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话的一切

关于说话的一切
作者: 汤质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4.90
折扣购买: 关于说话的一切
ISBN: 9787521749847

作者简介

B站知识型Up主“汤质看本质”,其B站主页播放量累计超过千万。 曾任世界500强外企培训师、互联网公司高管。擅长对复杂课题展开系统阐释,专注于哲学、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自我发展等领域。

内容简介

到硬核中,回到生活里 用时髦的话说,这堂课的竞争力在于它十分“硬核”,这也是大多数学员对这堂课的基本印象。课程结合了语言学、符号学、认知科学以及哲学等领域的硬核知识,对“说话”这项活动进行了系统考察。我们往往大大低估了语言活动的复杂性,又过分拔高了技巧和工具的价值,必须深入硬核之中,才有可能获得有别于庸俗教条的启发,把握“沟通与表达”的本质。 下面我以“评价”为例,说明语言活动的复杂性: 按照美国语言学家迈克尔·托马塞洛的说法,“评价”是语言的三大功能之一,另外两个是“告知”和“请求”。评价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为什么如此喜欢评价周遭的一切人、事、物? 语言学家会告诉你,评价是一种“三角测量”活动,其本质是通过语言,把我和你之外的某个对象设定为参照物,以它为参照,反过来确定我与你的位置与立场,根本目的是明确我们之间的相对关系。 你和我的相对关系,必须经由评价第三方的语言活动来间接明确。意思是,当两人在虚空中赤裸相对时,是无法理解彼此的,此时两人之间哪怕出现一块石头,情况都会不一样。我说它来自天上,你说它来自地下;我说它有某种美感,你说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我和你之间的任何第三方,当它被评价的时候,便是你我关系被建构的时候。如今这块石头是衣服、包包、某个同事还是某类社会事件,没有本质区别。 一致性的评价会拉近关系,比如“英雄所见略同” “士为知己者死”;分歧性的评价则会破坏关系,比如“割袍断义”。评价难免有分歧,但也一定有某种裁决分歧的知识系统,能援引它们的人会因此占据更高的权力位置;无法对事物进行评价的一方,则会因为参照点缺失,无法明确自身与他人的相对位置而丧失权力。言能举人,亦能“废”人。 如此,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知乎”上充斥着各种“如何评价……”的问题,哪怕是十分琐碎无聊之事,也能引来一堆高谈阔论,因为那是个权力场,无数人在那里操弄着三角测量。若真的有人在知乎上问:“如何评价知乎上有这么多‘如何评价……’”,你可以参考上面这段说辞,这能让你完成一次获得权力的三角测量。 在本书提供的解释框架中,语言活动至少有三重复杂性: (1)语言自身的复杂性,即由符号表意机制导致的复杂性。我们关心的问题是:一个人该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符号学、语言学要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重新看待“意义”这个概念,我们话语中的“意思”不可避免地在三类意义(意图意义、文本意义和解释意义)之间流转衍变,看似简单的会话交流,本质上却是一场场委婉幽暗的人间游戏。其背后更为深层的追问其实是:语言符号如何能表达意义,心智又是如何理解/误解这些意义的? (2)关系层面的复杂性,即来自主体间关系的交互复杂性。我们关心的问题是:一句话何以能打动人心?我们要向沟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寻求智慧,破题的关键是重新理解权力这个概念,把握三种权力关系(优势关系、劣势关系和平等关系)场景下的交往策略。其背后更基本的问题是:语言以何种方式结构/扭曲了我们的人际关系。 (3)对象层面的复杂性,即所言之对象的复杂性。我们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说清楚一件复杂的事情?这是由哲学认识论、认知科学以及认知语言学交叉管辖的领地,我们要重新认识“认识”,探寻关于知识的“知识”,并掌握一种特别的提问技巧:针对差异性现象发问。我们真正要回答的问题是:心智模式是以何种机制来认识世界的,肤浅与深刻的落差体现在哪里? 结合语言学带来的启示,语言活动可以区分为意义内核、内容侧与关系侧三个维度。说话是使符号产生意义的行为,因此意义维度事关“语言”的本质属性。我们不仅用语言表达,也用语言思考,人是符号动物,符号表意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我们的生存状态。内容维度侧重说话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追求的是达成深度理解;关系维度侧重说话人与受话人的权力关系,追求的是建立亲和关系。我们之所以费尽心思组织语言,无非为了在内容一侧“说到点子上”,在关系一侧“说进心坎里”。 