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东教育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4.00
折扣购买: 诗坛高手为何多出唐代(简说唐诗)/通识简说国学系列
ISBN: 9787554817001
宫廷诗 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的一天,皇帝哥 哥李显想起好久没见妹妹太平公主了,便到太平公主 居住的地方——南庄去看望,还带着一帮文臣侍从。 兄妹见面,其乐融融,少不了美酒佳肴。觥筹交错间 ,皇帝诗兴大发,觉得应该作诗记录一下,自己写诗 不过瘾,就命文臣们也以此事为题和诗几首,那些个 文臣们,平常是皇上养着,领着丰厚的俸禄,现在来 这白吃白喝也不好意思,既然让作诗,这也是一个表 现忠心和文才的机会,于是竞相比拼,搜肠刮肚找良 词美藻,其中有个叫李峤的文臣就作了以下这首七律 ,名为《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主家山第接云开,天子春游动地来。 羽骑参差花外转,霓旌摇曳日边回。 还将石溜调琴曲,更取峰霞入酒杯。 鸾辂已辞乌鹊渚,箫声犹绕凤凰台。 这是一首典型的宫廷诗,让你一眼看过去晕晕乎 乎,不好懂。因为它的词汇用得很典雅,极少有口语 和俗语,且里面多用典故,显得语义含蓄。但其实写 的内容很简单,首联交代了事情的原因,皇帝来看望 公主;颔联描述了皇帝身边的羽林军的气势;颈联记 录了席上的光景,设想皇帝一群人在喝酒时把云霞在 酒杯中的倒影也吸进去:尾联就说虽然皇帝离开了, 但公主受宠若惊久久不能平静。 再看题目“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皇 帝到了什么地方,就说是“幸某处”,认为这是某处 的荣幸。“奉和”,这个“奉”字,本义是“捧”字 ,意思是双手捧了皇帝的原作,照样也作一首。“应 制”就是应皇帝之命写作诗文。这是宫廷诗的寻常题 目格式,翻开初唐诗,满眼多是“奉和初春出游应令 ”“赋得临池竹应制”“早春桂林殿应诏”“奉和过 旧宅应制”“奉和过慈恩寺应制”“宿羽亭侍宴应制 ”等题目,都是受皇命写的诗,大同小异,甚至在“ 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中,有“小臣同百兽, 率舞悦尧年”这样的诗句,为了拍马屁,把自己比作 百兽,格调可见一斑。 为什么在初唐时期会出现如此多宫廷诗呢?我们 知道,初唐是从第一个皇帝唐高祖元年到唐玄宗初期 大约一百年的时间。这漫长的一百年,像《奉和初春 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这样的宫廷诗歌占据了主流地 位,由于主导诗坛的诗人多数供职于宫廷,是在宫中 掌管翰墨、起草文书的朝臣,如虞世南、上官仪、沈 俭期、宋之问等,所以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之作 ,其他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少之义少。 这些诗人常年生活在宫廷,他们的视野受到了限 制,写诗成为他们陪侍帝王、讨好帝王的一种带有实 用性的能力。又由于是写给皇族看的诗,辞藻就要特 别讲究,还要会颂扬、祝贺、赞美,投帝王所好,简 言之就是要会拍马屁,还要文雅地拍。其中上官仪写 诗还写出了自己的品牌——上官体,他的精妙雅致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