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31.84
折扣购买: 医护礼仪与形体训练(供中职护理助产医学检验技术药剂康复技术中医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
ISBN: 9787030482075
绪论
我国自古就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我们的祖先十分重视社会的文明与道德修养,尤其注重其表现形式之一的礼仪。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和文明进步的标志。今天,各行各业都把礼仪培训作为行业上岗培训的基本内容。医疗卫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已认识到职业礼仪的重要性,医护礼仪课已成为医护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
第一节 礼仪的概述
案例1-1
老师带领学生到他大学同学的公司参观并想帮同学们找到实习岗位。公司老总亲自接待,期间老总有事出去一会儿,工作人员为每位同学倒水,有位女生表示自己只喝红茶,学生们在会议室坐着,坦然地接受服务。当老总回来后,不断向学生表示歉意,也没有人应声。工作人员送来记事本,老总亲自双手递送时,学生们大都伸手随意接过。整个过程只有一个同学在工作人员递茶时起身双手接过,在老总递记事本时客气地说了声:“谢谢,辛苦了。”结果,只有这位同学收到了这家公司的录用通知。
问题:
1.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同学失去工作机会的?
2.找出这些同学有哪些行为是不合乎礼仪的?
一、礼仪的起源和发展进程
(一)礼仪的起源
礼仪是由习俗演变而来的。礼仪的形成,源于俗。礼俗源于自然界,是古人敬天畏神观念和认识的反映。远古的人们对大自然的变化无法认知,在变幻莫测、无法抗拒的自然面前,人们感到无能为力和恐惧。因此,人们认为有创造宇宙的神即万物之主,把一些自然现象如电闪、雷鸣等奉为神灵加以膜拜,祈求保护,由此产生了祭神的活动。在远古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下,人们形成了群居的生活。在长期的群居生活中,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成为人们共同生活的习惯,由此即为风俗,又称习俗。这种习俗经长期使用并统一规范,形成礼。《周易》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 人们依大自然的秩序法则,用于家庭伦理,再延伸用于政治伦理,就形成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可见,有人类必有俗,有俗必有礼,有礼必有治。
(二)礼仪的发展进程
不同时期的礼仪,有其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社会意义,礼仪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原始社会的礼仪、奴隶社会的礼仪、封建社会的礼仪、现代礼仪和当代礼仪五个阶段。
1.原始社会的礼仪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们缺乏科学知识,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科学解释,在自然灾害面前束手无策,于是人们把一切成败得失皆归于神灵使然,因此,他们敬天畏神,形成了“图腾崇拜”的仪式,这种仪式也就形成了最早的原始礼仪。
链接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萌芽。如生活在距今 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拿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饰品挂在脖子上,在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说文解字》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公元前 1万年左右,人类步入新石器时代,原始礼仪渐具雏形。
2.奴隶社会的礼仪 人类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礼仪也从原始宗教仪式发展成为一整套的伦理道德观念。这个时期的礼,主题是政治体制,就是刑典法律。正所谓“礼,国之大柄也”。
西周时代是我国古代历史的礼制时代。周公主持制定的《周礼》,除了有关政刑的各种制度外,还提出了一整套的礼制,他制礼作乐,将人们的行为举止、心理情操统统纳入一个尊卑有序的模式之中,形成了我国奴隶社会最早的礼制。到了东周时期,王室衰落,诸侯纷起争霸,东周王朝已无力恪守传统礼制,出现了所谓“礼坏乐崩”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此期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他要求人们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倡导“仁者爱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学”,主张“舍生取义”,讲究“修身”和培养“浩然正气”等。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提倡礼法并重。这些礼仪思想对古代中国的礼仪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古代礼仪文化的基础。
3.封建社会的礼仪 封建社会礼制的演变进入了礼仪时期,其主要作用是维护社会的等级制度。
西汉时期对封建礼仪的制定影响最大的是叔孙通和董仲舒。叔孙通制定的礼制发展了礼的仪式和礼节规定,突出了尊君抑臣,区分出尊卑等级序列的要旨。而董仲舒在儒家“仁义忠信”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三纲”、“五常”之说,“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一学说成为封建伦理道德的准则。
宋代程颐、朱熹的“天理论”提出“三从”、“四德”的道德礼仪标准,“三从”,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德”即一切言行都要符合忠、孝、节、义,“妇言”即说话要小心谨慎,“妇容”即容貌打扮要整齐美观,“妇功”即要把侍奉公婆和丈夫作为最重要的事情来做。
明朝时期大力推崇礼教,礼仪之风盛行,制定了祭祖、祭天、祈年等仪式和议程,规范了“君臣之礼”、“尊卑之礼”、“交友之礼”等社会活动,使礼制向深层发展,礼仪日益完善。到了清王朝,不仅继承了上述礼制,而且还将其更广泛、更深入地发展下去。
4.现代礼仪 1911年,清王朝土崩瓦解,孙中山先生和同志们破旧立新,用民权代替君权,用自由、平等取代宗法等级制;普及教育,废除祭孔读经;改易陋习,剪辫子、禁缠足等,从而正式拉开现代礼仪的帷幕。民国期间,西方的一些礼仪如握手礼等传入中国,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后逐渐普及民间。
5.当代礼仪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礼仪和礼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人们摈弃了昔日严重束缚妇女的“三从四德”等封建礼仪,而尊老爱幼、讲究信义、以诚待人、先人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而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将掀起礼仪建设的新高潮。