基于对三重复杂性的认识,在三个维度上展开探索,我们有望直抵“说话之道”的本质,获得诸多超越常识的深刻洞察。不妨每个维度各举一例: 在符号表意机制-意义维度,社会交往中任何表意信息都有二重性,一重是主动给予,另一重是被动流露。主动给予的信息是容易被表达者控制的,比如我们见面时,我说“很高兴见到你”;被动流露的信息则很难被控制,比如我在说“很高兴”时,脸上的表情并不显得很高兴。 表意信息的二重性能解释很多现象,比如前面提到“越刻意为之,越显得笨拙”。刻意会导致一种被动流露,而且我们能意识到这种流露,因此,当意识到自己因刻意表现而显得笨拙时,我们便会想办法补救这种笨拙,但补救本身会导致另一种流露,这种流露往往会让我们显得更加刻意,最终使得我们陷入“越刻意越笨拙,越解释越掩饰”的死循环。 给予与流露的二重性还能帮我们重新理解“严肃”这个概念。 严肃性来自一种“伪装”。“伪装”这个行为流露出的意图是“有些东西我不想让你知道”,装的行为被拆穿总是让人非常尴尬,这种尴尬直接来自“我不想让你知道的东西被你知道了”——我知道你知道我在伪装,因此我感到尴尬与紧张。若要强行否认这种“拆穿”,就要制造出一种心理氛围来自欺,这种心理氛围被我们称为“严肃感”,一种所有人都知道彼此在装却心照不宣、互不拆穿的安全氛围。 严肃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需要严肃感来维系关系、推进事务,它也会禁锢、限制我们的思维活跃度,平日思路活络的人,在严肃的场合也会显得紧张笨拙。我们都会遭遇没话找话的尴尬时刻,我一般会用“故意严肃法”来应对:当我觉得自己有必要说些什么,但当时却没思路的时候,我会刻意地将尴尬表现出来,故作难堪之状,用沮丧的口吻说:“呃,容我想一下,想一下怎么说才能让我显得深刻一点。”此招一出,往往有奇效,在化解了尴尬的同时也争取到了思考的时间。最妙的是,即便你随后说出的话仍旧不深刻,你也不会太难堪,因为你已经提前消解了这个话语场域的严肃性,松弛了谈话者之间紧绷的关系张力,这是幽默让我们感到放松和愉悦的根本原因。 幽默感来自对严肃感的戏弄,其本质是“我故意让你知道‘有些事情我不想让你知道’”。“伪装”导致严肃紧张,“故意伪装”却带来幽默活泼。符号表意机制-意义维度的更多知识点,会在本书第一章与第四章展开讨论。 接下来是主体间互动-关系维度的启示,关于如何赞美他人并表达真诚。 我们常常以为对他人进行肯定性的赞美能收获他人的好感,但这也是分情况的,对某些经常收到赞美的人(他们恰恰是我们需要花心思建立关系的人)来说,我们需要使用否定性的话语来达成一种带有转折效果的巧妙称赞。 “所有人都羡慕你事业有成、名利双收,其实你最令人羡慕的地方在于你在做热爱的事的同时,还能帮助到其他人。” “大家都觉得你工作能力强,其实你最厉害的地方在于敢于独立思考,并坚持自己的选择。” 在关系侧,交流会话的本质是一场权力游戏,本书将交往场景区分为优势关系场景、劣势关系场景和平等关系场景,在不同的场景中,交往双方有完全不同的交往预期,针对这些预期,我们需要有完全不同的交往策略。 在权力大于对方的优势关系场景中,赞美是很容易的,弱势的一方常常被忽视,缺少认同感,因此只需一个小小的赞美就能点亮他;相反,在权力小于对方的劣势关系中,你面对的经常是被溢美之辞包围的人,他们听惯了各种不走心的吹捧,却总是摆手自谦“哪里,哪里” “过奖,过奖”,内心潜台词是:“你都夸到哪里去了,你捧过头了。”在这个意义上,他同样遭到了“忽视”。其实这类人同样有被他人真正看见的欲求,即便他已经获得了明确的优势地位。 我们都希望在交流中给对方留下真诚的印象,这件事并不容易,表达真诚的行为本身就包含一种悖论性:刻意表现真诚反而会让自己看上去很虚伪。比如,在面临一些关键对话时,我们常常会使用一些短语来刻意强调自己的真诚意图。 “我无意冒犯……” “咱们对事不对人……” “我没有别的意思,你不要多想……” …… 也许我们一片赤诚,但我们无法突破对方长久以来形成的交往预期:一旦你强调“我无意冒犯”“你不要多想”,对方就会条件反射地预感到他即将被冒犯,开始止不住地“多想”。 此时,你不妨刻意冒犯:“我下面的话肯定会让你不舒服,所以我纠结了半天,但还是得和你说。” 或把多想的内容刻意说出来:“有件事想和你聊,又担心聊得不好会伤害我们之间的感情,你也知道我是个情商不高的人。” 一旦你反其道而行之,神奇的事情就会出现:你因此表现出了由衷的真诚。 原理仍然在于对交往预期的打破:预期的存在使很多技巧都丧失了它原本的功效,担心别人会不舒服而说出的“真心话”,总是会被理解成一种社交技巧,只有那些会让你自己觉得不舒服的真心话,才是彻底真诚的话语。 这类“把话说进心坎里”的关系侧话题,我们会在第二章详细论述。 最后是认知对象-内容维度,在这个维度中,我们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说清楚一件事? 说清楚一件事,本质上无非是用一个叙述逻辑展现事物背后的因果关系。说清楚一件事的难点,并不在于你选择什么的叙述逻辑,譬如,结论先行的金字塔结构是公认最简洁高效的结构,但此处更要紧的问题是,发人深省的结论从哪来? 本书给出的结论听上去并无新意:一切结论都是答案,答案如何写,永远取决于问题怎么问。很多时候,我们想说清楚一件事,却觉得千头万绪无从说起,思路混乱、嘴里拌蒜,归根结底,是没有一个问题在前方牵引导航。