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厦门大学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9.90
折扣购买: 玉扣纸:闽西手工造纸业的社会史研究
ISBN: 9787561590874
陈瑶 湖南湘潭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助理教授。2008年获厦门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2011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湖南区域社会史。曾在《中国经济史研究》、《历史人类学学刊》、《社会学研究》等发表论文数篇,译著有《简明中国现代史》等。
本书搜集、整理并利用地方档案、调查报告、报刊杂志以及族谱、契约、仪式观察、口述访谈等民间文献,探讨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扣纸及其制作技艺的称名涵义、生产场地和工艺流程、产运销商品链与国内外市场,分析玉扣纸核心产区的山乡自然条件、畲族与客家的族群关系、村落宗族与仪式联盟,以及近代玉扣纸业、现当代玉扣纸产业等纸史、纸业史、纸产区社会经济发展史相关议题,力图将玉扣纸生产及其传统制作技艺,置于山乡社会文化、国家经济制度乃至全球纸品市场中,重现玉扣纸本身及其产业、产乡自传统时期至当代的兴衰转型历程。
试读内容
玉扣美学
从出生到死亡,我们的生活
不应该只被劳碌的汗水浸透
心灵像身体一样受饥挨饿
我们渴望面包,也渴望玫瑰
我们的歌声中回荡着的哭喊
是对面包的古老渴求
灵魂的漫长跋涉之旅同样需要
艺术、爱和美的哪怕小小的安慰
是的,我们为了面包
也为了玫瑰而奋斗
早在20世纪初的一系列国际社会主义妇女运动中提出过“Bread for all, and Roses too”这样一个“面包与玫瑰”的口号,来表达女性对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正当权利的诉求。这一口号启发了美国诗人詹姆斯•奥本海默(James Oppenheim)创作了《面包与玫瑰》这首诗。《面包与玫瑰》不仅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还被改编成众多音乐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书所述的玉扣纸造纸工匠则不仅制造如面包一般民生日需的纸张,也给世间带来如玫瑰一般的美的艺术品。
玉扣纸,作为福建的一种区域性名纸,从造纸原料看属于南方较为普遍的竹纸类,其独特之处,在于采用生料法的制作方式,却能通过造纸工匠精心细致地对竹蔴选材、备料、做纸等环节的品质管控,规避竹纤维普遍较短易断的弊端,在艰难困苦的工作环境中,以最简易的原料和流程,制作出堪称艺术品的高质量纸张。高质量玉扣纸的生产实践,将有助于定义竹纸生产技艺在世界造纸科学技术史中的独特位置,无添加剂的特点也为生料玉扣纸的纸品提供了更为多元广阔的应用空间。
由于玉扣纸特别是内山玉扣纸的制造场地位于深山密林之中,自19世纪末的日人井上陈政,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执行玉扣纸统购统销制度的调查者和行政人员之外,极少学术研究者有机会亲自深入山区纸寮,现场观察玉扣纸及其制作技艺,与纸厂管理者和纸工直接交流,遑论宋应星、郭柏苍、杨澜等明清先贤。这是玉扣纸声名止步于生产区与消费区的重要限制因素。
笔者有幸在鬼叔中等地方文史专家和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多次前往深山中的造纸现场,与胡兰山等自幼参与玉扣纸制作和纸厂管理的前辈交流学习,获得大量闽西手工造纸业的历史文献和口述资料。治平当地大多五十岁以上的男性,几乎都或多或少参与过玉扣纸的生产和运销,他们的生活史与民间文献、档案资料交相呼应,直观地展现玉扣纸制造业及其产区工农在现代化过程中受到的冲击和磨难。细心的读者或许早已发现,笔者于多元史料中,始终关注纸槽户和造纸工人的收入问题,实际上,笔触至此,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仍然萦绕于我脑海:造纸这么艰苦,收入如此微薄,甚至常有赔本的风险,为什么还要造纸?为什么还能造出一号玉扣纸?
笔者期待读者从手工造纸行业由繁荣风光而渐至式微的历史过程中感受到,手工纸、纸制品、纸质印刷品为传统时代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了各种便利,增添了丰富色彩,体会到造纸师傅对玉扣纸等本地名产自然而深沉的情结和自豪感。与此矛盾的是,笔者并不希望将造纸师傅这种情结简单轻易地归纳为众人耳熟的“工匠精神”“匠心独具”。精神是虚无缥缈、难以为继的。而像任何一种手工/非手工制造技艺一样,玉扣纸的制作,从技术的习得到技艺的磨练,不能脱离技术工人所生活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人文制度环境,用一种浪漫的方式来讲述。
玉扣纸制作技艺和贸纸为生的生计方式在治平赖家山、田畲、高地等深山村落最早兴起,尔后传播拓展到治平其他村落,确实得益于闽西山区的竹林丰茂,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各姓族谱中所揭示的“家徒四壁”,山区居民通过经营纸业“备极劳瘁者十数年”,“耐以勤俭”,家业得以扩充,遂至小康。生于深山之中的民众,其谋生之道,除勤劳稼穑外,改变贫困的途径并不多,利用山区资源进行家庭手工业是贴补家用的选择。在纸业市场上难以掌握议价权的纸槽户,若想摆脱纸行纸商的高利贷和预购模式,唯一的道路便是“克勤克俭”,以高质量的纸张谋求一定空间的议价权。从社会史的视角来看所谓的“工匠精神”,其核心不外乎山区民众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人文素质,以及,为了提升生活水平而因应市场之需,追求高质量纸品的精品意识。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意识,在呼应市场需求引力和特殊经济制度的压力之外,确实孕育出一种对“独特性延续”孜孜以求的内在动力。这种感受,实际上不能局限于生产者一隅,而应拓展至经销者、消费者,围绕玉扣纸,形成一种对于其“独特性的延续”的共同情绪,笔者称之为“玉扣美学(感)”。
所谓“玉扣美学”,实际上是挪借达恩顿归纳的18世纪欧洲的“纸张意识”这一概念,形容营造于生产者、经销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对于某种事物的共有知识和共同情感,“玉扣美学”亦可说是一种“玉扣美感”的生成、培育和养护。在玉扣纸式微之势尚有挽回的一线契机,首先是要唤醒玉扣纸的最后一代古法造纸师傅的“玉扣美感”,不添加化学制剂,全环节手工制作,精益求精的完成每道工序,再次创造最美玉扣,并将臻于至善的技术核心一丝不苟地传授学徒,广授技艺;其次是培育新一代玉扣纸古法造纸学徒的“玉扣美感”,固执倔强地追求制作工艺的内化和品质的体悟,自豪地继承并发扬一种先贤长期劳作实践中发挥到极致的独特生产技艺,获得一种对于美的感受;同时,培养一批批用户群体的“玉扣美感”,喜爱玉扣纸的色泽和竹香,充分开发玉扣纸在古籍修复和印刷书籍方面的天赋,或着意于专门形式的书画创作。造纸者与用纸者共同发挥“玉扣美感”,让一种美好的纸张留在世间,陪伴下一代的美感养育,共享多元化的体验和独特性的美学。
“玉扣美学”不限于玉扣纸,而是适用于传统工艺美学的各个门类,专精于一门手艺的匠人,可以追求独家技艺的臻善之境,独爱于一种物件的人们,亦可享受和欣赏物的特有之美,各爱其爱,各美其美,以至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