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毛泽东(第3卷1945-1956)

实录毛泽东(第3卷1945-1956)
作者: 李捷//于俊道
出版社: 长征
原售价: 75.00
折扣价: 46.36
折扣购买: 实录毛泽东(第3卷1945-1956)
ISBN: 9787802048119

作者简介

于俊道,中央文献出版社编辑一部主任,编审。参加编辑《朱德军事文选》,参加撰写《朱德年谱》《朱德传》,主编《共和国领袖生活丛书》系列、《领袖交往实录》系列、《元帅交往实录》系列、《将军交往实录》系列、《毛泽东交往录》等,著有《中国革命中的共产国际人物》《朱德红扁担》等。 李捷,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党组书记,曾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参加撰写《毛泽东传》(1949—1976),出版著作《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内政外交》。

内容简介

八年的艰苦抗战,终于胜利了! 在这历史的转折关头,我党、我军上上下下都处 于极其繁忙而紧张的工作 之中,党中央领导同志尤甚。毛泽东、周恩来、刘少 奇最忙;朱德总司令历来 表现得不慌不忙,优哉游哉,事情却处理得从容不迫 ,井然有序;而任弼时同 志当时重病在身,力不从心,只是着急。 毛泽东恨不能把一天当十天用。工作量之大,速 度之快,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他把办公地点移到枣园的小礼堂,为的是一面处理事 务,一面接见各地、各级来请 示工作的同志。他一面同这些同志谈话,一面挥笔疾 书一发布命令,写委任状, 发表文告、声明、宣言,等等,每天要在办公室连续 工作十个小时以上,而夜里读 书仍然不可或缺。有时忙得无暇进食、饮茶。幸而适 逢延安瓜果成熟的季节,所以 工作人员挑选了最好的瓜果送到毛泽东的办公桌一乒 乓球台子上。台子中央摆着 笔墨纸砚,别无他物。毛泽东在工作时顺手抓起瓜果 来解渴、充饥,或时而啃几口 馅饼和面包。毛泽东吃西瓜也是很有特点的,他将西 瓜抓在手中,如同风卷残云一 般,一口一片。 小礼堂的周围摆放着一圈长条靠背木椅,干部们 坐在那里等候命令和指 示。愿意吃什么,自己到毛泽东的“办公桌”上取了 就吃。领到委任或指示的 人,精神振奋,立正、敬礼,各自离去。 刘少奇在自己的窑洞里悉心研究各种文件、各地 来电等,或者同出发到前 方去的同志谈话,只有遇到重大问题才同毛泽东商量 、研究处理方案。他首先 关注到东北方面的形势和我们应采取的方针。 在苏军进入我国东北之前,我们并不知道苏军的 动向,不管是苏联方面, 还是在苏军中工作的我方人员——如刘亚楼、周保中 等同志,都没有向我们透 露过任何消息。看来苏联是认真遵守同美英达成的秘 密协定,即只同中国国民 政府打交道。 8月14日,莫洛托夫同国民党外交部长王世杰在 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 条约》,其中规定:苏联的援助完全给予国民党政府 ,苏联尊重中国在东北三 省的完全主权及领土行政之完整。同日,斯大林发表 声明,苏军在日本投降后 三个月内全部从东北撤军。同时,国民党政府同意苏 军使用旅顺口海军基地、 大连港国际化、中苏双方共同经营中长路的要求和承 认外蒙古独立。因而苏军 把东北的大城市交给国民党,同意他们派市长接管。 然而,我军在东北的抗日力量早已存在,尤其在 山海关至张北一线的长城内 外,部署了罗瑞卿、李运昌、杨成武、吕正操、曾克 林等部。在苏联对日宣战之 后,上述所属部队及山东解放区的肖华等部便全面向 北进击,深入东北腹地,配合 苏军作战。中央也从华北、华中调动一部分部队向东 北迸发。 苏联为遵守国际协议,极力设法尽快地将南满辽 沈等地移交给国民党政 府,以便早日脱身,撤回自己的部队。而蒋方部队抗 战期间躲在大西南,虽有 美国提供的飞机、轮船、汽车等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 ,怎奈他们自己不争气, 忙于“劫收”,因而机械化赛不过土八路的两条腿。 美国军队9月30日才在秦皇 岛登陆,在美军的帮助下,11月16日国民党从我们手 中夺走了山海关。蒋介石 好不容易到1946年11月中旬才将他的精锐部队第一军 (即整编第一师,师长孙 立人,副师长贾幼慧)运去接管苏军移防的沈阳。 苏军按规定时间撤离后,东北只留下国共两家的 武装力量。双方互不相 让,寸土必争。我们的方针仍然是抢先占领广大的农 村,并尽可能地占领一些中小 城市;在解放了的地区,发动群众彻底翻身,保卫自 己的胜利果实。 对东北方面,1945年8月刘少奇向毛泽东谈了自 己的见解和设想——苏联军 队虽然没有积极支持和帮助我们,却也没有阻拦我们 ,估计也不至于对我们背 后开枪。那么,我们在东北也就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即北面没有敌人:西面 蒙古、东面朝鲜都是友邻,我们可以集中力量对付一 个方向的敌人。有了这样 一个有利的战略地位,就有了取得胜利的基础。 毛泽东听着刘少奇的陈述,一直默不作声,也没 有停止自己手里的事 情——写文告、调兵遣将、发布命令、交代任务。最 后才提到林彪,给他的 任务是:去东北,掌握这一重要的战略重地。林彪十 分高兴,欣然接受,昂扬 而去。 周恩来则独当一面在外线作战,既忙于同国民党 、蒋介石打交道,还要对 付帝国主义的种种阴谋。 当时,国共虽无战争,但各自的神经都绷得很紧 ,形势很微妙。毛泽东将 每一步都把握得很准、很稳。 蒋介石为了维护他的地位,提出所谓维持国内和 平的条件,要统一军令、 统一政令、统一国政、取消特区(即陕甘宁边区和各 解放区),这就使问题大 大复杂化了。美国出面搭桥引线,极力促成国共举行 最高级会谈。8月14日, 蒋介石来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同商讨”“国家大 计”。20日、23日又连 来两电。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