下次不妨试试,当你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时,停下来自问:我到底想说什么?回答了这个问题,你也就说清楚了整件事。 提问也是很有技巧的,好答案只有在好问题的调度之下才能组织起来,好问题必须是具体的,具体的问题必须是面向差异现象的。相比“发人深省的结论从哪儿来?”, “A结论为何比B结论更发人深省”是更好的问题;“我到底想说什么?”也许能帮你组织出一个不错的表述,但“为什么我能说清楚事件A,却说不清楚事件B”却能领你进入表述对象、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的魔鬼细节之中。优秀的学者都有类似的问题意识。一旦我们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知识,将心智认识对象-组织语言的过程展开,就会发现我们之所以说不清楚一件事,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正是这个框架帮我们在前面归纳出了“无法清晰表达的6种类型”。 我试图向你证明,关于“说话”,还有太多知识盲区和常识性的误解等待我们澄清:刻意察言观色非但不能带来掌控感,反而会导致一种紧张感;故意紧张严肃,反而能消除紧张与严肃;刻意冒犯自己,反而能表达善意;不要关心结论怎么写,要关心问题如何问…… 这些反常识、有道理、能落地的知识与技巧,在书中还有很多。反常识,反对的是那些庸俗的经验与教导;有道理,道理来自那些穿透了的我们生活,聚焦更普遍规律的硬核学科——哲学、符号学、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能落地,是指我们能够带着这些见识和领悟,去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人人都希望在这个“因言举人,因言废人”的世界中活得更好,“能言善辩”的重要性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但正如沟通分析理论的创始人艾瑞克·伯恩所说:说完“你好”之后说什么,其实是一个深奥的哲学问题。“说话”不是一件简单事,它既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活动,又是世间最难精通的信息游戏。沟通之难,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总试图将其简化,试图提炼出一些粗暴的“常识”,殊不知正是这些“常识”交织在一起,合力扭曲了我们的沟通观,使沟通实践变成了天底下最困难的事。 这本书里的知识与洞见,一部分来自我的成长经验,更多来上文中提到的那些充满智慧的知识传统。确切地说,本书来自两者的相遇:几年前,我辞去企业高管的工作,进入了我热爱的人文知识领域,成了一名“靠说话吃饭”的自媒体人,我流连于这些有趣却艰深的课题,创作出了不少广受好评的内容,《关于说话的一切》便是其中闪闪发光的一支。希望我能通过本书,带你一起去到硬核的知识中,直面其中的深刻与复杂,再带着澄明的见地,回到生活里。 1.B站知识型UP主汤质力作,B同名课程播放量达百万! 作者汤质是B站知识型Up主,其B站主页视频播放量共计突破千万,B站同名付费课程《关于说话的一切》累计播放量百万次。 2.图书知识含量丰沛,堪称“硬核”,囊括了多个领域的学科知识。 看了市面上那么多降维通俗的说话图书,学了网上那么多打包票“X堂课让你成为沟通达人”的课程,为什么我们还是不能把话说好、说对、说精彩?在没有掌握说话底层思维与源头知识的前提下,任何速通攻略都是蜻蜓点水、纸上谈兵。 本书内容最大的亮点在于,作者摒弃了简易、肤浅的说话经验与教导,以硬核的语言知识为砖,涉及沟通哲学、语言学、符号学、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的学术内容,堆砌起了一套专业性高、实用性强的说话教学体系,旨在帮助读者深刻地看待、掌握、应用说话技巧,能够把话说到点子上,说进心坎里。 3.有底气地击穿所谓的沟通表达“真理”,重构实用说话技巧的靠谱知识体系。 刻意察言观色非但不能带来掌控感,反而会导致一种紧张感;故意紧张严肃,反而能消除紧张与严肃;刻意冒犯自己,反而能表达善意;不要关心结论怎么写,要关心问题如何问……这些打破常理的精华观点在书中比比皆是,但在打破常理之前,作者会用一系列专业的语言知识、经典案例论证其说法的可靠性。 4.在语言技巧之上,流露人间真实的深刻道理。 与其痴迷于说话的技巧和方法,不如端正自己面对世界的姿态;钟情于炫耀知识带来的廉价满足感,将导致我们无法真正深入交流一个话题;如果希望别人建设性地对待自己,首先要停止以批评的眼光看待别人……这不仅是一本教你如何说话的图书,也是人际交往领域的一杯自省和理性的醒脑茶。 5.一众沟通领域、知识型青年达人鼎力推荐。 职场发展研究者、优势星球发起人、Momself创始人崔璀,知识型公众号“L先生说”主理人、《打开心智》作者李睿秋(Lachel),友邻优课创始人、新东方集团原战略总监夏鹏,B站《学习观》系列视频主理人于建国(YJango),生财有术创始人亦仁联合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