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首彦讲史记(大人物卷)

朱首彦讲史记(大人物卷)
作者: 朱首彦|责编:张春艳
出版社: 安徽少儿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7.70
折扣购买: 朱首彦讲史记(大人物卷)
ISBN: 9787570711840

作者简介

朱首彦,一位被学生亲切地誉为“语文老师里历史功底很深,历史老师里语文水平很高”的“非典型”文史老师。他擅长用独到的视角回望千年,用横向比较的方式还原历史现场,再用当下流行的语言生动解读过往的那些人和事,说你知道的古人,讲你不知道的历史。 出版的作品有《写给青少年的“一带一路”历史》(该书先后入选中宣部2019年“优秀青少年读物出版工程”、全国妇联“2020全国家庭亲子阅读活动推荐书目”、全国妇联“2021全国家庭亲子阅读红色经典书目”)、《横看唐诗竖读宋词》《写在历史边上》等。 曾受邀担任合肥市图书馆“趣味国学”公益讲座金牌主讲,受到当地中小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曾在新媒体平台讲授大语文课程,与十几万网友进行热烈互动;还应邀在多所大学及中小学举办历史文化讲座。 作为前媒体人,个人新闻作品曾获全国五四新闻奖、中国晚报新闻奖特等奖等全国新闻大奖。

内容简介

都是溺爱惹的祸 溺爱幼子的母亲很多,她们的偏心往往会引发家庭纠纷。太后也是当妈的,太后一偏心,引发的可能就不只是家庭纠纷,而是朝廷纷乱了。 申国国君申侯的女儿姜氏嫁给了郑国国君郑武公,于是史书上称她为“武姜”。武姜先后生了两个儿子,但是对待他们的态度差别很大。生头胎时,孩子的脚先出来,武姜费了很大劲儿才完成生产。武姜受了大罪,于是对这个孩子非常厌恶,给他起名儿叫寤生。“寤”在古义里有“逆”的意思,寤生就是逆生,即难产。 三年后,武姜生第二个孩子时非常顺利,所以她很喜爱小儿子,给他起名儿叫段。“段”在古代同“缎”和“锻”。通过名字,我们就能看出武姜对两个孩子的不同态度。 十年后,郑武公病逝。临终前,武姜请求改立段为太子,遵守嫡长子继承制的郑武公没有答应。于是寤生继位,史称郑庄公。 既然没有替段争到王位,武姜便向郑庄公提出,把居于交通要冲的制地(今河南荥阳西北)封给段。虽然当时只有十五岁,但是聪明的郑庄公看穿了母亲的心思,找了个理由拒绝了:“制地凶险,当年周文王的弟弟虢(guó)叔就死在那里。给弟弟换个封地吧。” 于是武姜挑了更大的京邑(今河南荥阳东南),郑庄公同意了。随后段就前往封地。因为郑庄公弟弟的特殊身份,大家都称他“京城太叔”(太,在古文里同“大”,太叔就是大叔,指国君的弟弟,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叔叔”的意思)。 按照周礼,贵族的封邑最大不能超过都城的三分之一,而京邑的规模已经超过了国都,于是大臣祭(zhài)仲强烈反对:“京邑不可以封给您的弟弟。” 只听郑庄公淡淡地说:“武姜要这样,我不敢反对啊。”古人讲究礼数,子女不会直呼父母的姓名,更何况郑庄公这样的大人物。但是郑庄公回复祭仲时直接叫了母亲的名字,愤恨、不屑之情溢于言表。 祭仲也看出了太后和叔段的野心,再进言:“太后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尽早给太叔换个封邑。将来一旦他的势力滋生蔓延,就无法控制了。” 郑庄公仍旧很平静,说出了那句后来广为人知的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成竹在胸的他让祭仲静观其变。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作者紧扣青少年读者的需求,凭借其对历史的深刻把握和独到理解,从这部传统经典中挖掘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内容,以全新的视角细致解读,突出趣味性和可读性,强调启发性和思想性,来提升孩子的人文素质与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