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度之智慧--印度的智慧(林语堂逝世40周年纪念典藏版)(精)

中国印度之智慧--印度的智慧(林语堂逝世40周年纪念典藏版)(精)
作者: 林语堂|译者:杨彩霞
出版社: 湖南文艺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4.00
折扣购买: 中国印度之智慧--印度的智慧(林语堂逝世40周年纪念典藏版)(精)
ISBN: 9787540477158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2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23年获德国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务。1928年编著《开明英文读本》,风行全国。1966年定居台湾。以《京华烟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林语堂是一位以英文写作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因翻译“幽默”(Humor)一词,以及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三本杂志,提倡幽默文学,赢得“幽默大师”的美名。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代表作品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红牡丹》《风声鹤唳》《苏东坡传》《武则天传》《孔子的智慧》等。

内容简介

瑜伽(意为“枷锁”)代表着一种个人约束的形式 ,其目的是把身体与灵魂结合起来,把个体灵魂与世 界灵魂结合起来。从实际的方面来看,其目标是帮助 培养情感的稳定性。它肇始于对无意识肌肉区进行的 空前独特的探索,使之受到思想的控制,然后接着把 思想从感觉印象、更深的积淀和重负中解放出来,这 些不仅妨碍而且形成了弗洛伊德称之为“集体自我保 存本能”(即生活原则)的下意识生活的结构,构成了 性本能和自我本能。最后,其目标是以破坏“思想” 来解放“灵魂”(对此的解释不一)。在这一点上,它 具有宗教的特点,超出了心理分析研究的领域和目标 。 在弗洛伊德和荣格之前,我们可能会轻易地对瑜 伽哲学一笑了之,把它与争议很多的印度绳索戏法和 飘浮相提并论。瑜伽的确声称具有飘浮能力。1942年 7月的第一个星期,我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上读到 一篇真实报道,是一位负责可靠的印度瑜伽教授所述 ,他在公众检测的条件下给埋掉了。六个月之后,当 着成千上万印度农民的面又复活了。正是这些轰动一 时的报道才吸引了大众的好奇心。在进行过把病人冻 在冰下之后的现代实验之后,这些功绩似乎不那么令 人难以置信了,比起动物冬眠来也不显得更为莫名其 妙了。但它们注定要把我们的注意力从获得情绪稳定 和心理健康的更为平常和认真的问题中分敞开来。 幸运的是,现代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瑜伽的 方法。吸气练习以及通过练习掌握普通无意识肌肉, 这已不需要解释,需要解释的是更深刻的心灵问题。 荣格曾为一部中国瑜伽书(《金花之秘》,1938年, 不要跟佛教的《莲花福音》混淆了。尤见“欧洲人在 试图理解东方时遇到的困难”和“现代心理学提供了 理解的可能性”部分)撰写了一篇相当充分且极具启 发性的序言。科夫沃·T.贝哈南在《瑜伽:科学评 估》(麦克米兰,1937)的“瑜伽和心理分析”一章进 行了有趣的类比。这部书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在天生 就是印度教徒的贝哈南身上,较之他天生印度教的血 统和在加尔各答的早期训练,他在多伦多和耶鲁受到 的科学训练似乎占了上风。我倒认为,他对待瑜伽的 方法更加得到“大学的训练”,因而他比荣格这样的 大陆派的思想方法更为琐细。 阅读《薄伽梵歌》瑜伽部分的读者,一定会对其 关注下意识生活中存在什么有着极深的印象。特别强 调下意识以及瑜伽信徒对于师长(即精神老师)的依赖 ,是它与心理分析作法的相似之处。“只能通过与老 师的直接接触,才可以安全地学到瑜伽。”斯瓦米· 维韦科南达∞这样警告说。至于思想本身的分析,只 有现代心理学才使我们可以理解教义。只能靠心理术 语才能弄明白毁坏思想(chitta)来拯救灵魂(Pumsha) 的过程。带有诸根依恋外壳的思想只不过是心理学向 我们展示的原始生活欲望的坟墓,瑜伽把前者说成是 妨碍我们看到终极灵魂的东西。再生教义只不过是种 系发生而获取的超个人或集体性种族遗传的个体生存 。从表面上看,这些原始力量非个人化的集体性本质 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本质并无区别。最后,获 得释放和自由的欲望就是弗洛伊德消极地称为“死亡 本能”的东西,即“生活本能”的对立面,但是恐怕 在施虐狂和受虐狂方面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阐释。弗洛 伊德在下意识方面说得很正确,“诸个本能冲动…… 独立地并肩存在,免除了心理矛盾……这个体系中没 有否定,没有疑问,没有不同程度的确定性……其过 程无始无终,无暂时性顺序,不为时间的流逝所改变 ,事实上跟时间毫无关系”。正是这些力量,还有身 体,必须受到瑜伽修习的控制。 也有必要指出,跟瑜伽理论一样,心理分析理论 是思维性的,这些主观性阐释中只有部分经得起实验 证据的检验。对于这些内在现象,我们甚至还没有词 语来表达它们。心理分析开始探索心灵深处时,不得 不发明一些本性上为准科学的临时代用词语,如生命 欲望、本我、男性意向、女性意向、力比多(一种不 能由优特衡量的能量发泄形式),以及那个叫做“性 爱本能”的难以捉摸的精神实体。印度心理学,不管 是佛教还是非佛教心理学,都有大量此类词语。据说 ,梵语和巴利语中的心理学词语要比所有“现代语言 ”中的心理学词语加起来都要多。(譬如,参见亨利 ·克拉克·沃伦的《儒教的翻译》,“八十九种意识 表”。) 荣格说:“我们还没有清楚理解这个事实:西方 神智学是对东方的不甚熟练的模仿。我们只是又拿起 了占星术,对东方人而言,那是他们每天都要吃的面 包。我们对于性生活的研究起源于维也纳和英同,与 印度教对这个话题的教义相匹配或者被它所超过。一 千年前的东方文本向我们介绍了哲学相对论,非决定 论在西方刚刚开始讨论,而这构成了中国科学的基础 。理查德·威廉甚至向我表明,分析心理学发现的一 些复杂过程,在中国古代文本里都有明显叙述。与东 方的古老艺术相比,心理分析本身及由其引起的思想 线——肯定是明显的西方发展轨迹——只是开始者的 尝试。”P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