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宅改

余江宅改
作者: 徐冰、金斌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3.60
折扣购买: 余江宅改
ISBN: 9787218141985

作者简介

徐冰,**媒体人、专栏作家,曾供职于《中国经济时报》、搜狐网、人民网等媒体。现为《新京报》评论员、智库研究员,专注于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变迁以及社会舆论传播领域的研究。 金斌,**作家、三农学者、三农问题评论家,著有《三农情结》等。

内容简介

好钢用在刀刃上 2016年8月8日,余江县行政中心前的广场上人头攒动、彩旗飘扬。这**天气晴好,蓝天白云映衬下,广场上的气氛也越发热烈、高涨。 余江县县直机关工作组派驻宅改试点村启程仪式在此隆重举行。从县直机关抽调的61名青年干部,将从**起,正式奔赴96个行政村的宅改试点村,投身于全面铺开阶段的宅改攻坚战中。 余江县宅改的第三阶段——全面推进阶段,仅第三批宅改试点村就达到了483个,占全县全部自然村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相比于前两个阶段的试点探索,这一阶段的宅改明显点多面广,加之宅改全面融入了“一改促六化”之中,工作量巨大、任务繁重,成为这一阶段工作的突出特点。 虽然前期宅改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构建起了较为完备的组织体系和制度机制,全面铺开阶段的宅改已基本走上有章可循的成熟路径。但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也必然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和挑战。余江县宅改全面推进阶段面临的显著困难是,人力、物力、财力上的跟进压力巨大。 物力、财力匮乏,余江县通过向上级相关部门积极争取获得了一定的支持,但人力不足,则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 在前期几个阶段的宅改中,余江县推动改革的成功经验之一“高位推动”,除了县里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县乡镇领导包村“挂点”。所谓包村“挂点”,就是各自分别负责具体的村点,不仅督促监督协调相关工作,很多时候干脆亲自上阵。那个时候试点村数量较少,县乡(镇)干部还基本够用,而到了全面推进阶段,干部力量很显然就捉襟见肘了。 怎么办呢?余江县想到了县里后备干部。后备干部是县里的人才库,经过考察历练,假以时日,他们中的很多人将在县里相关部门承担起重任。毫无疑问,余江县正在推进的宅改,**是历练考察干部的*佳机会。 经过组织部门的盘点筛选,2016年7月,余江县从县直机关中挑选了61名年轻干部,投入到全面推进的宅改攻坚之中。这61名干部,年轻富有朝气,政治素质过硬,在各自的单位也都是精兵强将。许多人得知自己被选入派驻名单后,兴奋异常,为能亲身参与到宅改**线工作感到光荣而自豪。 有热情、有干劲仅是做好工作的**步,为了切实发挥好这61名后备干部的效用,让他们在宅改全面推进阶段中,真正起到攻坚突击队的作用,余江县拟定了详细的培训和工作计划。 2016年7月27日,余江县发布《挂点驻村人员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在“工作原则和方法”中明确规定:“抽调的驻村干部与乡村干部组成工作组,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共同推进试点,工作组实行包村驻点,吃住在村,对驻村的试点所有工作(包括宅改、维稳、信访)实行‘包干’负责。”同时规定,“工作组每完成一个自然村的所有试点工作便可申请验收,县宅改办将按照工作标准进行实地验收,验收通过即为完成任务,直至所包村的每个自然村的试点工作全部通过验收,工作组方可撤出村点。” 《工作方案》还制定了详细的工作实绩考核和工作表现考察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优先提拔重用的依据。余江县宅改办则通过移动办公系统,及时了解和掌握各驻村干部的工作状态,对抽调人员进行外勤管理。 除了工作制度上的保障,7月31日—8月2日,余江县宅改办将61名抽调的县直机关干部集中到高公寨县委党校,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封闭集中培训。