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国的呐喊(鲁迅传)/常春藤传记馆

古国的呐喊(鲁迅传)/常春藤传记馆
作者: 范阳阳|总主编:温儒敏
出版社: 长春
原售价: 19.80
折扣价: 12.30
折扣购买: 古国的呐喊(鲁迅传)/常春藤传记馆
ISBN: 978754455069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家族 按照鲁迅的三弟周建人的说法:他们的家族大概 是在北宋末南宋初时,跟随宋朝皇室,由河南汝南迁 到绍兴的,门口挂着的“汝南周”牌匾提醒后人不要 忘记祖籍在哪里。祖父周福清在《恒训》中有关于家 族历史的回忆,周家在明朝万历时已经达到了“小康 ”,在乾隆年间还有很多产业,称得上是大家族。但 从嘉庆、道光年间开始,由于子孙挥霍、争夺财产、 不善于经营家业等,家族开始走下坡路。到了鲁迅小 时候,周家还算比较富足,他说:“我幼小时候,家 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在鲁迅出生之前,由于家族子弟越来越多,老台 门已经不够住了,就新建了新台门、过桥台门,这两 个台门在当地人眼中都是读书世家。 新台门位于十字街口与覆盆桥之间,这里不是绍 兴的闹市,当时在这条街上住着官僚、地主以及手工 业工人等,小店铺也不少,人们自夸“天上天下,不 如塔子桥下”。①新台门住着六房人,占地约1125平 方米,鲁迅一家属于其中的“兴房”,鲁迅在这里度 过了儿时的岁月。 各台门在生活上、经济上各自独立,地理的距离 也拉开了心理的距离,族人们渐渐由以前的朝夕相见 ,变成了形同陌路,只有在节庆、祭祀等活动时才聚 在一起。鲁迅小时候,也只有遇到有婚丧喜庆等事情 时才去老台门,和小伙伴去后园采摘花*,有小伙伴 放风筝时,鲁迅怕踩坏*地,只在一旁看着。 在这个大家族中,各色人物都有,鲁迅的三弟周 建人说:“在我的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愁云惨雾遍 被整个家族。姑嫂勃谿,妯娌争吵,婆媳不和,夫妻 反目;**这个上吊,明天那个投河,你吞金子,他 吃毒药。”家族里的一位叔父说:“我们周家的气数 尽了,你看,台门里出来的人,一个个像败篷时的钩 头黄瓜!”①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里说: “试一翻大族的家谱,便知道始迁祖宗,大抵是单身 迁居,成家立业;一到聚族而居,家谱出版,却已在 零落的中途了。”周家也是这样,家族里的一些人物 后来成了鲁迅小说中的形象,比如周子京一心想要发 现宝藏,到*后发展到失魂落魄的境地,到了夜里自 己扇自己的嘴巴,责骂自己:“不孝子孙……”《白 灯》的情节就是从这里来的。① **个师父 按照当时迷信的说法,鲁迅的农历生*和“灶司 菩萨”是同**,“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 不过,就怕难养大”。②也因为鲁迅是周家的长房长 孙,所以周家上下都想方设法,使他能顺利长大成人 ,比如所谓“记名”,祈求平安健康。 鲁迅回忆自己在不到一岁的时候,被家人带到长 庆寺,拜寺院住持“龙祖”为师父,大家都叫他“龙 师父”。他身体瘦长,留着小胡子,对人很和气,平 时管理寺里的各种事务,给鲁迅的印象是:“他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