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16封信
作者简介
林良 台湾儿童文学泰斗,有着“台湾现当代儿童文学之父”之称,台湾儿童文学界公认的“大家长”“长青树”。他生于1924年,祖籍福建厦门,以儿童文学工作为生平职志,为儿童写作长达七十年。 出版图画书作品十余册,散文作品《小太阳》《林良爷爷的30封信》《爸爸的16封信》《会走路的人》《早安豆浆店》《回到童年》多册,儿童故事《我是一只狐狸狗》,儿童文学论文集《浅语的艺术》《纯真的境界》等,另外翻译有国外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两百多册。曾获“金鼎奖终身成就奖”、信谊“儿童文学特别贡献奖”、“杨唤儿童文学奖特别成就奖”、“全球华文文学星云特别奖”等殊荣。
内容简介
林良与《爸爸的16 封信》? 林文宝/文 (台湾台东大学荣誉教授、儿童文学研究所创所长) ? 谈起台湾儿童文学,就会想起林良,他几乎与台湾儿童文学画上等号,对台湾儿童文学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林良生于1924年,习惯以笔名“子敏”发表散文,以“林良”本名为小读者写作,是小读者口中的“林爷爷”。他以儿童文学为生平职志,作品以散文见长,除大家耳熟能详的《小太阳》外,《爸爸的16 封信》也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与关注,是中、小学生书柜中不可或缺的一本儿童读物。 《爸爸的16封信》于1971年由台湾省教育厅出版,2006年7月改由国语日报社出版(如今由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简体版),至今重印数十版,可见此书的畅销。虽然此书的完成时间是在40多年前,但是里面的议题却不因时空而产生时代隔阂。 ? “浅语的艺术”与“善的种子”? ? 林良在《浅语的艺术》一书中,认为儿童文学作家必须写儿童看得懂的语言,就是所谓的“浅语”,让孩子能读得懂,儿童文学作品应当服膺在这种浅语的艺术中,说孩子懂的话。他认为浅语并非是低俗粗野的字句,反而是在晦涩难懂的字句当中抽丝剥茧,如剥笋子般,把核心幼嫩的地方,留给孩子。 林良也主张给孩子良善的事物,他如此说:“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在作品里为孩子‘布置美好的环境’是可能的,而且是切合教育原理的。”( 引自《浅语的艺术》)他认为儿童文学作家的工作应该是播种“善的种子”在孩子的心灵。林良的这番用意,并非认为要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林良认为孩子纯洁的心灵,本质上就是温室里的花朵,要如何协助孩子保持心灵的花朵盛开才为重要,林良认为在孩子幼时,就应该积极播种,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能采收。 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告知他们这个社会的丑恶及悲惨,后才暗示如何坚强地从暴风雨中辛苦地成长,林良认为这不适合儿童。 不管是主张应该用浅语的方式让孩子读得懂文学,进而拓展视野、认识世界、喜欢文学,或者是坚持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播下善的种子,让孩子在生活挫败悲苦时,仍可以微笑乐观面对,让生活更好,这种为孩子着想的态度与思维,令人感动并深感佩服。每个小读者,林良都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般照顾,他就这样照顾着孩子那么多年,担心牵挂着孩子,知道孩子需要很多的故事滋润善的种子,因此他不敢搁笔,笔耕至今,以一种父亲挂心的姿态。 ? 《爸爸的16封信》从何而来? ? 这本书的诞生,是当时“中华儿童丛书”主编潘人木女士商请林良写给儿童的一本书。