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辽宁人民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2.80
折扣购买: 刘伯温:大明第一帝师
ISBN: 9787205103262
刘叶青,女,1984 年生,河南省嵩县人。毕业于辽宁大学文学院,擅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明史研究。现供职于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文法学院,是学院“豫闽台”文化研究所成员,讲授《大学语文与应用文写作》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参与编著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已有文化类研究课题十余项,在《大众文艺》《教育教学论坛》《青春岁月》《魅力中国》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在长期的传统文化研究当中,对明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战,取得大胜,是为著名的龙湾大捷,在元明易代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刘伯温是本次战役的最为重要的谋士。 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暗置伏兵,以察看作战地形为由,将徐寿辉诱骗至太平附近的采石镇,将其杀害。陈友谅自立为帝,国号汉,改年号为大义,以江州为都城。当时正是盛夏时节,天热多雨,登基仪式就让陈友谅给赶上了。大雨不期而至,很多人的冠服都被淋得透湿,所以一些必要的规矩,礼节都省了。陈友谅在完成了登基仪式之后,便派人到张士诚处知会,并请求张士诚能够在东线配合一下,联合对抗朱元璋。张士诚只是在心里一笑了之,不过最后象征性地表示了一下而已。其实,张士诚心里正打着如意算盘,就在这里坐山观虎斗,看着热闹,既不援助陈友谅,也不帮朱元璋。因为张士诚并无一统天下之志,只想守着自己所占据的地盘,偏安一隅罢了。 陈友谅倚仗兵力和实力强大,要东取应天。由于陈友谅势力太强,而且他的战船非常大,大得惊人,远远胜过朱元璋,而朱元璋担心一旦陈友谅和张士诚联合,自己腹背受敌,那就糟糕了。刘伯温出的计谋是诱敌深入,“诱之深入而伏兵邀取之”。刘伯温的诱饵是康茂才。因为康茂才是陈友谅的老朋友,两个人有着不错的交情。康茂才以前是元将陈野先的部下,他帮着陈野先守集庆。后来包括集庆在内的陈野先地盘全部被朱元璋攻下,陈野先带领手下只好投降,但这是诈降。陈野先投降后,为郭天叙所用,不久后陈野先杀了郭天叙逃出去和元军会合。元军不知道陈野先之前是诈降,几个不明真相的元兵就把陈野先给杀了。同样是一起来投降的康茂才就比较受朱元璋青睐,他真心实意地投降了朱元璋,被封作秦淮翼水军元帅。不过按照刘伯温的谋划,他还要假投降一次。 康茂才按照刘伯温的指示,偷偷派信使跑到汉军阵营里表示愿意把他的军队带到金陵城守卫最薄弱的地方,和陈友谅来一次里应外合,彻底把朱元璋消灭。陈友谅大喜。信使还说:“康将军在江东桥驻守,江东桥为一座独木桥。”信使回来后,康茂才把情况一五一十跟朱元璋做了报告。朱元璋马上下令叫人把江东桥拆了,建成一座铁石桥。陈友谅的事业发展得太顺利了,在这件事情上缺乏冷静的思考,误信了康茂才。 三更半夜,天黑月高。陈友谅带着十几万汉军悄悄向金陵城外的江东桥出发。那是他和康茂才约好里应外合的地方。但他惊奇地发现这座桥不是信使讲的那样是一座木桥,而是一座铁石桥,他并没有怀疑康茂才是在说谎。他宁愿相信那只是康茂才的一点疏忽,他继续着和康茂才的约定,却迟迟不见康茂才的出现。待他清醒时,方知为时已晚。康茂才率领伏兵从侧后方猛攻毫无准备的汉军。黑暗中陈友谅根本摸不清状况,也不知道这里还有多少伏兵。他想到的第一个念头是千万不要掉入朱元璋的埋伏圈。而对陈友谅来说,更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天突然下起了雨。 于是红旗举起,朱元璋命令部队前往攻打陈友谅立于龙湾的营寨,诸军无不奋勇争先。正在大战之际,陈友谅又亲率大军赶来参战,双方刚开始全面接战,雨恰好就停了。 于是朱元璋命人把鼓敲响,西边的人听到鼓声便将黄旗挥舞起来。接着,冯国胜、常遇春的伏兵迅速杀出,徐达的部队也很快赶来,张德胜、朱虎的水师也一同前来。眼看四面八方全是朱元璋的部下,他们内外合击,一下子就把陈友谅给打蒙了。当时双方军队的数量差不多,可谓旗鼓相当,只是由于龙湾地区地势狭窄,陈友谅的汉军又大多处于战船上,大兵无法展开,所以才吃了大亏。 打了没一会儿,陈友谅的阵脚就开始大乱,于是败局一发不可收拾。已经上岸的汉兵不得不赶快回到船上准备撤退,偏巧此时潮水消退,很多大船都被迫搁浅,一时动弹不得。陈友谅遗弃巨舰百余艘,乘小舟逃回江州。一战下来,汉军被杀的、淹死的不计其数,光是被俘的就达两万多人。而且,朱元璋还缴获了巨舰名“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者百余艘及战舸数百,可谓是大获全胜。 刘伯温进言,要直接进攻陈友谅的老窝江州。为此,朱元璋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溯江西伐。他在“龙骧”巨舰上高高竖起一面大旗:“吊民伐罪,纳顺招降。”朱元璋这一手干得漂亮,自从徐寿辉被陈友谅杀死后,不少徐寿辉旧部投奔朱元璋。那些无法逃离的徐寿辉属下则盼望着陈友谅早日倒台,因此对朱元璋的仗义之举很感动。陈友谅为人嫉贤妒能,自从杀害徐寿辉后,部将多有不服。朱元璋审时度势,算准陈友谅将帅不和,军心离散,不失时机地举起道义大旗,向陈军发起猛攻。 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君臣组合,朱元璋和刘伯温便是其中一例。朱刘君臣际遇,在平定天下过程中,刘伯温一直出谋划策辅佐朱元璋建功立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情如师生,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但为何二人的关系在大明建国后却逐渐走向落寞?这本“小书”类人物传记将告诉你真实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