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友谊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9.30
折扣购买: 人生易经
ISBN: 9787505735637
雷祯孝,四川人,1945年生,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人才学发起人,电影课发起人。1985年起任武汉大学人才学研究室主任,2006年至2009年任湖南大学教授。2008年起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电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专著有《中国人才思想史》《中国智慧谋略全书》《人生易经》《电影课实验在中国》《生命大交换》《上善古文观指》等。
解读《易经》的三条原则 整个对《易经》的解读注释,几千年来,要数《 易传》的作者胆子最大。他们可以说是装修六十四卦 的第一代大师。他们发现《易经》在殷末周初兴起, 是时代政治讨伐殷纣的产物,第二是《易经》作者有 忧患有困惑,所以,他们大胆按照自己的设计装修六 十四卦,采用的只是六十四卦的框架。 如果说《易传》值得代代相传,那并不是因为他 们找到了《易经》作者的原意,而是他们创立了新意 。这些新意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启发,所以,《易传》 本身是独立的著作。他们的功勋不仅是他们发挥了自 己的思想,还在于他们开创了发挥《易经》的基本方 法。 这些方法,简单归纳为三条: 第一条原则,引申联想,触类旁通。 《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 能事毕矣。”触类而长之,那个长,可以是延长的长 吧?触类而长之,可以说是,触类而延长,放飞想象 的翅膀,引申,联想,比喻,比附,附会,只是不要 牵强附会。只要对人生、社会有启发,无从考证《易 经》那句话的原意,也不要去考证那句话的原意,也 考证不出那句话的原意。《系辞》写得何等精彩,但 它是新的创作。它像放飞风筝一样,把线延长再延长 。 朱伯昆先生说:‘《易经》的卦爻辞,使你获得 某种启示。它往往是异类相推,形成比附和联想。” 解《易经》的书,也是比附得出奇。例如那个噬 嗑卦,明明谁都说那像嘴巴,上下各一条实线,象征 上下嘴唇;中间三虚一实,三虚象征牙齿,一实象征 塞在嘴里的异物。噬,就是食,就是咬;嗑,就是合 。噬嗑,就是咬合,咀嚼。上下的实线象征的是上下 嘴唇。这不是刚刚解说了吗?可是,在解每一爻时, 联想马上变了,变得与刚才的嘴唇咬合风马牛不相及 ,那上下两条实线,变成了枷锁刑具。最下面一条实 线,算初犯,小时偷针,关了禁闭,不让出门;最上 面那条实线,算是屡教不改,大时偷金抢银行,带了 大枷。中间的三根虚线,不代表牙齿了,象征意义也 变了,最下面那根虚线算是吃嫩肉,中间那根虚线算 是吃腊肉遇毒,上面那根虚线则是吃干肉里面有黄金 。 所以,《易经》的卦爻辞本身就充满矛盾,何况 历代解卦的人自由联想,《彖》《象》解卦爻辞的文 字,至少可以不用当成经典。 我们学习《易传》,首先是要学习那种敢于放开 想象,甚至敢于以孔子的名义,发挥自己的思想。这 些思想,并不见得低于孔子,或者甚至是孑L子所不 及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系辞下》,子日:“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 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我们虽然不算智慧,但我们 可以百虑,然后可以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为《易经 》写出新的一页。 第二条原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 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句成语原来出自于《 易传》,这是中国学术思想的普适原则。这个原则在 世界上都是非常著名的,被广泛地接受。 发生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我在日本讲学时,被日 本学校临时安排给学生上电影课。我给他们上了一堂 《哥伦布》的电影课。除了看电影外,我安排学生自 组织分组诘难。问题出自学生,再由学生指定别组学 生回答。举一例,学生问,哥伦布航海的动机是什么 ?有学生说是为了黄金;另一名学生说,不,恐怕是 为了爵位;第三名学生说,他是一个地理学者,他有 一些猜想,他想去证明自己的想法。课堂欢声笑语, 非常热烈。家长和教师都坐在周围。我并没有做课堂 总结,只是建议他们去计划一次真正的在保险前提下 的探险旅行。课后,日本企业家藤井先生代表校长和 教师来问我,你怎么没有做结论就下课了,效果却那 么好。我就告诉他,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做“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他恍然大悟,立即拿来宣纸板和笔墨 ,请我为他写下来。原来日本对中国的这句成语,只 有少数研究中国的学者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 。第二年,当我又带着中国电影课校长代表团访问日 本时,藤井先生很神秘地请我和教育部官员进他的办 公室,指着墙上挂着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会 心地笑了。 在我们读《易经》,解《易经》时,见仁见智, 是最重要的原则。读《易经》没有标准答案。因此, 我们在评论别人的《易经》心得时,最好不要说“你 那观点不符合《易经》”这样的话。你只要看他的说 法对你有没有启发就行了。 苏东坡发明了一个“八面读书法”,一本好书要 读八遍以上。每读一遍,从不同的角度去吸收营养。 又好比,同一块土地,你可以种辣椒,也可以种冬瓜 。都是用根去吸收那块土地里的营养,长出来的辣椒 很红,而冬瓜很大,各具特色。 我们在学校开设电影课的试点,有的学校强调每 一部电影,都要有教师认真备课,生怕学生吸收到不 好的东西。在众多的校长论文中,内蒙古包钢第一实 验小学校长宋建东女士的论文用了“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做标题。她的论点非常中肯,后来影响了整个 电影课学校的观看原则。 第三条原则:借题发挥,各抒己见。 《周易大传新注》(齐鲁书社,徐志锐著)第464 页:“以上第五章。此章记述孔子议论爻辞十一条, 为学《易》用《易》之事,皆属《系辞传》作者托孔 子之名而发议论。” 请注意,我引用这一段,是想特别强调一下‘《 系辞传》作者托孔子之名而发议论”。 《系辞传》作者托孔子之名而发议论,说明《系 辞传》作者那时还很不出名,一是要借《易经》之题 说自己的话,二是要借孔子之名说自己的话。他或者 他们说得好哇!尽管直到现在也不知道《系辞传》作 者是谁,但是我觉得应该独立地纪念他或者他们。 现在借《易经》的名是太多了。起名的,算命的 ,看风水的,全都打上《易经》的招牌。其中,有假 冒伪劣的,有假冒不伪劣的。 借名的事是不出名的创造者经常不得不做的事情 。最传为美谈的有两个音乐界的故事。一个是一位很 有天赋的女钢琴手,她弹得一手好钢琴,但是因为不 出名,所以推广不开。她想到了一个馊主意,说自己 是当时最有名的钢琴音乐家李斯特的学生,于是她的 演奏音乐会红火起来。李斯特听说有个自己的女学生 很受欢迎,又想不起来有这么个学生,便赶到这个城 市,去听了一场。他发觉他根本没有这个学生,是假 冒但不伪劣。他生出爱才之心…… P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