二、礼仪的概念、特点、作用、原则
(一)礼仪的概念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对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具体形式的统称。
礼貌是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语言、动作、仪容等表现出的尊重和友善,它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场合,为表示尊重、友好、祝福、哀悼等使用的形式,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方式;仪表是人的外表,如容貌、服饰、姿态等;仪式是指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的规范活动,如颁奖仪式、开幕仪式、签字仪式等。
礼仪,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具体的表现礼貌的礼节所构成、一个表示礼貌的系统而完整的过程。
(二)礼仪的特点
礼仪是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约定成俗、相延成习的。与其他行为规范相比,礼仪有其独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共同性 礼仪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行为规范。礼仪是全人类共同的需要,它跨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不分国别、种族、性别、年龄、阶层,只要存在着交往活动,人们就需要通过礼仪来表达彼此的情感和尊重。尽管有些礼仪的表达形式不同,但对礼仪的需要却是相同的。
2.传承性 礼仪是长期生活及交往中的习惯、准则固定并沿袭下来,流传下去,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礼仪一经形成,便会有一个相对的延续过程,被一代一代地继承下去,这就是礼仪的传承性。
3.差异性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的礼仪文化也不同,不同的地域文化决定了礼仪的内容和形式的差异。
礼仪的差异性还表现在礼仪的等级差别上,即对不同身份地位的对象施以不同的礼仪。此外,行业礼仪也有差异性,如航空、医务、公务、外交等各具特色。
链接
问候礼的不同
不同的国家问候礼不同,有脱帽点头致意的、有拥抱的、有双手合十的、有手扶胸口的、有口碰脸的,但更多的是握手致意。
4.通俗性 礼仪是由风俗习惯演变而形成的,因此它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人们可以通过耳闻目睹就能掌握和运用,简单易学,用之有效。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礼仪的内容也逐渐趋于规范化和系统化。
5.限定性 礼仪主要适用于交际场合,一般的人际交往与应酬。在这个特定范围内,礼仪是行之有效的,离开了这个范围,礼仪未必适用,这就是礼仪的限定性。
6.发展性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礼仪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被赋予新的内容。此外,随着各国、各民族交往的密切,也要求礼仪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礼仪规范。
(三)礼仪的作用
1.沟通作用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用礼仪的相关行为规范来指导自己的交际活动,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起到沟通的作用。例如,热情的问候、善意的目光、亲切的微笑、文雅的谈吐、合体的服饰、得体的举止等,可以促使人们成功地交流和沟通。
2.协调作用 礼仪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器,正确地使用礼仪可以联络人们之间的感情,架起友谊的桥梁,协调各种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3.教育作用 礼仪规范一直作为人类的教育工具,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用礼仪规范教育他人,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形式纠正人们不良的行为习惯。
4.美化作用 礼仪规范讲究的是和谐,强调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是心灵美、仪表美、举止美的有机整体的结合,人们学习、运用礼仪,注意塑造自身良好形象,展示美好风采,进而美化生活。
(四)礼仪的基本原则
遵守礼仪规范,坚持礼仪原则,是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关键,因此,必须掌握礼仪的以下七个基本原则:
1.自觉遵守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位参与者都要自觉、自愿地遵守礼仪,按照礼仪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无论何人都有自觉遵守礼仪的义务。
2.严于律己 学习、使用礼仪最重要的是严格要求自己,有约束、克制自己的能力,自觉按礼仪规范去做,严于律己,以礼待人。
3.宽以待人 “待人要丰、自奉要约,责己要厚,责人要薄”。在与人交往时,要宽容豁达,要容忍他人、体谅他人、理解他人,而不应该是求全责备,吹毛求疵。
4.尊敬他人 “尊敬别人就是尊敬自己”,只有尊敬他人,才能换得他人的尊敬。尊敬他人就是要求人们在交往活动中,与他人既要互尊互敬,和谐相处,友好相待,又要将对他人的重视、恭敬、友好放在第一位。
5.真诚 平等真诚是人际交往中的基本态度,是外在行为与内在道德的统一。与人交往要做到待人真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诚实守信。人际交往的核心是尊重交往对象,因此运用礼仪时,要平等地对待他人,要以礼相待;对所有的人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礼遇。
6.入乡随俗 由于国情的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交往中,存在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局面。因此,随着环境的变化,要做到入乡随俗,与大多数人的礼俗保持一致,切勿自以为是,指责他人,否定他人的风俗习惯。
7.适度得体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适度得体,礼仪也是如此,运用礼仪时必须注意技巧,讲究方法,把握分寸,合乎规范,做到适度和得体,防止过犹不及。适度得体的具体要求是:感情要适度,言谈要适度,举止、修饰要适度。
案例1-1分析
说明学习礼仪的重要性,在与人交往时,要注意礼貌、礼节、言谈举止,这些在以后各章中学习;要掌握学习、运用礼仪的基本原则。原则。
三、学习医护礼仪的意义和方法
(一)医护礼仪的概念
医护礼仪属于职业礼仪范畴,是医护工作者在进行医疗护理和健康服务过程中,形成的被大家公认的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既是医护工作者素质修养的外在表现,也是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礼仪所研究的领域是人类的行为,由于人类行为存在可变性,所以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