路**县长做了开班讲话之后,围绕前期宅改中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问题,余江县宅改办工作人员向61名县直干部详细讲解了各项宅改制度机制以及工作方式。在让大家明确宅改意义和制度机制的同时,还组织前往宅改试点村进行了参观考察,以便在感性认识上,让大家对宅改有*加切身的体会。 三天集中培训很快就结束,肩负着全县人民对于改革的期待,8月8日,61名年轻的干部正式奔赴宅改**线。在到年底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将与各乡镇的驻村干部一起,不仅要**完成第三批宅改试点村的攻坚任务,同时还要启动、完成第四批宅改试点的大部分工作,从而为2017年全面、按时完成**交给的改革任务,创造良好条件,打下坚实基础。 一位驻村干部的宅改日记 从县直机关抽调的这61名干部,很多也都来自农村,对农村的生活和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在机关的日常工作,很多也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像宅改驻村这样生活、工作在农村中,对他们来说仍然是不小的挑战。毕竟,在办公室中面对、处理问题,与在活生生的农村实际中去面对困难、应对挑战,本质上大不一样。宅改驻村,对他们很多人来说都是**次。 这61名干部在农村、在宅改攻坚中究竟怎样?下面这几则“宅改日记”,简略、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2016年8月12日,天气:晴 随宅改工作组下村5天,成为了一名“新时代女 知青”。 短短5天的农村工作,身边发生了太多感动的故 事:8月8日,全县第三批宅改工作紧锣密鼓进行,各 地争先恐后、披星戴月地开展宅改运动。我被分配包 潢溪的逄叶和桂林两个村委会,初来乍到,和镇、村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宣传发动首先从开会开始,村干部会、各小组群众会、理事成员培训会……各种会上宣传宅改政策,什么是宅改、为什么要改、宅改的好处等,让老百姓真正理解和配合我们的工作。昨天潢溪停电**,各村驻村领导带着群众“秉烛夜会”,饥渴的蚊子趴在大家手脚上,马上出现一 个个大红包,看着就心酸,可这敬业的精神着实让人感动。 培训完了紧接着就是上户调查摸底,大家顶着烈日来到老百姓家里丈量、画图、填表,再让老百姓核对签字,张榜公告……任何新事物一开始都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当触及老百姓利益,各种不理解、白眼、辱骂,干部们只能宣传、解释、再解释,直到被理解被支持,工作中的每一道程序都饱含着工作人员的辛勤汗水和不懈努力。 初秋的高温丝毫没有褪色,每每出门总让我联想到铁板烧和煎蛋饼(请不要说我是个吃货,感觉自己真的好像碳烤的生蚝——又油又黑)。天气再热也阻挡不了余江宅改工作人员的热情,大家不畏酷暑,坚持在一线作业,为推进全省乃至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创造新样板。 9月14日,晴 清晨,窗外透过一丝曙光,村傍林中鸟儿的欢唱把我唤醒,比我手机的闹铃好听多了。很长时间没有听到这么动人的声音,这是乡村的交响乐,充满快乐、充满活力,打破了乡村甜美的梦。我推开窗,初秋的天湛蓝湛蓝的,万里无云的天空如湖水般清澈透明,秋风拂面,让人神清气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新的阶段工作开始了。回忆一周前,我在桂林村除了走村串户的开会动员、面积核实、签订协议,似乎每天都在重复着相同的事。潢溪镇其他试点村正如火如荼的开展退出拆除工作,我驻点的桂林村还“按兵不动”,我有点着急,问村支书潘海生:“我们村哪天开始拆”,他笑着说了句:“磨刀不误砍柴工”。潘书记是一位资产过千万的乡贤,他的工作热情让我感动,致富不忘乡亲,毅然回到村里担任村支书,他说要抓住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这个难得机遇**改变桂林村所有村庄的面貌,先从自己的村庄推进试点,率先退出拆除自己和亲属家的“一户多宅”,每到午饭时间,潘书记都会再次来到村民家做工作,他始终把集体利益摆在前头,动员村民响应宅改政策,建设美好家园。短短几天,墙源、黄桥两个小组“一户多宅”的58户村民全部签订了退出协议。9月12日,墙源村民自愿退出拆除房屋8宗1300平方米,没有一个村民是“被自愿”的。我终于明白了潘书记之前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真正含义了。 