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上影演员剧团

我和上影演员剧团
作者: 上影演员剧团
出版社: 学林
原售价: 99.00
折扣价: 65.40
折扣购买: 我和上影演员剧团
ISBN: 9787548619536

作者简介

上影演员剧团成立于1953年9月4日,首任团长张望,选址南京西路铜仁路。剧团拥有赵丹、张瑞芳、秦怡、白杨等著名表演艺术家,剧团演员参与拍摄《林则徐》《女篮5号》《李双双》《难忘的战斗》《庐山恋》《城南旧事》等经典名片,为中国电影做出了巨大贡献。剧团于2018年迁回武康路395号,现任团长佟瑞欣。

内容简介

艺术生涯的第一步 秦怡 秦怡(1922—2022)。曾任上影演员剧团副团长。主要作品:电影《铁道游击队》《女篮5号》《林则徐》《青春之歌》《青海湖畔》,电视剧《上海屋檐下》。 小时候,什么电影我都爱看,家里给我很少的零用钱,除了有时吃3个铜板的花生之外,全部都用作看电影。零用钱、车钱等省下来,有时一个月可以看三四场电影。当时电影院放一些旧电影,如《火烧红莲寺》《荒江女侠》等,只需5分钱就可以看,这样我每月就可以看得更多,总之只要有机会,我必不放过。 在这里我必须提一提我的父亲和大姐。我父亲是做财会工作的,然而他的爱好是看书、读报、听交响乐、看电影等。父亲性格懦弱,一副文弱书生样,他人极其善良,好脾气,对我母亲非常体贴,当然母亲也不厌其烦地伺候他。父亲白天在外上班,晚饭后,就经常剪报,凡是认为有价值的资料,他都从报上一张张剪,一本本贴。每当夜深人静以后,他经常轻轻地打扫房间,到屋外去洗刷茶具等,把一切凌乱的衣物都安放整齐,擦得窗明几净后,才悄悄入睡。当我们第二天醒来时,虽然仍然是这个破房子,仍然是这些旧家具,然而因整齐清洁而感到舒服,这也会让我母亲一扫隔日的疲劳,鼓起勇气再去操持一天繁重的家务。这一切,在我16岁离家以前,天天如此。 父亲虽然表面看来软弱,但也有内在的反叛精神。因为他非常注重读报,所以也特别希望能知天下事。他喜欢的是外面的世界。听音乐、看电影这些喜好对封建家庭来说都不是好事,可是他没有放弃,这是他唯一的寄托。他因子女多,经济十分拮据,但他总是想方设法适当调剂一下自己的身心,因此我也就沾了光。他曾带我去上海的大光明(那时的大光明是上海最有名的高级影院)听星期日上午的星期音乐会,当然我什么也不懂。可是走进那样富丽堂皇的影院,看到那么多人穿着礼服坐在舞台上,闪烁的灯光照耀着那些奏乐的男男女女以及那些锃亮的乐器,真是令人陶醉。父亲跟我说,听音乐时不要说话,他有时还会塞给我一根像雪茄烟的巧克力糖,这是我小时候认为最最好吃的东西,也是偶然得到的东西。即便是这样,我也不会在听音乐时吃那根糖,因为音乐(虽然不懂)的优美旋律,舞台上的一切,是那样令人神往,真有不可思议的魔力啊!但音乐会一结束,走出大门时,我便急不可待地偷偷去吃一口糖,并向父亲问长问短。可父亲却不太愿多说话,总是半晌不搭理我,好像还沉浸在那些音乐的乐境中。其实我父亲也并不懂音乐,只是那意境使他暂时摆脱了家里的一切烦恼。父亲还带我去看外国电影,外国的男明星范伦铁诺、考尔门、弗德立马区等,女明星瑙玛·希拉、珍妮·盖诺,后来又有嘉宝、蓓蒂·戴维丝等,我能背一大串名字。我看了电影后也像父亲听了音乐会一样,爸爸只沉默了短时间,我看了《七重天》后却几天几夜都沉浸在里面。几乎20世纪40年代稍有名气的中国演员导演,我全能背出来,阮玲玉是我小时候最喜爱的演员,阮的所有片子我几乎全看了,当阮去世时,我们一群学生竟然闹罢课,为了去殡仪馆瞻仰阮的遗容,我们许多人都哭了几天几夜。当然,是阮玲玉所扮演的那些动人的形象,使我产生了如此强烈的感情。 大姐对我的影响就更直接、更大了。南市有个少年宣讲团,这是我小时候最爱去的地方,田汉的许多独幕剧如《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等,我都是在那里看的。当时还有些角色是女扮男装,是我姐姐的同学演的。我还在那里听过宣讲,看过芭蕾。回家后夜晚做过许多梦,梦中的我芭蕾舞跳得棒极了,我还能飞起来,但梦醒后就会感到非常懊丧,因为我什么也不会。我只看过一次话剧,是大姐带我去看的复旦剧社演出的话剧《雷雨》,是由复旦剧社的演员凤子演的(后来我在重庆认识了凤子大姐,就感觉有种特殊的亲切感)。