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峥嵘读初心(发生在江西红土地上的100个经典革命故事)

回望峥嵘读初心(发生在江西红土地上的100个经典革命故事)
作者: 编者:中共江西省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中共
出版社: 江西教育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25.00
折扣购买: 回望峥嵘读初心(发生在江西红土地上的100个经典革命故事)
ISBN: 978753929759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第一面军旗是这样诞生的 1927年9月初的一天夜晚,修水县城的一家商会会馆 里,灯一夜未熄。在师部参谋处一张宽大的八仙桌上,工 农革命军第一师的年轻军官陈树华、何长工、杨立三,正 连夜为秋收起义设计工农革命军军旗。 八七会议曾明确指出秋收起义要和南昌起义一样,使 用国民党的旗帜以团结国民党左派。毛泽东回到长沙后,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发现人民群众对国民党的看法有了 根本改变,认为秋收起义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 于是,他以湖南省委的名义写信给中央,提出不能再打 “国民党左派的旗子”,“国民党的旗子已成为军阀的旗 子,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立起来了,大家才有希望,才知 所趋赴。设计好军旗,责任重大。三位年轻军官经过热烈 的讨论,最后确定由何长工模仿苏联红军军旗的大概样式 进行设计。他设计出了一面由镰刀、斧头和五角星图案组 成的红旗,得到一致赞同。第二天,他们按设计方案制作 出了一面军旗,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旗帜中央缝一个 金黄色的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五角星正中央是镰 刀和斧头图案,代表工农;靠旗杆有一条十厘米宽的空 白,上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番号。整面旗 帜的含义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的工农武装。 一面庄重、神圣、鲜艳,凝聚工农革命意义的军旗就 这样诞生了。 军旗样式确定之后,一师师部决定连夜赶制100面军 旗。裁缝出身的班长张令彬购买了布匹,县总工会委员长 徐光华请来了县里几乎所有的裁缝以及会针线的妇女。就 这样,在修水县城的一家祠堂里,一面面红色的旗帜、一 条条红色的识别带、一个个红色的袖套,在飞针走线中制 成。 秋收起义前夕,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在师部特务 连战士的护卫下,首先飘扬在师部的上方。就这样,第一 面革命的红旗打起来了。第一师第一团全体官兵颈系红领 带,臂佩红袖章,浩浩荡荡地奔向平江,打响了秋收起义 的第一枪;第二团、第三团在安源、铜鼓也打响了暴动的 枪声。从此,武装斗争的熊熊烈火迅速燃遍了湘赣边界的 辽阔土地。 在滚滚红流中,毛泽东吟就了著名的《西江月·秋收 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 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 雳一声暴动。 毛委员干革命的“三不一图”——三湾村的三湾改编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余部来到了三湾 村。部队经过多次战斗,已不足千人。官多兵少,枪多人 少,人心浮动,悲观情绪蔓延。起义部队面临分崩离析的 险境。当晚,毛泽东在泰和祥杂货铺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 会扩大会议,总结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分析部队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