驻村干部刘文辉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个文弱的女子,她每天起早贪黑跟着大家奋战在宅改线上,填表、录入、丈量,巾帼不让须眉。村里还有很多跟他们一样兢兢业业的干部,宅改无小事,一线工作的高速运转离不开大家的默默奉献。 乡村袅袅的炊烟和东方冉冉的红日,有一种“红日初升云改色,波涛映日水也红”的宁静致远。行走在乡村的秋天,体会到这个季节**的美,便也参悟了人生的真谛。一笺心语,一念执着,一品秋吟,一抹朝阳,一路希望,将所有的收获装入行囊。每当一个新的征程开始,每当大地铺满了归根的落叶,也许迷途的惆怅会干扰我的脚步,我相信未来会给我一双梦想的翅膀,也许挫折的创伤几乎让我寸步难行,可我坚信光明就在远方。 10月2日,晴 地点:潢溪镇逄叶村祥八脑小组 事由:村委会主任吴明和家“一户多宅”拆除逄叶村祥八脑小组,挖掘机开进村主任吴明和母亲家的老宅。虽然这是一幢有着3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屋内整洁、干净,保存完好,可以看得出吴妈妈是个勤劳并且爱干净的老人。其实这幢房子坐落在村子里没有影响道路规划,吴主任多次做母亲思想工作,让二老搬进自己的新房子居住,一来方便照看老人,另一方面为了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完善“一户一宅”合理分配机制,他先把自家老房子拆了,给村里其他人起个带头作用。刚刚开始,只要一开口说到宅改、拆房子,母亲就会抽噎,想到这是她和丈夫用两双手一砖一瓦盖起来的,现在说拆就拆了,换做谁也舍不得,交谈一次次在母亲的热泪盈眶中告终。 可为了支持这个当村主任儿子的工作,为了推进全村宅基地改革,*终吴妈妈答应搬进儿子家同住,在退出协议上签下名字按了手印。当挖掘机把这幢老房子推倒时,吴妈妈躲在儿子家里抹眼泪,看到她含辛茹苦了半辈子修建的房子被夷为平地,难免又是一阵心酸。 我拉着吴妈**手,跟她聊我县其他地方的宅改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我说,正是有像吴妈妈您这样通情达理、甘于奉献的人,全县的宅基地改革才得以顺利开展;也正是有吴明和主任这样的宅改领头人,宅改工作才得以取得*多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我给她描绘着祥八脑村宅改后的情景:一条条干整洁的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户,房前屋后种满绿色植物,村子里花果飘香,以后村民们在村里的马路上散步,不管天晴下雨,鞋底都是一样干净……吴妈妈听着听着,破涕为笑了,她说:“现如今党的政策好,给老百姓修路、种树,带领大家致富,我们理应响应号召。” 在农村宅改,我又一次被触动。为吴妈**深明大义、为村主任的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我的眼眶湿润了,这是我参与宅改的52天来,**次落泪…… 10月12日,多云 不停地写日记,我不知道停不住的究竟是笔,还是记忆。时光荏苒,白驹过隙,第三批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眨眼已接近尾声。从枝繁叶茂鲜亮妍媚的盛夏到枯枝败叶落红狼藉的萧瑟,秋风掠过,总是夹带着两三缕离愁,深深浸染在每一个寂寞者人的心中。 站在墙源潘家村可以清楚地听到河对岸黄桥组的工程车“轰隆隆”的作业声。一台挖掘机在清理村内建筑垃圾,这些退出宅基地上的建筑垃圾被变废为宝,由另一台推土机推到河边作为铺设河东河西连心桥的路基。黄桥村里5米宽的富民大道路基已完工,中心路、环村路已经联网,改水改厕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再进黄桥村,已是日新月异,老百姓喜笑 颜开。有位老奶奶逢人便说,村里祖祖辈辈没修过这么宽的马路,这辈子要能走上村里干净的水泥路就没白活! **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使出吃奶的力气扶起铁锹,铲平自家门口的泥土,一副认真的姿态,他想学着大人的模样拍平路面。多么可爱的孩子呀,你也在为家乡的“一改促六化”尽一份绵薄之力吗?黄桥到墙源潘家的路,步行只要几分钟,而我却总是被沿路的景色着迷得流连忘返。路旁无名小花,在秋风里摇曳生姿。种在田埂上的豆子一个个鼓起圆圆的肚子,粒粒饱满。就连曾经令人生厌的鬼针草、并齐杵在路旁也似一道美丽的景。放眼望去,田野里青一块黄一块的稻田,绚丽多彩,犹如大自然里巨大的调色板,秋风吹过夹带丰收的气息,不需要太久,稻子就要熟了。 可能到不了那个时候,我已不能目睹黄桥铺设水泥路面,看不到连心桥架起,亦等不到墙源的稻子收割,我已经返城回到自己的岗位工作了。