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边城(1589-1950的马边)(精)
作者简介
龚静染,诗人、作家。1967年冬生,在乐山五通桥度过了童年时代,现居成都。2014年出版长篇历史小说《浮华如盐》。
内容简介
引子:边疆有事?——琦善的奏折 道光二十六年(1846),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 内大部分地方既无酷热,也无恶寒,仅有的小灾小害 ,不过只是冲毁了几条失修的沟渠桥梁而已。 这一天,道光皇帝接到了四川总督琦善的一封奏 书,事因四川那些年连遭灾害,土地欠丰,衙门经费 短缺,便盘算起陈年老账来。想来想去,突然想起七 八年前还有一笔不小的开支还没有了结,而当事人都 已升任高职,虽然人走,但事情未了,多拿走的那些 钱也应该是归还的时候了。于是,琦善马上向朝廷上 奏,要求前任四川布政使刘韵珂、张日最把因在马边 、雷波“剿办夷务”而欠下的银两追补回来。 很快,他就得到了朝廷的谕书: 四川升任藩司刘韵珂、张日最于剿办马边、雷波 各厅夷务,奏明借动银两之外,刘韵珂溢支银一千九 百十八两零,张日晸溢支银五千五百六十四两零,现 在无款归补。着即责令该二员照数赔补,以重帑项。 (《清实录·道光朝实录》卷四六四) 这个琦善在道光九年(1829)时就曾经当过四川总 督,那年他才39岁,后来一路高升,并于1840年接替 林则徐的职位担任两广总督,权柄更重。在19世纪中 叶的中国,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琦善这样的人是被 寄予厚望的,而皇帝之所以对他有这样的认识,很大 原因是他在四川当总督时,在解决棘手的边疆防务问 题上显露出的才干。 但是,琦善显然违背了皇帝的意愿。道光二十一 年(1841)一月,虎门一战,清军大败。一月二十一日 ,英方拿出《穿鼻草约》要求清政府割让香港,赔款 六百万元。琦善面对这样的局面不知如何处理,在谈 判桌上左右摇摆。事情拖到这月底,英军再也没有耐 心,强行占领香港,道光皇帝得知这一消息后勃然大 怒,立即问罪琦善,“革职锁拿,查抄家产”。 琦善犯下了畏敌之罪,这是他落下卑躬屈膝骂名 的由来,这一年他已经51岁。 但就在琦善被圈禁之际,宣宗皇帝又突然回心转 意从轻处理——是呀,琦善只不过是个放牛娃,他怎 么敢随意把牛卖了呢?事情又出现了缓和的局面,不 久就下旨赦免了他,降职为四等侍卫,充任叶尔羌帮 办大臣。这一去几年,琦善在仕途上勤勤恳恳,很快 他又被任命为四川总督,真是山不转路转,相当于在 二十年之后,他又原封不动地回到了四川。 我们要说的就是这一天,在经历了惊涛骇浪后的 琦善,平静地坐在成都总督府的一张几案上亲自抄写 奏书。其实他处理的只是一件旧案,当年的四川布政 使刘韵珂如今已升任闽浙总督,而张日最也位居云南 巡抚,这两人曾经都是他的属下,但现在已经跟他一 样是朝中显臣,要他们归还多拿的银两早无意义,何 况那些陈谷子烂芝麻谁又把它理得清呢,不过是借此 事再向朝廷“借动银两”而已。 但就在琦善写下马边、雷波这样的地名的时候, 他还是放下了笔,抬起了头,眼光缥缈地望向了那个 遥远的西南边地小凉山……(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