那时林良的大女儿樱樱恰好是中学生,有着许多人生问题,而很多时候,林良都需要赶稿,无法歇笔和女儿谈话,因此林良总在写完稿后,通常已经是夜阑人静的深夜,再把想法转换成文字,放在她的桌子上,第二天女儿就可以知道爸爸的建议与想法。而这些纸条,就是他们的“信”。这本书就是以这些“信”为本,再加上林良的“施粉化妆”而成,并且特别在16 封信的前面,以女儿樱樱的名义编撰这16封信的来源和出版的由来,让这16 封信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林良编撰的故事是这样的: 这些信,一共有16 封,为樱樱所保存。有一位出版家看到了,就想拿去出版,让所有的青少年都可以读到,樱樱得到爸爸的同意,就把这16 封信给了那家出版社,并且还亲自写了一篇“序”,说明这16 封信的由来。 因此,这本书可说是亦真亦假的故事,但绝大部分都是林良的亲身经历,十分有趣。新版的《爸爸的16封信》在本书前面特别增加林良及女儿林樱的序,也在后面附录增加林良对本书的话,以及三个女儿林樱、林琪和林玮给爸爸的话,可以一窥作家林良在三个女儿心目中的形象,也让读者一饱林良生活中的乐趣。比起旧版只有收录故事,没有任何序和附录,文学性反而增加,留给读者的想象也更多。 《爸爸的16封信》除了一开始《樱樱的话》外,共有16 封信,分别为《为什么大家不理我?》《专心的人是活神仙》《“乐观”使你万事如意》《从从容容 稳稳当当》《不敢站起来说话的人》《别人可以跟你“不同”》《朋友就像一本一本的好书》等,每篇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篇幅也不会很长,让孩子读起来愉快没有负担。 这16 封信大致又分为两种状况,一是爸爸有话要说,想与樱樱分享心情想法;另外一种,是解决樱樱所遇到的困惑难题,爸爸在信中把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告诉樱樱,试图解决她的问题。这部作品还获得了“好书大家读”年度少年儿童读物奖、台湾新闻主管部门评定“优良读物”等奖项,是林良儿童文学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 儿童文学应如何“说教”? ? 这是一本教导孩子人情道理的书,教育的成分不少。照理说,孩子十分排斥这种训示的话语,在家里爸妈已经唠叨不休,再加上学校老师总是谆谆提醒,难道这些还不够?孩子仍愿意看一本有关教导为人处世的书籍吗?连我自己都不愿意。但是,林良运用信的方式包装这些冷硬的议题,反而产生一种非常好的效果。人都有偷窥的心态,想知道别人的秘密,想知道别人在做什么,愈神秘的事物愈让人感到好奇。 写信是一种神秘的仪式,读信也是一种神秘的仪式。写信的人通常在跟某人述说着自己的秘密,这个秘密有极大的隐私性;而读信的人透过信件,享受得到秘密的快感,所以读信通常是很快乐的。对写信者与读信者来说都是一种神秘的活动。林良借由书信的方式,让读者一饱偷窥的欲望,把孩子带进故事里面,信里面训诫的意味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被接受了。 这些故事不外乎是樱樱在家里、学校遇到的问题。爸爸试图利用各种方式让樱樱能了解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处理这些人生问题。其中,常用的方式为,爸爸列举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樱樱分享,这种方式有如在听爸爸讲古、说故事,但故事与这封信的主题息息相关,格外有说服力。如在《为什么大家不理我?》这一篇中,爸爸讲述自己如何误会亲密的朋友,与朋友决裂,互相赌气,而自己也无法加入别人的团体,感觉孤独,后才发现朋友并非故意,而是有难言的苦衷,心结才顺利化解。借此告诉女儿樱樱,若受到别人冷落对待,必定有其原因,应该先学习不害怕,因为在还没认识一个新环境之前,自己何尝不是也单独一人,况且这世界还有很多爱你的人。以此告诉樱樱放宽心胸、不要计较,也教导她不怕寂寞的重要。 