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故事100个(彩插珍藏版)/百读不厌的经典故事
作者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 主要著作为“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反右派始末》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运动”的全过程;《“四人帮”兴亡》及《陈伯达传》、《王力风波始末》是中国十年文革的真实记录;《邓小平改变中国》是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此外,还有长篇自传《华丽转身》、《出没风波里》:《用事实说话——我的采访手记》、《走进历史深处》以及《他影响了中国——陈云》、《中国改革第一将——万里》、《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钱学森》。 作者也致力于“行走文学”的创作,著有“叶永烈看世界”20册,包括《美国!美国!》、《我在美国的生活》、《三探俄罗斯》、《米字旗下的国度》、《如画北欧》、《樱花下的日本》、《大陆脚游台湾》等。
内容简介
著名德国诗人歌德深刻地指出:“哥白尼的地动 说撼动人类意识之深.自古以来没有一种创见和发明 。可与之相比。……哥白尼的学说在人类的意识中造 成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地球既然不是宇宙的中心,那 么,无数古人所相信的事物将成为一场空了。谁还相 信伊甸的乐园、赞美的颂歌和宗教的故事呢?” 正因为这样,《天体运行论》出版不久,便被教 会列为“禁书”,加以取缔。 为什么一本天文学著作,会引起教会如此惊恐呢 ? 原来,在公元1世纪末(也有的说是2世纪初),古 埃及天文学家托勒密(父母是希腊人)在他的13卷巨著 《天文集》中,系统地提出了“地球中心说”,简称 “地心说”。 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不动的 ,所有的星体都围绕着地球运转。他还认为,天有九 层:第一层是月球,第二层是水星,第三层是金星, 第四层是太阳,第五层是火星,第六层是木星,第七 层是土星,第八层是恒星,第九层是“最高天”,那 是上帝居住的地方。 在当时,托勒密能够提出这样完整、系统的学说 ,尽管它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但也应当说是相当可 贵的。因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总是逐步深入,有 片面性、有错误并不奇怪。然而,由于托勒密的“地 心说”符合基督教神学的观点,有人便把它捧上了至 高无上的地位。 《圣经》认为,“上帝创造了天和地”、“上帝 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人类居住的地球,当然 应当是宇宙的中心。托勒密的“地心说”,正好为基 督教义提供了“科学根据”。 托勒密的理论.成了不可冒犯的教条。 1473年2月19日,哥白尼诞生于波兰托伦城。10 岁时,父亲去世,他便跟随舅父路加斯.瓦兹洛德生 活。他的舅父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主教,哥白尼深受影 响,爱上了天文学和数学。哥白尼18岁时,人克拉科 夫大学艺术系学习。他白天上课,夜间观测星星。后 来,哥白尼又到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攻读天文学,哥 白尼成人之后,回到波兰,在弗伦堡天主教堂当牧师 ,哥白尼在教堂的一角,找到了一间小屋,建立了一 个小小的观测台。他自己动手制造了四分仪、三角仪 、等高仪等观测仪器。 哥白尼经过长期的观测,算出太阳的体积大约相 当于161个地球(实际上比这数字还大)。他想这么一 个庞然大物,会绕着地球旋转吗?他开始对流传了 1000多年的托勒密的“地心说”产生了怀疑。 哥白尼天天观测着,计算着。后来他终于创立了 以太阳为中心的“日心说”。 僧侣们听说了哥白尼的新观点之后,都说他疯了 。哥白尼只得躲避起来.继续埋头于天体研究。 从1510年开始,哥白尼动手写《天体运行论》。 整整花了20多年的时间,数易其稿,他终于写成了6 卷巨著《天体运行论》。 哥白尼已预料到这本书将会遭到教会的激烈反对 。他在序言中写道: “我知道,某些人听到我在《天体运行论》一书 中提出地球运行的观念之后。就会大叫大嚷。当即把 我哄下台来! “我深深地意识到,由于人们因袭许多世纪以来 的传统观念,对于地球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的见解 深信不疑,所以我把运动归之于地球的想法肯定会被 他们看成是荒唐的举动。” 鉴于当时教会势力的强大.哥白尼虽然深知自己 手中掌握的是真理,但是否立即把这一真理公之于众 ,却踌躇不定。因而书稿完成之后,他把它放在贮藏 室里,整整lO年,未敢拿去出版。 1539年.一位25岁的德国数学家雷蒂卡斯获知哥 白尼创立了一种新的天体运行理论,专程来到波兰向 他请教。这位年轻人读了《天体运行论》的手稿,大 为震惊,极力鼓动哥白尼出版这本著作。 在雷蒂卡斯和许多朋友的热情鼓励下,哥白尼终 于下定决心,把《天体运行论》送去出版。 可是,书刚刚印好,哥白尼就离开了人世。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高度评价了哥 白尼的《天体运行论》①: “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 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 版,他用这本书(虽然是胆怯地而且可说是只在临终 时)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 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P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