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界限(给孩子真正需要的爱)

父母的界限(给孩子真正需要的爱)
作者: 明天
出版社: 中国妇女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父母的界限(给孩子真正需要的爱)
ISBN: 9787512714397

作者简介

明天,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家,湖北省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指导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先后在《婚姻与家庭》《家庭教育》等杂志开办心理咨询、亲子教育等专栏,发表文章500多万字。著有《孩子成长的五大动力》《第二次成长》等多部亲子、家庭等方面的著作。

内容简介

案例:奶奶的讲述:孙子为何对我不满意 我儿子、儿媳都在深圳的外资企业工作,一天恨 不得工作20个小时。为了让他们安心工作,小健还没 满月,我就将他带回了老家。我自己是做教育工作的 ,深知隔代教育有很多弊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老人 容易娇惯孩子,造成教育缺位。因此,我和老伴统一 思想:一定要对小健严格要求,不能让孩子输在我们 手上。 小健两岁多时,我们就开始教他认字、数数、背 唐诗。小健天性贪玩,当然不乐意,我就虎起脸说: “你不听话,爷爷奶奶就不和你玩了。”小健刚开始 还嘟起嘴较劲:“不玩就不玩,我有玩具!”可我们 当真不理他时,他就会急得直掉眼泪。这孩子挺机灵 的,知道和爷爷奶奶对着干没有好果子吃,很快便乖 乖地服从我们的安排了。 平时我们也经常教育他要懂礼貌,见到熟人要打 招呼;要讲文明,不能骂人、打人;要讲卫生,不能 乱扔果皮、随地吐痰;要爱护公物,不能乱写乱画, 不能摘花踩草。小健不耐烦地说:“奶奶,你说一遍 就行了。”这小家伙,还嫌我啰嗦,但如果我不啰嗦 ,他能被评为全校十佳少先队员吗?他能受到那么多 人的夸奖吗? 小健的爸妈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他们 说,如果是他们自己带孩子,肯定没有这么优秀。他 们准备继续让小健待在我们身边,直到小学毕业。我 和老伴儿也拍着胸脯保证:放心吧,你们忙你们的, 我们不会耽误小健的成长的。 话虽这么说。其实我们心里挺紧张的。现代社会 竞争激烈,父母对孩子的要求非常高,在起跑线上打 好基础至关重要。我们自知能力有限,便给孩子报了 很多特长班,如绘画班、小主持人班、象棋班、英语 班。每到周末,小健的日程就安排得满满的,我和老 伴围着他连轴转。为了孩子多学一些知识,多掌握一 些本领,大人辛苦一点儿也是值得的。 我们的良苦用心得到了儿子和儿媳的认可,也得 到了周围人的认可,可小健却不买账,对我一肚子意 见,他想得美:胖胖的奶奶什么事都不做,只是坐在 沙发上傻笑,那谁来教育他?他不成器,那不是我这 当奶奶的失职吗?所以,我决定了,不管小鬼头对我 有多大的意见,我管定他了。他现在可能不太理解我 ,但长大了肯定会感谢我的一番苦心。 关系比教育更重要 分析小健心目中奶奶的形象,有几个特点:慈爱 、和蔼、友善、随和、童心依旧,这表明小健期望与 奶奶的关系是安全、温暖,像朋友似的。而现实中的 祖孙关系却与此大相径庭:奶奶总是居高临下地教育 小健,小健哪方面做得不好,奶奶就会生气,甚至惩 罚他——这是典型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而小 健真正想从奶奶那里获得的并不是教育,而是温暖。 关系与教育,到底哪个更重要? “孩子是一张白纸,家长画怎样的画,就会得到 一幅怎样的作品”,“孩子是教育成功的,不教就不 能成材”——这些流行的教育观点是建立在如下的认 知基础上的:孩子是一个没有思想的、僵化的个体, 就像一团泥,你怎样塑造他,他就成为怎样的模样。 事实上,这种观点是有违人性的。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绝不是一 张白纸,从出生开始要经历一个精神胚胎期,其中蕴 藏着心灵成长的密码;孩子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感 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大人自以为是地将自 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事实上扼制了孩子的自我成长 。所以,大人用心良苦的“教育”往往并不能取得想 象中的成效,有时还可能适得其反。小健对奶奶苦口 婆心的教育不买账,因为他觉得他并不需要奶奶的说 教,那是多余的。 那么,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是和谐的关系 !说得更直白一点儿,就是宽松的成长环境。他希望 自己成长的环境是安全的,做错了事不担心被人骂或 被人惩罚;这个环境是温暖的,有一双眼睛在慈爱地 关注他。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精神胚胎才能得到充 分的发育,他才能够自由地思考、感受和行动。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