这些都是爸爸透过自己的经验与女儿分享心得,是非常高超的说教手法,通常爸妈若是遇到孩子犯错,或者有困难,都会直接以严厉的方式训教孩子;而林良选择的方式不同,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孩子:爸爸也曾经遇到相同的事情,犯过类似的错误,然后爸爸如何解决,得到了什么启示,这种间接的说教方式,让孩子的接受度也大为增加。大人爱面子,其实孩子也是爱面子的。直接打击孩子的痛处是非常要不得的,会让他们颜面尽失,转化成愤怒,接下来有什么心事,孩子就会藏在心中,因为他们不想受到二次伤害。林良无意间也把教育孩子的方式教给老师父母,所以这本《爸爸的16封信》不只孩子要读,家长也要读,从中学习林良对待孩子的方式。 林良诙谐的笔触也在这本书中层出不穷,许多幽默的对话都让人不禁莞尔,例如在《人人都有自己的难题》中,有段爸爸和樱樱的对话是这样的: “你既然那么困,那么累,你就去睡吧。”我说。 “不行啊!去睡,明天就要吃鸭蛋啦!”你说。 “那么,你就去念哪!” “不行啊!我太累,念不下去了。” “好,”我故意说,“把书放在这儿,我替你念!” “爸爸!”你笑了,“我去想办法好了。” 这段话只用了短短几句对话,就把樱樱要睡觉还是要读书的天人交战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非常有趣。 这16 封信中也展现出林良优异的文字说理能力,他总是能引经据典地说服读者。例如在《孔雀是不妒忌的》一文中,林良一开始就引用英国作家对孔雀的观察和观点展开整封信件,让人印象深刻,也把整封信要表达的内容,透过这段话作了很棒的诠释。林良就有这种功夫,利用简单易懂神来一笔的譬喻,既生动且说服力又强。这些信百看不厌,就好像在人生当中遇到了困难,爸爸坐在旁边,听你诉说心事,娓娓道来如何处理这些棘手的问题,心中得到温暖慰藉,然后继续走下去。 整本书16封信、16个主题,9篇与樱樱自己的心灵成长有关,另外7篇则是与他人相处有关,主题不只照顾到孩子应该学习如何建立良好习惯与人生态度;他知道对孩子来说,朋友是重要的,有时候还可能比父母重要,他也告诉孩子如何与人相处才能得到友谊,获得快乐。 在《爸爸的16 封信》中,因为主题大多集中在谈论心灵成长与交友的关系,受限于主题的关系,因此文章主要以叙事与说理为主,写景的文字几乎没有。这类较为“硬”的叙事与说理文章,读起来难免较为无趣,但是林良运用了一些技巧让读者不会觉察说教难嚼,反而觉得活泼有趣。生动活泼的对话、幽默的语言、“爸爸”的往事,这三种林良的“化妆”手法,让叙事说理的16篇故事更为鲜活有趣,有了生命。 市面上励志的书俯拾皆是、眼花缭乱,为什么我要特别介绍林良《爸爸的16 封信》这本书?因为这本书不只是单纯的励志书籍,其中充满着丰盈的文学性。林良美丽的文字、精准的譬喻、幽默的笔锋、引经据典的说理等等,皆值得孩子学习仿作;再加上书信中充满着浓厚的人文味道,这都会在阅读时不知不觉中熏陶着孩子。 为孩子写儿童散文的人愈来愈少了,有林良这样优秀的散文家真是台湾儿童文学的福气,但忍不住感慨,下一个林良在哪里? ▲畅销半世纪,林良暖心文集全新上市,集结林良经典代表作,一次收藏。 半世纪以来,林良爷爷透过温柔感性、不疾不徐的文字,陪伴了无数大小读者。 林良爷爷没有“大人”的姿态,而是以同理心的聆听、不带批判的话语,与孩子探讨生活态度、情绪处理、家庭关系、同学相处、读书方法、时间管理等成长的人生课题,传递历久弥新、值得现代青少年追求的美好价值。 ▲本系列获奖无数,入选各大权威榜单—— 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之一、中国桂冠童书奖、文津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中国童书榜优秀童书奖等。 ▲海峡两岸作家、学者联诀推荐—— 高洪波、束沛德、金波、樊发稼、王泉根、梅子涵、桂文亚、方素珍、管家琪、王淑芬、林世仁、方卫平等海峡两岸数十位作家、学者联诀推荐。 ▲《爸爸的16封信》:16封信,凝聚着林良先生对女儿的理解与爱。乐观、羞怯、朋友、责任……解读16个永不过时的成长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