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7.00
折扣购买: 细读《道德经》
ISBN: 9787100218283
刘炎平,加籍华人学者,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戏剧与史籍研究,2015年后潜心研究《道德经》。先后发表相关文章上百篇,出版中国古代戏剧方面的书籍十余本,代表作有《中国古代传世名剧故事》《中国十大古典喜剧故事》等。解艾玲,美籍华人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戏剧与史籍研究,代表作有《中国古代传世名剧故事》等。
《道德经》因文字简约,意蕴丰富,易于传抄,故而在后世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文本。随着 20 世纪下半叶一系列出土文物陆续问世,《道德经》的许多古老文本相继出现。目前能够见到并为学界所公认的、最有代表性的文本有如下六种。 …… 比较这六种主要文本的异同,可以清晰地看到,《道德经》文字、内容和结构形式,从春秋战国到唐代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唐代以后,这种变化仍继续发生。从历史角度看,《道德经》文本的发展变化,大致经过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和唐宋元明清三个大的历史阶段,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文本系列:一是春秋战国系列,以《文子》《庄子》《韩非子》及楚简《老子》为代表;二是秦汉魏晋系列,以《吕氏春秋》《淮南子》、刘向“定著”、严遵《老子指归》、马王堆帛书、北大汉简、河王通行本为代表;三是唐宋元明清系列,以傅奕本、龙兴观本、元吴澄、李道纯本以及后来发现的敦煌抄本为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是《道德经》广泛传播但还没有形成固定文本的时期,楚简《老子》开始比较集中地记载《道德经》的文字,但内容残缺不全(基本没有《道经》内容)。汉魏时期是《道德经》的文本格式逐渐趋于稳定的重要过渡时期。从《吕氏春秋》和《淮南子》摘引发挥到刘向“定本”、严遵《老子指归》、马王堆帛书、北大汉简及河王通行本,《道德经》文本基本上定型为《道德经》和《德道经》两种,文字和内容大体一致。南北朝时期随着河王通行本出现,《道德经》文本基本上趋于稳定,内容有所扩充。唐宋以后河王通行本被广泛采用,但在传抄过程中仍被不断地修改、勘定,包括文字加工修饰和篇目、章节划分。 从传播方式和内容变更可以看出,《道德经》在早期传播过程中,便被引用者用来印证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即使像《文子》那样距《道德经》问世不远的诠释之作,很多发挥已经超出《道德经》的范围,同老子的观点和理论时有出入。《庄子》《韩非子》等更不例外。秦汉定型时期,更经过儒家的大量改造,通过以儒解老的方式,将儒家的思想和理论注入《道德经》。随着文字传抄变得越来越简易,“定型”之后又经过儒、佛、道三家各种修改,使它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芜杂,因而与它的本来面目相差愈来愈大。 所以,我们认为,研读《道德经》,不宜拘泥于任何一种文本,也不必在一些彼此相异文字细节上过细推敲,只须对照各种文本,掌握它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就可以了。 …… 为《道德经》重新划分篇章,探析《道德经》中的道论、德论和人论。本书是对道德经的研究论说。作者认为当前通用的两卷八十一篇的划分是一种简单切割,放大了《道德经》的结构缺陷,不利于对《道德经》文本的研究和理解,故挑战了传统的研究方式,以篇章内容为依据,将《道德经》重新划分为道论、德论、人论三部分,并基于新的结构对《道德经》文本中涉及的宇宙观、政治观、人生观做了较为深刻的解读,强调《道德经》是中国哲学之源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和脊梁。全书围绕《道德经》的文字与思想做了多维度的解读与评价,视角新颖、内容丰富,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