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花山文艺
原售价: 138.00
折扣价: 93.84
折扣购买: 易经哲学精讲
ISBN: 9787551157193
第一讲 四项基本认识 通常,当我们要到一个陌生地方去旅行时,总不忘 “入境”之前先“问俗”,因为透过当地的习俗才易于 了解其情况。现在,我们行将进入大易之国,自然也会 想起这一件重要的事。大易哲学有它极为特殊的——大 不同于其他哲学的“习俗”,不先弄清楚这些,实在无 法了解它,是以在此第一讲的开始,我们必须先得做这 一件认识习俗的事情。所要认识的事项有四:道、象、 术与数。下面我们分别来说。 第一节 道 何谓“道”?说起来,“道”带给中国人的烦恼、 妙趣和鼓舞,真算是这个神秘古国的神秘事之一?—— 恍惚迷离,若有还无,不可捉摸,却又人人认真地将它 作为终生追求的标的。我们大多知道东郭子向庄子问“ 道”的事: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 :“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 “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 :“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 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一个是热心讨教,一个则恍若意存戏谑,漫辞以应 。我们也听说过唐宋以下的一些和尚,行住坐卧,参禅 入迷,弄得如梦如醉,魂不守舍,忽然一天时至机圆, 看到一片黄叶坠地,哈哈一笑,原来如此,悟“道”了 。“道”便是这样作弄人,慕“道”者上穷碧落下黄泉 求之不得,悟“道”者则意态自若,举手投足之间与“ 道”同在。 字典上言“道”字的初义是“所行道也” ,原不 过是平常的一个名词,就是“路”。但此字自被大易接 进哲学园地后,身价百倍,一变而成为大易哲学的托命 符。我们不能肯定说究竟什么时候“道”字开始进入易 学,但从易学发展史上看,似乎应该是在殷末周初之际 ,那时候文王演易,用易学于筮,筮是占断吉凶的术, 它所根据的原理原则,叫作“道”。故当时的易学分为 “道”与“术”两大部分,庄子后来屡言之“道术”一 名 实由此来。“道”既为筮术的理则,而筮术又是为 人断事决疑的,所以“道”也就成了支配人事的理则。 及至后来,筮术寝衰,孔子与老子二人摒弃筮术,以纯 粹哲学思想论易,“道”也就成了与现象界事物之相对 待,《易经·系辞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 谓之器。”即此哲学性之相对义。再往后,到了秦汉以 下,修“道”之风大炽,“道”的主要意旨又表现在修 行境界上。所以如果要细述“道”的含义演变,倒也是 一条逶迤的长流。 但上面乃是依于“道”的名称而言,如就“道”的 实质上讲则不能这样说,它乃是亘古长存的一大流行作 用,成宇宙,生万物,无乎不在,所谓“范围天地之化 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人在“道”中,以其优 越的灵智,观察、推理、体省,认知“道”之作用之不 虚,大易哲学之初创建,正由于伏羲氏见“道”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