想到这一切,不免感伤,离别总是发生在这个秋殇的季节,越是临近归期,越是不敢提及,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泪眼迷离。 使命担当“宅改人” 上面引述的几则“宅改日记”,生动地展示了61名驻村年轻干部的宅改生活。他们走出办公室,肩负着全县人民对改革的期望走上宅改**线,他们没有辜负重托,在宅改攻坚中以自己激荡的青春,展示出面对困难之时的强大战斗力。虽然他们亲身从事宅改的时间很短,却在广阔的田野上、在火热的农村现实生活中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经历、得到了磨炼。对于他们今后的生活、工作来说,这段经历毫无疑问有着巨大的价值和意义。他们中间很多人,也的确在宅改中脱颖而出,走上了*加重要的岗位、肩负起*加繁重的职责。 而下面要记叙的,则是另外一批干部。年龄上,他们比那61名从县直机关抽调的驻村干部要年长;经历上,也比他们*为曲折、丰富。余江县的宅改中,他们不仅冲在**线,也承担着所辖区域宅改的谋划、指挥、调度、监督工作。他们就是余江县11个乡镇的各级乡镇干部。 始于2015年3月的宅改,是余江县举全县之力进行的一场改革,上至县委、县政府,下至各自然村,余江县的各级干部中的*大多数,都投身到了这场改革之中。我们的记述只能挂一漏万,撷取几个可敬的身影,以期以点带面,见证他们的汗水和付出。 易长青,被人称为“宅改一线的老黄牛”。易长青1996年大学毕业后在乡镇工作了22年。2015年3月余江县宅改启动的时候,易长青时任平定乡党委副书记。2017年7月,调任洪湖乡人大**。他可谓经历、见证了余江县宅改的全过程。 作为一名乡镇干部,一名从事宅改工作的普通党员,易长青始终冲在改革一线,以实际行动,获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 2016年8月,易长青驻点的苏家村开始宅改。苏家村是个宅改的大村,特别是所属的自然村下胡家村规模大,村内空心房多达100余栋,废旧禽畜舍及露天厕所到处都是。尤其是直到7月底,村里连理事会都没有成立,宅改工作严重滞后。 为推进工作进度,易长青几乎天天下到村里,在短短20天的时间里,他召开党员大会、群众大会10余次,重新配齐了理事会。期间易长青中暑多次,依旧坚持在工作现场。他的奉献精神深深感染每一个人,在8月21日的苏家村委会理事会上,12双大手高高举起,理事们纷纷表态“一定要把宅改搞下去,我们举手发誓,一个都不能退缩”。当日全村开始大规模退出宅基地,经过4天4夜奋战,退出了87栋空心房,125个禽畜舍及露天厕所。 看着越来越漂亮整洁的村庄,村民胡金胜喜不自禁逢人便说,“我们苏家村下胡家能有这么漂亮,都是易**没日没夜地辛勤付出换来的!” 中苏村是洪湖乡第四批宅改试点村,也是全乡第二大村,有348户1500余人口,乡贤和党员众多。鉴于该村乡贤苏河龙为人正直且财力雄厚,全村党员群众一致认为,他才是村上*合适的理事长人选。 为说服苏河龙担任理事长,挑起宅改重任,易长青利用2016年春节期间乡贤还乡之机,先后10多次到苏河龙家中拜访。在他的真情动员下,虽遭受妻儿强烈反对,苏河龙仍然义无反顾地回乡担任起这个没有一分钱工资的理事长。通过组建理事会,全村分成12个小块,分别由各宗12人担任理事会成员,在不到10天时间,就顺利召开了理事、党员及群众大会。4月15日,两台大型挖掘机全天候进行宅基地大面积集中连片退出,退出宅基地73栋10500平方米。 以情感人、以心换心,全心全意为村民着想,为村庄谋划,就没有做不好的工作。这是易长青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宅改工作中,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苏家上苏村是2016年宅改及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又是市长挂点的示范村,全村154户600余人口,面临10余栋影响村庄规划的空心房必须退出的严峻形势。74岁的村民苏党水家的房子,正好落在规划区中间,周围宅基地都退出了,只有他死活不肯。2016年7月3日,易长青来到上苏村,在村委会书记的陪同下,看到了74岁村民苏党水的房子,村委会书记对易长青说:“易**,这栋房子我们实在没办法,看下易**您能不能拆下来?”易长青笑了笑,说:“那试试就试试。” 说试试就得真行动,易长青开始三天两头的往苏党水老人家里跑。与老人聊家常,了解老人家庭情况,摸清房子拆除不下去的症结在哪里。 很快,易长青了解到,苏党水老人有两个儿子,两个孙子,儿子俩皆有一栋房屋。因为大儿子家庭条件不好,一家人全部挤在一栋房子里,即使大孙子到了可以建房的年龄也因为没钱无法建造。二儿子家留有空房,但是老人与二儿媳关系不好,甚至达到恶劣的地步。对于拆老宅,苏党水老夫妻俩其实还是支持的,老人家经常拉着易长青的手说:“易**,我们也想拆,只要您能给我们找个住处,哪怕是猪栏牛棚之类的,只要能住人,我们就去住。” 