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韵流长(老三联后人忆前辈上下)

书韵流长(老三联后人忆前辈上下)
作者: 编者:吉晓蓉
出版社: 上海三联
原售价: 60.00
折扣价: 40.20
折扣购买: 书韵流长(老三联后人忆前辈上下)
ISBN: 978754265317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参与并组织群众歌咏活动 父亲是30年代初离开老家去上海的。那时已经非 常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早期 新闻教育家戈公振先生,是父亲的东台同乡和远房亲 戚,父亲叫他二舅。父亲从苏北的东台到上海投奔戈 公振,被安排在申报流通图书馆做练习生。1932年, 国际联盟来中国调查“九一八”事变的真相,戈公振 以记者身份随中国代表团去东北,临走时把父亲托付 给了邹韬奋先生,那时父亲16岁。 1932年韬奋先生创办《生活日报》筹备处时,父 亲是文书。韬奋先生被迫流亡海外后,《生活日报》 筹备处撤销,经戈公振、韬奋先生介绍,父亲又开始 在李公朴先生身边工作。父亲在这两位杰出人物身边 都得到了历练。 那时,为了筹备申报流通图书馆及业余补习学校 ,父亲每天到公朴先生家里上班,日常工作就是剪报 、收集整理图书资料、做联络工作;更重要的,是代 李先生给青年复信,整理讲话稿,有时还将复信整理 成文稿,发表在《申报》副刊“读书问答”上。当时 国民党政府企图把“读书问答”连根拔掉,李公朴、 艾思奇、柳浞、夏征农他们正觉得“读书问答”已无 法满足当时抗日救亡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创办 《读书生活》半月刊,由李公朴主编,艾思奇、柳浞 任编辑,父亲协助工作。 《读书生活》1934年11月创刊,发表了大量反对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文章,宣 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 学通俗化的尝试,传播马列主义基本知识。 1936年3月,读书生活出版社成立,由李公朴先 生担任社长。同年,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公朴 先生被推为负责人之一。此时,父亲已经是公朴先生 的秘书了,主要协助他在青年中做些指导工作,并担 任《读书生活》杂志的助理编辑。 父亲一直认为,自己是在这些民主先驱者和党内 一些老同志的带动下进步起来的。没有这段经历,他 可能还长期在痛苦、徘徊中,不知会走上哪条道路。 他的这种情况,应该代表了当时的很大一部分青年, 因为那时政治黑暗、生活艰难,使许多青年长期处于 彷徨和苦闷中。父亲在李公朴那里为读者复信时,信 上看到的都是这类问题。他很同情这些青年,按照自 己的经验给他们复信,提供一些意见……这也是他比 较自豪的一段经历。 1934年底,父亲在业余时间参加了刘良模先生领 导的民众歌咏会学唱歌。这个歌咏会是上海基督教青 年会组织的,总干事刘良模先生是一位进步的文化人 ,歌咏会最早唱的歌曲就有用外国歌曲《摇小船》填 词的《救中国》。 1935年,父亲参加了聂耳在电通影片公司时创办 的业余合唱队。聂耳去日本后,这个合唱队由吕骥负 责,并从电通公司搬到大陆商场排练。参加合唱队的 多是店员、工人、学生和失业青年,但都有一点文化 ;还有电影界的陈波儿、许幸之等;再就是话剧演员 ,如崔嵬、丁里、李绦之这三位“山东大汉”。那时 的唱歌不仅仅是娱乐,主要是救亡斗争的需要,是通 过歌唱活动激励民众的抗日救亡热情,表达反对日本 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激情。 当时,刘良模先生还办了好几处工人夜校,通过 歌咏、戏剧、文化学习及时事宣传等活动,向工人们 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教育。父亲和丁里两人负责在西门 路祥康里的小学教室教工人唱歌、为工人排戏。参加 排戏唱歌的大部分是纺织女工,每周两次,一般是父 亲先教歌,重点教过孙师毅作词、聂耳作曲的《女工 歌》等救亡歌曲。歌教完了,丁里开始排戏,戏的内 容也是关于生活贫困的女工经过抗争,参加抗日斗争 的故事。父亲与丁里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但彼此以 同志相称。 1936年父亲又发起组织“新生合唱团”,不但领 着大家练唱抗日救亡歌曲,还请冼星海、贺绿汀、塞 克、沙梅等名家给队员们讲课。为了作掩护,合唱团 还练习当时流行的英文歌曲,一旦巡捕房的人来检查 ,大家就用英文歌《甜蜜的家庭》应付他们。“新生 合唱团”一直坚持在大陆商场活动,传播抗日救亡歌 曲,推进救亡活动,培养了一批进步青年,后来他们 中有的成了新四军,还有的去了延安。 那时,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 唱》还没有诞生。父亲深深感到,爱国的歌者是多么 需要一本大家都爱唱的歌集。有了他的群众工作和歌 咏活动的基础,出版《中国呼声集》也就是水到渠成 、顺理成章的事了。 P35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