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听梁晓声讲人文故事

少年时代/听梁晓声讲人文故事
作者: 梁晓声
出版社: 华东师大
原售价: 1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少年时代/听梁晓声讲人文故事
ISBN: 9787567528369

作者简介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哈尔滨市,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等。其作品《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父亲》三次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双琴记》、《学者之死》分获《小说月报》百花奖。《鹿心血》被读者评为2010年中国散文排行榜第一名。《双琴祭》被读者评为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第二名。2009年《母亲》一书被新闻出版署评为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优秀图书。2010年梁晓声被评为“首届最受中小学生喜爱的当代作家”。 梁晓声多部作品被选入各地中学语文教材。他的作品文字朴素、情感真挚,在讲述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之时,又闪耀着理想的光芒。本丛书选择梁晓声作品中最能体现其对世态人情思考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名篇,结成三册,适合中小学生和文学爱好者阅读。 主要作品有《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雪城》《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等。曾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全国中篇小说奖等多种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介到国外。现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内容简介

我的少年时代 怎么的,自己就成了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了呢? 仿佛站在人生的山头上。五十岁的年龄已正在向 我招手。如俗话常说的——“转眼间的事儿”。我还 看见六十岁的年龄拉着五十岁的年龄的手。我知道再 接着我该从人生的山头上往下走了,如太阳已经过了 中午。不管我情愿不情愿,我必须接受这样一个现实 …… 于是茫然地,不免频频回首追寻消失在岁月里的 童年和少年时代。 我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父亲是建筑工人,中国 的第一代建筑工人。我六岁的时候他到大西北去了, 以后我每隔几年才能见到他一面。在十年“文革”中 我只见过他三次。我三十三岁那一年他退休了。在我 三十三岁至四十岁的七年中,父亲到北京来,和我住 过一年多。一九八八年五月他再次来北京,已是七十 七岁的老人了。这一年的十月,父亲病逝在北京。 父亲靠体力劳动者的低微工资养活我和弟弟妹妹 们长大。我常觉得我欠父亲很多很多。我总想回报, 其实没能回报,如今这一愿望再也不可能实现。 母亲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在我的印象中,母 亲就没穿过新衣服。我是扯着母亲的破衣襟长大的。 如今母亲是有几件新衣服了,但她不穿。她说,都老 太婆了,还分什么新的旧的。年轻时没穿过体面的, 老了,更没那种要好的情绪了…… 小胡同,大杂院,破住房,整日被穷困鞭笞得愁 眉不展的母亲,窝窝头、野菜粥、补丁连补丁的衣服 、露脚趾的鞋子……这一切构成我童年和少年时代的 物质的内容。 那么精神的呢?想不起有什么精神的。却有过一 些渴望——渴望有一个像样的铅笔盒,里面有几支新 买的铅笔和一支书写流利的钢笔;渴望有一个像样的 书包;渴望在过队日时穿一身像样的队服;渴望某一 天一觉醒来,睁开眼睛惊喜地发现家住的破败的小泥 土房变成了起码像个样子的房子。也就是起码门是门 ,窗是窗,棚顶是棚顶,四壁是四壁。而在某一隅, 摆着一张小小的旧桌子,并且它是属于我的。我可以 完全占据它写作业,学习……如果这些渴望都可以算 是属于精神的,那么就是了。 小学三年级起我是“特困生”、“免费生”。初 中一年级起我享受助学金,每学期三元五角。现在回 想起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每学期三元五角,每 个月七角钱。为了这每个月七角钱的助学金,常使我 不知如何自我表现,才能觉得自己是一个够资格享受 助学金的学生。那是一种很大的精神负担和心理负担 。用今天时髦的说法,“活得累”。对于童年和少年 时代的我,由于穷困所逼,学校和家都是缺少亮色和 欢乐的地方…… 回忆不过就是回忆而已。写出来则似乎便有“忆 苦”的意味儿,我更想说的其实是这样两种思想—— 我们的共和国它毕竟在发展和发达着。咄咄逼人的穷 困虽然仍在某些地方和地区存在着,但就大多数人言 ,尤其在城市里,当年那一种穷困,毕竟是不普遍的 了。如果恰恰读我这一篇短文的同学,亦是今天的一 个贫家子弟,我希望他或她能产生这样的想法——梁 晓声能从贫困的童年和少年过到人生的中年,我何不 能?我的中年,将比他的中年,是更不负年龄的中年 哪! 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十分幸福,无忧无虑,被 富裕的生活所宠爱着,固然是令人羡慕的,固然是一 件幸事。我祝愿一切下一代人,都有这样的童年和少 年。 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不是这样,也不 必看成是一件很不幸的事。不必以为,自己便是天下 最不幸的人了,更不必耽于自哀自怜。我的童年和少 年,教我较早地懂了许多别的孩子尚不太懂的东西— —对父母的体恤,对兄弟姐妹的爱心,对一切被穷困 所纠缠的人们的同情,而不是歧视他们,对于生活负 面施加给人的磨难的承受力,自己要求于自己的种种 的责任感以及对于生活里一切美好事物的本能的向往 和对人世间一切美好情感的珍重……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