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198.00
折扣价: 156.42
折扣购买: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报告(精)
ISBN: 9787030689511
**章 调查背景
**节 大熊猫及保护简介
一、大熊猫的发现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物种,有“活化石”之称。大熊猫在我国古代早有记载,但是直到 1869年,法国传教士戴维(A.David)在四川宝兴获得标本,并定为新种发表,大熊猫才被外部世界所了解(朱靖,1974;胡锦矗,1989)。
二、价值及影响
大熊猫自被发现以来,便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其巨大的影响力和所具有的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
大熊猫是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的旗舰物种。作为“大熊猫 -剑齿象”动物群的重要成员,大熊猫是地球上现存昀古老的孑遗物种之一,其性情温顺憨厚,形态极其可爱,已成为举世公认的动物明星。其特有的魅力使其在全球野生动物保护领域具有巨大的号召力,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会徽都以大熊猫的形象作为标识。
大熊猫是和平和友谊的使者。大熊猫憨态可掬,深受各国人民喜爱。作为和平的使者、友谊的象征,大熊猫在我国的国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957~1982年,中国先后向苏联、朝鲜、美国、英国、法国等 9个国家赠送了总计24只大熊猫,将中国人民的吉祥祝福与和平心愿带给受赠国人民。
大熊猫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大熊猫的形象家喻户晓,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国际交往中,大熊猫传递着友谊与和平;在社会生活中,以大熊猫形象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书画、玩具、纪念品无处不在,并深受欢迎;在北京奥运会和北京亚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上,大熊猫作为吉祥物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熊猫具有巨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大熊猫作为“活化石”,对人们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研究生物进化过程、拯救濒危珍稀物种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至今,国内外对大熊猫的研究不断深入,内容涉及大熊猫分类学、解剖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栖息地保护、驯养繁殖、野化放归等多个领域,发表相关论文、专著数千篇(部),对全面认识大熊猫这一物种,促进我国动物科学的发展及开展大熊猫的科学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具有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近几十年来,大熊猫的生存状况一直受到高度关注。为了保护大熊猫,我国在 20世纪 60年代开始建立保护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到2013年年底,有大熊猫栖息地及潜在栖息地分布的自然保护区共计 67处,其中有大熊猫分布的自然保护区为58处,涵盖了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这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不仅拯救了大熊猫这个濒危物种,而且也保护了与大熊猫伴生的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繁衍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
三、大熊猫保护工程概况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熊猫保护工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涉及大熊猫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文件。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了《稀有生物保护办法》;196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严禁猎捕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1987年,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依法严惩猎杀大熊猫、倒卖走私大熊猫皮的犯罪活动的通知》;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 1989年,林业部和农业部发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大熊猫被列为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2001年,国家林业局发布《关于野外大熊猫救护工作的规定》;2011年,国家林业局出台了《大熊猫国内借展管理规定》。大熊猫分布的四川、陕西、甘肃三省也分别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实施办法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条例。国家和大熊猫分布省颁布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大熊猫保护管理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对保护大熊猫发挥了重要所用。
为加强对大熊猫种群和栖息地的保护,几十年来,我国政府先后采取了栖息地保护、野外救护和巡护、迁地保护等措施,并开展了多个有利于大熊猫保护的生态工程。 1963年,为了保护大熊猫,四川省建立了卧龙、白河、王朗、喇叭河 4个自然保护区,甘肃省建立了让水河自然保护区(1978年扩建,改名为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严旬,2008); 1983年,大熊猫分布区出现竹子大面积开花和枯死情况后,大熊猫分布县和保护区普遍成立了专业巡护队、救护队,开展野外巡护和救护工作(范志勇和王梦虎,1993);1991年,国务院批准启动了《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确定采取完善已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在大熊猫集中分布区和重要栖息地内新建自然保护区、建设大熊猫保护走廊带、建设保护区外大熊猫栖息地管理站、加强以大熊猫饲养繁殖和生态学研究为重点的科学研究等措施,对加强对大熊猫的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8年和 1999年,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相继实施了天然林禁伐; 2001年,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其中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中将大熊猫列为首个加以保护的物种,三省在大熊猫分布区新建了一批自然保护区,三省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对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为就地保护的重要辅助和补充措施,我国早在 1953年就开始在动物园开展大熊猫的人工饲养,目前已经形成以四川的卧龙和成都、陕西的楼观台、北京动物园四个大熊猫繁育基地为主,包括其他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在内的大熊猫饲养繁育体系; 2006年,中国开始对人工圈养大熊猫实施放归野外试验,截至2013年年底,已经将3只圈养大熊猫放归野外。
四、全国性大熊猫调查历史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先后于 1974~1977年、1985~1988年和1999~2003年组织开展了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
1.全国**次大熊猫调查
