列维纳斯(与神圣性的对话)(精)/轻与重
作者简介
姜丹丹,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与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法国国际哲学学院(CIPh)通信研究员、国外科研项目主任。获法国政府学术教育棕榈骑士勋章(2015)。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教授(2009年9月一20l3年12月),法国索邦大学(巴黎一大)哲学系客座教授(2015年5—6月)。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2014年4—5月)。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艺术与语言研究所(cRAL)博士后(2011年1月一2012年1月)。法国人文科学之家(FMSH)访问学者(2008~2009)。曾获法国巴黎市政府外籍学者科研奖(20lO)。自2012年起创立“轻与重”文丛并担任第‘主编(与何乏笔合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主编法文专号《中国当代哲思》(国际哲学学院,《笛卡尔街》杂志)。近年来专攻中法哲学及文艺理论的跨文化对话研究。曾翻译出版十余部著作,如《观看与书写》、《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给我的孩子讲哲学》等。
内容简介
列维纳斯是如何从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过 渡到神圣性,这个令人恐惧且让我重新审视的词语? 这指的是一种外在于一切宗教概念、一切“启示的” 超越性概念的神圣性,因为它就是它自身的超越性。 而另一方面,又是如何从这“来到观念中的上帝”通 过邻人的面容最终定义了一种非宗教的超越性?这些 正是本书尝试回答的问题,一方面通过我与这位哲学 家的对话,另一方面通过想象中或现实中的列维纳斯 与萨特和马尔罗的作品还有康德、海德格尔、德里达 或尼采的作品的对话。另外,本书中还有一段较长的 文字,根据犹太法学博士注解《圣经》和《塔木德》 经的传统来探讨犹太意识中的宽恕。 在当代哲学家中,伊曼努尔·列维纳斯的研究始 终位于那些重要流派的边缘:存在主义、解构主义、 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人类学、政治理论。与阿多 诺(Adorno)、哈贝马斯(Haberamaas)甚至汉娜·阿 伦特(Hannah Arendt)相比——他常被这些思想家忽 视——也是如此,还有与从福柯到德勒兹(Deleuze) 的那些法国哲学家相比,列维纳斯都是边缘的,更不 用说相较于罗尔斯(Rawls)那样的美国哲学家。梅洛 一庞蒂(Merleau-Ponty)、利科、德里达——1995年 12月一个寒冷的清晨,在庞坦(Pantin)公墓里,德里 达面对列维纳斯的坟墓宣读了深情的文字《永别》 (Adieu)——和萨特,还有利奥塔(Lyotard)以及如今 这一代的芬基尔克罗(Finkielkraut)和让一吕克·马 里翁(Jean-Luc Marion),他们可能会关注这位非典 型但却是当代哲学中心的哲学家。但是是否有什么德 国人会关注他呢?或者盎格鲁—撒克逊人? 在我与保 罗·利科的一次对话中,他向我展示了他与列维纳斯 的思想的相似与分歧之处。在他的《作为一个他者的 自身》(Soi-meme comme un autre)中,保罗·利科 建立了一个新的伦理学,为此,他叠加了 胡塞尔的思想脉络与列维纳斯的思想脉络、与认 为问题在于相互性(reciprocite)问题的信仰,我认 为这一信仰就是在说,不应该由个人或是他者全权负 责。而且,您会注意到,为此,我重新赋予了我从黑 格尔那里发现的一个概念以力量,我所说的是耶拿 (Iena)哲学的黑格尔,是承认(reconnaissance)和 相互承认的观念,其本质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承认之 中的相互关系(mutualitY)。可能必须要从两种不对 称性出发来说明:认知意义上的“我一你”(moi-tu) 的不对称和伦理概念里的“你一我”(tu-moi)的不对 称,可以说,通过这种交叉的不对称性,能够理解相 互关系与相互性。我认为,通过这样还能够让相互关 系这一概念从它的平庸中摆脱出来,变得从某种意义 上来说更加戏剧性、更加可疑,用力攻克它,而不是 将它当作日常经验中绝对的事实,因为在日常经验中 ,很少会注意到当人们交换姓名的时候就已经存在的 那个悖论。① 利科认为,没有唯一意义的伦理学,并且不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