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经济科学
原售价: 1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马克·吐温自传(全新插图本)/世界名人传记文库
ISBN: 9787514120462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十九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写作风格融幽默与讽刺于一体,既富有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代表作为《汤姆·索耶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百万英镑》。
第一章 田纳西田产 找们家早前在田纳西有一大块地,那是我父亲在40多年 前买下的。他当时一次性就买下了7.5万英亩那么大的一块地 方,大约花了400美元。在那个年代,一次性付400美元算是很大 一笔开销。至少,在田纳西东部芬特雷斯县坎伯兰山区的松林和 圆丘一带生活的人是这样认为的。交完那一大笔钱后,父亲转过 身,站在詹姆斯敦法院门 口,望着属于他的那片土 地说道:“不管我将来会 有怎样的遭遇,我的后代 是衣食无忧的。虽然在我 有生之年不能亲眼看到这 些田产变成黄金白银,可 我的孩子会。”所以,他是世界上对我们最好的人,但却把将来的 发财梦转交到我们身上。他死的时候自以为给我们做了件大好事。 然而,这却是一个可悲的错误,但幸运的是他永远也不会知道。 他还说:“在这块地里,铁矿石多,还有其他的矿物质。美 国有数千英亩的土地盛产上等的黄松木材,可以做成木排,沿奥 勃兹河顺流而下,流经坎伯兰河、俄 亥俄河,然后到达密西西比河;再沿 着密西西比河把木材运送到任何需要 木材的地方。这一大片松林,将会盛 产无穷无尽的焦油、松脂和松节油。 在这里酿酒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美国其他任何地方,不论是人工种 植还是自然生长,都没有一处能盛产 像这里一样的野葡萄。这里有牧场、 玉米田、麦田、土豆田,还有各种原木——地上地下几乎什么都 有,使得这片地变得很值钱。美国有1400万居民,40年里,居民 人口增加了1100万,以后会增长得更快。总有一天,移民会争相 涌进田纳西州芬特雷斯县。我的孩子会等到这一天,到时候,他 们会因为有这7.5万英亩的良田而成暴发户。” 关于这片地的生产能力,父亲所说的一切都完全正确。他本 来还可以加上一条——这里有取之不尽的煤矿,不过可能是他对 这个东西了解得很少,因为老实巴交的田纳西人还不习惯在地 下挖燃料。父亲还可以加上一条,这里离诺克斯维尔只有100英 里,将来从辛辛那提向南延伸的铁路线必然会经过这里。不过, 他从来就没见过铁路,很可能连听都没有听过。看似奇怪的是, 直到8年前,还有一些住在詹姆斯敦附近的人,从来没有听说过 铁路这个东西,也不相信有轮船。在芬特雷斯县,人们并不投安 德鲁·杰克逊的票,而是投乔治·华盛顿的票。 父亲买下这片土地的时候,大哥才四五岁,大姐还在襁褓之 中。我们这些其余的孩子都在后面10年里断断续续出生,形成 了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买地4年后,即1834年,陷入了经济 大萧条,父亲的财产在这次风暴中缩水了。当时,父亲被看做是 芬特雷斯县里最有钱的人,颇受尊敬和艳羡——他除了有大片田 地之外,还有其他财富,加起来至少值3500美元——他突然清 醒过来,发现自己的财产减少了,总数不到这个数字的l/4。但 他很自傲,是一个安静、束身自修的人,不会就这样安于逝去的 荣华,成为众人怜悯的对象。他把家人都召集起来,踏上了去 “远西部地区”的旅途。在荒野地区穿行了许多天,最后在密 苏里州门罗县佛罗里达的一个小镇上搭上帐篷,安定了下来。 在那里,他养精蓄锐了几年,但还是不走运,除了我出生是件喜 事。不久,他把家搬到汉尼拔镇,运气稍微好了一些,在当地做 治安法官,后又被法院选去 做书记,他发出去的传唤, 没人敢不理睬。那个年代, 也就是在汉尼拔生活的头几 年里,父亲干得很不错,可 好景不长,厄运再次找上了 他。有一次他碍于朋友情面给一个叫艾拉的人作担保,可艾拉却 故意钻新破产法的空子,跑掉了。原本这个担保可以让他舒舒服 服地过完这一生,但艾拉的逃跑害惨了父亲,让他一直到死都过 着苦日子,让他的后代也注定要为了生计而苦苦挣扎。不过,只 要一想到田纳西的田产,父亲就会眼睛发亮、神采奕奕,即便在 临终时也是这样。他说,有了这块地,我们全家人很快就能富起 来,过上幸福生活。他也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去世的。 父亲去世后,我 们马上就把注意力转 向了田纳西。尽管在 这30年里,我们辗转 到过许多地方,经历 过跌宕起伏,但目光 始终是向着那边。我 们穿过中央大陆,越 过海洋,每天都凝望着同一个方向,怀揣着一直存在的希望。虽 然这个希望有时很明朗,有时很渺茫,但从未破灭过。父亲过世 后,我们把家业整顿了一下,但这只是临时的,想着把土地都 卖掉后再作永久性的打算。我的一个兄弟借了500美元,盘下了 一家毫无价值的周报社。我们一家都认为,在没把土地处理掉之 前,在大家都能各尽所长做些什么之前,卖力地做任何事情都是 不值当的。我们起初租住在一所大房子里,也有一笔本期待能够 做成的交易,结果却令我们大失所望(那个人只买一部分土地, 我们商量后决定要么不卖,要卖就把整块地都卖掉)。后来,我们 不得不搬进一个租金稍微便宜一点儿的房子里。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