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

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
作者: (美)约翰·伦德·寇耿//菲利普·恩奎斯特//理查德·若帕波特|
出版社: 江苏人民
原售价: 15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
ISBN: 9787214091987

作者简介

理查德·若帕波特(Richard Rapaport) 美国旧金山记者、作家,约翰和***的老朋友。理查德为本书提供了写作方面的帮助,增强了可读性,也使得本书对广大受众*具吸引力。同时,他也记录和编辑了本书中的许多案例。 ***·恩奎斯特(Philip Enquist) 建筑师。曾与约翰共事于美国旧金山,之后成为S0M芝加哥办公室的城市设计与规划合伙人。在本书撰写过程中,他经过缜密思考,提出了许多批评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并提供了大量参与过的芝加哥项目,从而对本书的*佳实践原则作了*好的诠释。 约翰·伦德·寇耿(John Lund Kriken) 建筑师与城市规划师。1970年加入SOM旧金山办公室,作为负责城市设计与规划团队的合伙人达20年之久。如今,他继续作为顾问合伙人工作,并任职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设计学院,担任城市设计研究生教育的兼职教授。他撰写此书的目的在于教授城市设计的主旨,并鼓励广大公众及专业人士*加深入地参与到创造**城市的实践中去。*终,在两位同事的帮助下,合作完成了这一复杂而综合的工作。

内容简介

**部分城市营造介绍   千禧之城   这是一个简单却极其令人不安的声明:城市人口在历****占据全世界人口的大多数。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宣告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2007年,世界城市人口**了农村人口。这种城市化趋势还将持续。联合国预计,到2015年为止,我们的星球上将有22座人口超千万的“超大城市”和6l座人口超500万的特大型城市。类似的预测数据告诉我们,到2030年,城市居民人口将接近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即令人震惊的50亿人。   这种世界人口流向城市的大迁移意义非凡,堪比一万年前人类从狩猎采集为生向固定农业聚居地的转移。这就要求我们这些自称是“城市建设者”的人们提出并回答一些关键的问题,即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进入这个或已耳熟能详的“城市化时代”?具体来说,城市的规划与设计者们,尤其是建筑师、城市设计师、园林建筑师们,是否已经具备了方法、策略与原则来将城市人群尽可能地转变成积极向上、富含人文精神和*加高尚的种族?   **我们只能无奈地说:“否”。当下的城市管理者、开发商、建筑师和规划师总体上都还未准备好解决因无计划的城市化所造成的拥挤、污染、开放空间短缺、通勤繁忙以及乏味的千城一面现象。同样重要的是,如今人们已经无法忍受继续毫无节制地耗尽正在衰减的自然资源和不可替代的农业用地和开放空间。**气候变化、新奥尔良的飓风灾害、2006年的油价暴涨以及随后的**性经济衰退,都在警示我们:“一如既往”地设计与开发将意味着全体人类生活质量的急剧下降。   因此,本书试图对当下*有效的城市营造方法进行盘点,展示它们是如何以及能够如何与*佳实践和原则相结合,使我们的后代无悔于生活在这个时代。   我们的挑战在于要赋予被设计的城市这样一些基因:一个与公共交通息息相关的开发强度、一方独特而令人振奋的环境、一套高品质的基础设施以及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人口集聚模式。我们的目的在于将城市建设为一种能使亿万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超大型容器”。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完成这个职业与21世纪城市使命的约定。让我们聊以欣慰的是,如果存在一种被城市历史见证且一再重演的事实,那一定就是城市中心不可避免地自我*新、重建甚至**改造。这样做是为了满足不断增长和发展的人口需求,或许在将来的某**,科学家们会将它认定为城市的必然基因。这些地区也可能通过那些有胆识和有远见的开发商们,运用城市化的原则重新改造,赋予其*高的价值。  中国正经历着深澈的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开始熟悉并适应独特的城市体验:鳞次栉比的高楼、令人却步的宽阔马路、一眼望不尽的人群……当然,与此同时,你也不得不忍受空气污染、水资源缺乏及竞争压力等方面的问题。这一切,自然不能**怪责于规划从业者,但有抱负的同业们又似乎必须做些什么。本书里,约翰先生以他几十年的从业经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当可持续性、可达性、多样性等原则在不同的渠道被一次次重复,想必**的同僚们早已耳熟能详。然而,在我看来,本书令人印象深刻的精华恰恰不在于九项原则本身,而是作者在真实项目设计中实践这些原则的认真和专注。如果说“九项原则”是支撑起结构的骨架的话,那么SOM的大量设计实例则无异于全书的灵魂。对于任何项目来说,汇报时蜻蜓点水地谈及“可持续性”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只有确实将美好愿景落实到设计里、贯彻到建设中,一切才真正有了意义。庆幸的是,通过《城市营造》一书,约翰以他整个职业生涯将这种脚踏实地的态度传达给我们。我想,阅读此书,将不只于一次思想的交流,*是一种传承,传承对于城市美好未来的憧憬,以及实现这一憧憬的真切动力。这一切,始于理想,而终将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