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故事/唐宋八大家故事丛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二年正月,礼部试开考在即,大家都在议论主考官和录取 标准。这一年礼部试的主考官不是别人,正是时任礼部侍郎、翰 林侍读学士的欧阳修。欧阳修当时正在致力于革新文坛矫揉、 奇诡文风,与一批志同道合之士发动诗文革新运动。这次他被 任命为主考官,正是难得的良机,因科考成绩决定士人命运,而 主考官有权确定评文标准,他便抓住这种最好的时机推动诗文 革新。欧阳修明确规定应试诗文必须言之有物,平易流畅,对于 奇诡、艰涩、浮华之作一概予以剔除。 消息传开,不免引来世人议论,他所反对的正是当时最流行 的诗文风气,在太学中是主流文风。而他的主张恰恰符合苏轼 兄弟的文风,是苏轼兄弟一榜中第的关键因素。苏东坡兄弟有 幸,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便遇到欧阳修这样开明而有水平的主 考,顺利登第,开始新的人生旅途。 礼部试那天,苏轼按考前已排定好并张榜公布的座次找到 自己的位置,进入斗室之中,埋头答了起来。考试政论的题目是 《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文思泉涌,初稿完成后又反复润色,完 成一篇六百多字的优美论文,而这篇应试文章竟成为千古传涌 的名篇。 为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公平,到宋代则改革唐代主考官和 评卷人直接可以看到考生姓名的做法,而是采用糊名制。即试 卷交上来后,要先糊名,编号,再交书吏誊录,对读无误后再交考 官评阅,而所有考官从受命之日起同时进入试院,一直锁宿在试 试卷要经三级评定,最终确定等级,即先经点检官批定分 数,然后经参详官审查所定等级是否恰当,最后交知贡举官(主 考官)决定去取高下。且说苏轼的试卷交到了参详官大诗人梅 尧臣的手中,梅尧臣细细读过,大为称赏,当他把试卷交给主考 官欧阳修时,极力推荐将此篇作者排在第一。欧阳修一口气读 完这篇文章,不觉赞叹不已,本想将它排在第一,却转而想到如 此严谨、流畅的文章应当是高足曾巩所写,若列为第一,真是曾 巩,难免别人会说三道四,而且其中有一个论据好像没有出处, 似乎是考生杜撰的,这是写论文所忌讳的。最后忍痛割爱将其 列为第二,苏轼因此没有当上状元。 苏东坡虽然屈居第二,不过在礼部复试过春秋对义后,苏轼 还是排在了第一。苏辙也列入榜中,兄弟二人均以优异的成绩 通过了礼部省试。 转眼间到了三月,科考的最后一关殿试的时间到了,那一天 北宋皇宫崇政殿分外庄严,当朝的仁宗皇帝高高在上,看着天下 英才尽人□中自然高兴。而苏轼兄弟毕竟年少,第一次进入皇 宫,难免有些紧张,但答卷发挥还算是正常,而且殿试一般不淘 汰,因此兄弟二人同榜登第,成为进士。 由于欧阳修的推荐,仁宗皇帝开始考试时就注意这两位来 自蜀中青年才俊的表现,对于他们的表现非常满意。 忙碌了一天,很疲惫的仁宗回到后宫,仍不忘对自己的皇后 称赞苏轼兄弟,说道:“我为子孙后代找到了两个堪当宰相的人 才。”兄弟二人同时高中,苏轼赐进士及第,苏辙赐同进士及第, 欣喜万分。 父亲苏洵在欢喜、欣慰之余,不免感慨万千,长叹道:“不要 说科举考试容易,对老夫来说难如登天;不要说科举考试艰难, 对两个小儿易如拾草芥。” 在封建社会里,科考及第的考生和当年的主考官自然成为 师生关系,一同及第的考生成为同学,互称“同年”,是此后人生 的重要人际关系。 按常规,放榜后考中的考生要到主考官家中拜访答谢,或者 写信表示谢意。一日天气晴好,苏轼兄弟在父亲的带领下,轻车 熟路地来到了欧阳修府前,通报过后被让进府中,苏轼呈上答谢 信,欧阳修连连称赞苏洵教子有方,又与父子三人谈天说地地聊 了起来。 不知不觉到了快要用餐的时间,父子三人连忙起身告辞,欧 阳修忍不住问苏轼道:“子瞻,日前你考试时在《刑赏忠厚之至 论》中引用的‘皋陶日杀之三;尧日宥之三。’这一典故出自何处? 老夫思来想去实在想不起来了。”苏轼略一思索,答道:“恩师,此 典在《三国志·孔融传注》中。” 送走三人,欧阳修急忙走回书房,找到《三国志》,在《孑L融传 注》中翻来覆去地细细找了几遍,却始终没找到。而此前他和老 朋友梅尧臣就此典故出处探讨过,二人都觉此典用得极妙却都 不记得见过,没想到从苏轼口中问过后依旧找不到。P6-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