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困惑(由转基因引发的食品安全话题)/新视角科普系列丛书
作者简介
尹传红:1968年生,湖南常德人。大学主修食品工程专业兼修新闻学。《科技日报》经济特刊副主编、主任编辑。科普作家、科幻研究专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科普作协常务理事。执着于科学随笔的创作,致力于科普、科幻创作理论及其历史研究,尤以对美国科普巨匠和科幻小说大师阿西莫夫的研究著称。 近年来,作为策划和撰稿人,参与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多部大型科教节目的制作;另外承担了《上帝粒子》、《先天后天》、《社会生物学》和《激光如何偶然发现》等十余部中高级科普图书的校译、编辑工作,并在多家报刊设有个人专栏。
内容简介
近几十年来,由包括转基因技术在内的新的遗传科学所引发的疑虑,远 远超过了人类历史上任何其他技术革命给人们带来的困惑。置身即将到来或 者说已经到来的生物技术世纪,不能不思考如下一些问题:应当选择怎样的 生物技术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同时能够认识到并且有效规避它所带来的风险 ?我们是否应该以新的眼光来看待基因改造生物?当我们为生命重新编制遗 传密码,以基因改变自然并重塑世界时,是否已经打断了亿万年来的进化过 程,进而有可能会造成难以挽救的后果? 一份措词激烈的呼吁书 2010年2月,一份《关于暂缓推广转基因主粮的呼吁书》发到了笔者的 电子邮箱。这份当时已有16位来自国内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签名的呼 吁书全文如下: 2009年11月27日,农业部下属的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颁发了 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这意味着中国将会成为世界 上第一个进行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种植的国家。但是,这些安全证书是在未经 充分论证基础上发放的,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制止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种植, 我国食品安全和粮食主权将受到重大冲击。这个担忧出于以下考虑: 第一,对于新批准的转基因主粮,中国并不拥有核心技术专利。一旦商 业化,根据他国的教训,很可能被索要高昂的专利费,导致我国农业对跨国 公司的依赖。这相当于为我国的粮食主权埋下了“定时炸弹”。 第二,没有证据表明转基因作物就能增加产量。粮食产量的构成因素很 复杂,在影响农业生产的系统条件中,有气候、土壤、肥料、灌溉、种子等 诸多因素,种子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目前制约中国粮食生产的因素主要是 人为的和生态的,不仅仅是种子,转基因水稻所要解决的虫害问题用常规植 物保护方法也可以解决。美国是掌握转基因技术最早、最多的国家,耕地比 中国多,但美国粮食总产量远低于中国。中国粮食单产也比美国高。推广转 基因主粮,未必能保证中国粮食增产。 第三,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健康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对生态环境存在潜在 的风险。关于动物及人类食用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科学家有不同的实 验结果,尚无定论,现在就认定没有风险,为时过早。袁隆平院士也认为, 转基因抗虫大米必须经过试吃后才可放心食用。转基因不是杂交,自然界里 从来不存在转基因生物,它是按照某些人的意志合成的人工生物。转移的基 因是否会在自然界中扩散并繁衍复制,从而造成无法逆转的生态后果,目前 看来是难以预料的。 第四,主粮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子孙后代,公众应当有充分的知情权。 目前不正常的是,某些鼓吹转基因水稻的专家和部门选择性地利用各种数据 向公众保证转基因水稻是安全的,并断言转基因的反对者对生物技术无知, 对转基因产品有“恐惧症”。然而,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围绕转基因作物已 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其中既包括某些跨国公司.也包括相当部 分从事转基因研究的科学家,因而,关于转基因问题,这些科学家并不能保 证他们的观点是客观、公正的。对于这样一项涉及公众重大利益和生态风险 的问题,当事者应该向公众澄清自己与该项目是否具有利益相关性。 我们恳切地请求政府部门充分尊重公众对非转基因食品的偏好,在消费 者对转基因作物建立充分信任,在科学共同体取得高度共识之前,暂缓推广 转基因主粮。 中国是一个崛起的大国,其农业政策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的示范性,稍有 不慎,有可能成为全球农业灾变“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扳机”,对于蕴含 隐性风险的转基因品种的批准与推广必须慎之又慎,以体现对人类生态高度 负责的大国责任意识。 科学探索固然重要,但国民的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更加重要。 呼吁书所针对的,是农业部在2009年底的一次“破冰”举动:首次颁发 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这意味着,我国 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对主粮转基因种植商业化的安全性开绿灯的国家。 同样是跟转基因相关的事儿,那些日子里在欧洲也掀起了波澜。2010年 3月2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批准欧盟成员国种植德国某公司研发的一种转基 因土豆。这是欧盟近13年来首次为转基因食品种植开绿灯,随即却在欧盟内 部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抗议和争论。 转基因食品,一个不容回避的敏感话题。P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