根据宅改政策精神,父母必须随子女立户。于是易长青开始尝试与老人的两个儿子进行沟通。对于此事,大儿子也是有苦难言,“作为儿子,让父母住是应该的,也很想让父母住,可是您看我家的情况,房子就这么大,本来就不够住,哪里还有地方让父母进来住”。 在确切了解到老人大儿子家的情况后,易长青知道,现在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找老人二儿子沟通。 老二在福建务工,易长青首先多次打电话与其沟通,皆不欢而散,老二在电话里说:“易**你试试看,看你有多大本事拆我家房子。”易长青知道电话沟通效果毕竟有限,便要求让老二回家来见面沟通,还让老人亲自打电话让老二回家一趟。 老二夫妻俩一回来,刚见面,因为对宅改的不理解不支持,对易长青说:“你让老人住我家,我就让老人住你家去。”*后还甩下一句话:“易**,凭你本事去拆,反正住我家就不行。” 易长青深知真实情况并不是如老二夫妻俩所说老人不让拆,反而是老人想拆却不敢住在老二家。随后几天,易长青一有时间就去上苏村找老二夫妻俩沟通,但奈何老二夫妻俩一知道他来了要么闭门不见,要么躲出去,如此反复四五天,老二夫妻俩再次外出务工去了。 事情到这地步,走进了死胡同,没办法,易长青只能再次找到老人大儿子沟通。老大媳妇比较通情达理,看到 易长青在老二手上吃了闭门羹,笑着说:“我们两口子不是不同意让父母住进来,是实在没地方住啊。”易长青知道,关键的问题还在解决老人住房问题。于是,易长青多次跑到国土、建设等部门,了解有关批地建房政策,*后了解到老人大孙子因无房无车无钱建房,可以享受危房改造指标。易长青便赶紧回村与老人及其大儿子等人商量,可以帮其大孙子申请危房改造指标,申请下来之后有1.15万项目资金用于建房子,但是房子建造起来之后,必须留一间给两老人居住,直至二老百年之后。老大一家同意了,并签订了协议。 易长青历时半个月左右,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多去苏党水老人家四五次做工作,老人家感动地说:“我70多岁了,就没见过这么实在、为民的干部,退就退吧!”终于,顺利拆除了苏党水老人的房子,老人也搬到大儿子家。 现在,危房改造指标也早已申请到了,而那房子也正在建造第二层,事情总算是顺利解决。 为表心意,老人还执意邀请易长青在他家吃了顿早餐。后来,老人每每见到村上人就会说:“他把我们村民当亲人,我信他”。 吴克来是画桥镇的宅改分管领导。从**批宅改试点村到第四批全面推进过程中,每一个村、每一个点、每一家农户都留下他的酸甜苦辣,自2015年8月启动宅改工作以来,他已不记得什么时候真正休过一个完整的**,“5+2”“白加黑”是其再正常不过的工作模式。 吴克来深知,画桥镇镇、村、组三级组织集体经济都很薄弱,所以不能实行有偿退出。画桥镇103个村小组全部实行无偿退出,一分钱不补偿要做到别人无偿退出房子,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别人花一分功夫,自己至少要花三分精力,无论到哪个村点,吴克来都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火热的**投入到宅改工作中去。 自古忠孝难以两全,作为宅改工作分管领导,自然也就有时不能**照顾到家庭,家里的老父亲和老母亲虽然知道儿子在镇里上班,离家这么近,可有时几个月也见不上一面,而妻子在家里也只有在晚上见到他拖着疲倦的身子回来,也就*不忍心要求他做点家务和指导孩子学习了。有时妻子也会发牢骚,嘴里不停的念叨,“现在哪像个家了,简直就是把家当作旅店了”。 2017年3月28日,吴克来带队在画桥村画桥组搞宅改,由于该村是画桥镇第二大村,有240多户,村情复杂,民风彪悍,宅改工作一直举步为艰,没有什么进展。吴克来作为分管领导毫无怨言,带着队伍一头扎进画桥村,走门串户,了解情况,不停地做工作,一户一户村民在他的感召下,该退的退,该交的交,该清的清。 正当工作进入冲刺的时候,家里人打来电话,说家里三岁的女儿不小心被农机削到了手,送到了*近的镇卫生院,医生告知,情况比较严重,要送到市人民医院医治,父母亲不知所措。而画桥村的宅改此时又脱不了身,吴克来咬咬牙,躲在旁边打了个电话叫妹夫开车送去鹰潭市区,而自己装作若无其事一样仍然奋战在宅改一线,心如刀绞,带着男人那份坚强的事业心持续着一个改革者的坚守。 在吴克来的努力下,在他的奉献、求实的精神感召下,画桥镇**批试点村和第二批“整村推进”试点分别获得了全县宅改工作**名,第三批和第四批村点也已按时顺利验收。 首部中国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纪实 走出乡村振兴的“余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