记得那次看话剧,晚上较晚回家,就挨了家族长辈严厉的训斥,以后妈妈就不准许我们出去看戏了。可是看各种各样的书就不会受到什么阻拦,没有什么人知道我在读什么书,中国作家的作品,18、19世纪的外国文艺作品样样都看,这些书绝大部分是大姐借来的,她先看,我后看,有时也向图书馆借。实际上我根本谈不上理解,有的表面懂一点,有的不懂,但似乎朦朦胧胧意会点儿什么。那时我看得最多的是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后来在重庆时,我更多地看高尔基、谢德林以及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巴尔扎克等的作品也看了不少。我根本没有什么选择,不论懂不懂都如饥似渴地吞下去,我想这好像一个人的饮食一样,吃得广了营养自然也就丰富了。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难以估计的,因为文学艺术在人们的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映,必然会渗透思想、意识、爱好、习惯等,与人的精神世界有关的各方面,那些文学作品使我受益匪浅,可以说我后来的成长与此不可分。 逐渐地,我对看电影也不知不觉地有所选择、有所爱好了。我为什么会这样迷恋于电影呢?这当然与电影艺术的魅力,与当时的时代环境有关。当时,看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内容,实际上我从客观欣赏、娱乐转变为融入影片反映的生活中去了,去急人物所急,乐人物所乐,悲人物所悲。我常常看完一部影片后要思考和沉浸很长时间,这些文艺作品已经在生活上给予我某种启迪,在精神上给予我某些抒发。可以说电影在我年幼的心灵中扎下了根,她开拓了我的视野,给我增长了许多知识,我已经不是一个生活于社会之外的人了。我兴趣广泛,不仅喜欢看文艺片,也很喜欢看战争片。记得南市小东门东南大戏院开张时,放的影片是西席·地密尔导演的《西线无战事》,我当时好像只有八九岁,挤在人群中,几乎是脚不着地地被如潮水般汹涌的人群挤了进去,我脖子上戴了一条新围巾,也因看这部影片而挤丢了。也许有人会不理解,一个八九岁的女孩为什么喜爱看这些影片,而我至今对影片的内容和看电影时的一切情景都历历在目。我想我当时迷电影的狂热也不亚于现在有些孩子迷歌星演唱会的劲头,只是选择有所不同罢了。回想当时,主要是文艺作品使我狭隘单调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虽然是间接的生活,但从影片的广阔天地里感受了社会与人生。一些中外文学作品反映的现实生活及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些灵魂深处的波澜也拨动了我幼稚的心灵,那些作品中的人物,常在我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使我也产生一种对人生模模糊糊的追求与理想。这些文艺作品帮助和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使我小小的脑海里下意识地产生一种欣赏和判断力,逐渐懂得了怎样去选择和舍弃,懂得了善与恶,爱与恨,甚至也逐渐渗透了我自身,形成了我自己的风格、气质,以至人生观、世界观。 选自《跑龙套》学林出版社1997 年版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上海电影为中国电影的初创和发展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中国现存所有的演员剧团中,上影演员剧团可谓屈指可数保存完整剧团建制的电影演员剧团,并依然活跃在中国电影的广阔舞台上屹立不倒。上影演员剧团70年的历史,也反映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史。回溯过往,不单单是追忆历史,更是期冀未来,让前辈的星光照亮并引领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