为了掌握大熊猫、金丝猴、鹿、麝、熊等我国珍贵野生动物的资源状况,农林部于 1974~1977年组织开展了全国珍贵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由于大熊猫是其中的首要调查物种,因此后来就把此次调查视作全国**次大熊猫调查。本次野外调查采用了传统的路线调查法,内业分析以大熊猫的新鲜粪便等为主要指标,综合判断大熊猫种群数量。调查范围包括四川省的 35个县、陕西省的 8个县、甘肃省的 8个县,共计 51个县。调查结果显示,大熊猫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 43个县中,种群数量为 2459只(不含大熊猫幼体数量)。若依山系来看,则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六大山系中(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队,1977;陕西省生物资源考察队,1974,1976;甘肃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队,1977)。
2.全国第二次大熊猫调查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岷山、邛崃山、秦岭等地的大熊猫可食竹相继发生大面积开花枯死,对大熊猫生存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时,大规模森工采伐、偷猎和捕捉大熊猫等活动也对大熊猫栖息繁衍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掌握大熊猫受灾及资源消长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管理计划,1985年 2月,林业部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现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签署了联合制定《中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计划》的协议。根据该协议,1985~1988年,由中国方面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派出的专家及技术人员组成联合调查队,开展了全国第二次大熊猫调查。调查范围包括四川省的 35个县(市)、陕西省的 9个县、甘肃省的5个县,共计49个县(市)。调查结果显示,大熊猫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34个县(市)、153个乡镇。按综合统计法推算,大熊猫种群数量为 1114只;按密度参数计算法推算,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112±240)只(均不含大熊猫幼体数量)。全国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为 1392 152hm2(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1989;MOF et al.,1989a)。
3.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
1992年,我国启动了“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这是我国首次对单一物种开展的专项保护工程。为了了解工程实施成效、大熊猫的资源和保护状况,国家林业局于 1999~2003年开展了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此次调查内容包括野外大熊猫的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大熊猫栖息地及潜在栖息地植被状况、大熊猫栖息地及潜在栖息地受干扰状况、圈养大熊猫状况、大熊猫分布区社会经济状况、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状况 6个方面。本次大熊猫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调查采取拉网式路线调查法,在调查路线上收集植被信息、同域分布动物和各种干扰信息。大熊猫种群数量分析采用移动距离区分法和咬节区分法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调查范围包括四川省的 38个县(市)、陕西省的 10个县、甘肃省的 9个县(区),共计 57个县(市、区)。调查结果显示,大熊猫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 45个县(市、区)、194个乡镇。全国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为 2304 991hm2。按照距离咬节法计算,全国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为 1596只。我国拥有产权的圈养大熊猫共 146只(国家林业局,2006)。
历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对于了解和掌握大熊猫资源状况、促进大熊猫的科学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结束以来,“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已实施了 10年左右,大熊猫分布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间发生的汶川地震对岷山南部、邛崃山北部大熊猫及其栖息地造成了巨大影响。为了检验生态工程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成效,了解地震等自然灾害对大熊猫野外种群及其栖息地的破坏情况,国家林业局决定开展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
第二节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多项生态保护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建设也处于历史上的高速发展阶段。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束近 10年后,大熊猫分布区的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哪些大的变化,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效果如何,大熊猫的资源状况如何,还面临哪些生存困境,这都需要再次开展一次全国调查,进行全面的了解。作为我国野生动物昀为重要的物种之一,开展第四次全国调查,摸清其种群状况、栖息地状况等,对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大熊猫保护策略、更好地履行国际公约或协定、促进国际交流及科学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开展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的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了解“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实施以来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变化情况,为全面评价各项工程阶段性成果提供依据。
二是了解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以来,大熊猫种群、同域物种及栖息地状况,评价近些年来大熊猫保护管理工作及其成效,为调整和完善大熊猫保护管理政策措施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大熊猫野化放归提供理论依据。
三是了解汶川地震后,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受损状况与分布格局,为制定应对突发自然灾害方案提供依据。
四是系统了解大熊猫圈养种群状况与饲养条件等,为以大熊猫为生态品牌的全球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第二章 调查内容及方法
**节 调查内容及范围
一、调查内容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的内容包括以下 7个方面。
1.野生种群状况
野生种群调查包括野生大熊猫种群的数量、分布范围和遗传多样性等。
2.栖息地状况
野生种群栖息地调查包括大熊猫栖息地植被状况、取食竹资源、栖息地分布格局和栖息地质量等。
3.同域野生动物状况
同域野生动物调查包括大熊猫同域分布的、与大熊猫形成竞争或共生关系的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等。
4.干扰状况
干扰状况调查包括影响大熊猫生存、繁衍的主要干扰因素,以及干扰强度和影响格局等。
5.保护管理状况
保护管理调查包括从事大熊猫保护管理的各类机构数量、分布、人员队伍,以及资金来源、主要保护措施、保护工程和保护成效等。
6.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