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真的是耶胡吗(欧洲文学十四讲)

人类真的是耶胡吗(欧洲文学十四讲)
作者: 戴从容
出版社: 上海三联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9.50
折扣购买: 人类真的是耶胡吗(欧洲文学十四讲)
ISBN: 9787542665133

作者简介

戴从容,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导,复旦大学文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作协理事,上海市比较文学学会理事。著有《当代英语文学的多元视域》《乔伊斯、萨伊德和流散知识分子》《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解读》《乔伊斯小说的形式实验》等,翻译了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弗兰克?富里迪的《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戴维?钱尼的《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乔治·拉雷恩的《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等,在**外各类刊物发表文章80余篇。

内容简介

序 史解经典 一 如今,电影、电视剧、网络文学等电子媒体越来越取代传统书籍,成为很多读者的主要阅读方式。虽然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会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但毕竟面目已非。幸运的是,经典文本现在仍然能够通过学校教育得以延续。但是即便如此,不能不承认的是,如果不是被要求学习,能够在经典作品中怡然自得的读者越来越少。历史似乎**天离当下而去,经典作品中的故事仿佛与身边发生的一切毫不相干,难以再唤起当代读者的兴趣。 确实,**不会有人担心像奥德修斯那样在海外旅途中遇到独眼巨人,也不会有人相信面前的陌生人是魔鬼梅菲斯特,用今世的荣华富贵购买自己来世的灵魂。但是,奥德修斯的故事依然被当代作家以不同的形式讲述着,比如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就把一位20 世纪广告商在现代都柏林城的**游历与几千年前奥德修斯的十年历险相呼应;同样,在尼采宣布上帝已死,人们不再相信超验世界的存在之后,德国作家托马斯·曼依然把笔下那位惊世骇俗的音乐家的遭遇和才华解释为魔鬼的安排。不是这些当代作家抱残守旧,而是人类生命的外表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变化,生命的实质却*接近一次又一次的复演。 个体生命*大的悲剧是不能**,也无法延续。虽然娶妻生子被认为可以传宗接代,但对于个体而言,父母的人生感悟并不能直接通过生育传续给子女,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次全新的开始,这也意味着,人生经验必须由每一个人一次次重新经历和获得。 体验固然本身就弥足珍贵,但人类不同于动物的重要一点,就是人类不必永远在原地一次次重复同样的体验。人类历史之所以能够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群中的智者用文字记录下了他们用生命总结出来的生命经验,后人可以把这些记载下来的经验当作台阶,*快速也*有效地完成从一无所知到生命绽放的过程。 正是人类生命这种既不得不一次次重复,又能够通过借鉴前人减少无效重复这一点,决定了人生的主题既本质上相同,又有借鉴他人经验的必要。而经典,便是数千年来无数人的生命体验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和淬砺沉淀后,留下来的*精华的部分。经典与非经典的一大不同,是其生命感悟得到了*多人的认可,很少会信口开河,也不是一己之词。它*加真实,也*加接近人性。即便有的可能看起来是对某种**情境的描写,它也曾唤起过足够多也足够睿智的读者的共鸣。因此可以说,经典*可信,也*可资借鉴。 经典与非经典的另一大不同,是经典往往对人生体验有*经济也*深刻的呈现,换句话说,经典*能够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的实质,也能对问题有*清晰透彻的表现。因此阅读一本经典所收获的经验,有时足以超过阅读十本非经典所能得到的经验。 第三,有的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揭示了前人未曾看到的东西,打开了人类的视野。这就好像同一座花园,一无所知者看到的东西,与一个熟悉*木鱼虫或者建筑布局的人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视野越得到拓展,对生命的洞察也就越丰富,认识也就越深刻。 经典不是简单和无效的重复,经典是有价值的经验的结晶,是个体成长道路上*坚实有效的台阶。 二 不过,经典毕竟穿越时间的流沙而来,就像西安兵马俑,保存不当可能失去光彩,解读不对也只能是隔靴搔痒、走马观花。经典作品虽然具有*大的普适性,但作品中提出的问题和答案都*与其存在的时代相关。当然,按照互文理论支持者的说法,当代人对过去的解读必然是当代的,新的解读会赋予作品新的生命。但是,虽然《大话西游》和《西游记》一样吸引当代的读者,但要获得《西游记》本身特有的生命感悟,而不是只把《西游记》用作自己已有见解的佐证,依然有必要回到当初的历史,明白作品中问题的来龙去脉,从而明白哪些问题在何种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解答,哪些立场虽然看起来激动人心,却可能服务于当时*同伐异的目的。只有回到历史,才能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保持自己判断取舍的能力。 用历史的眼光读经典,不仅是对经典的尊重,也是让自己获得*客观中立的立场,获得对经典的*全面的判断力,从而避免成为经典的盲目追随者,毕竟经典只是人的产物,即便是人群中的**者,依然会有人类不可避免的局限、偏见和私欲。没有任何经典,即便是万人传颂的经典,值得人去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人文阅读的*终目的不是获得一些概念和观点,而是培养自身独立的判断力。这一点对每个新的生命尤其重要,毕竟新生命所面临的环境和问题与前人虽然大同,仍有小异。前人的经验是基石,但是如何将基石搭建得适合自身的环境,尤其需要个人独立的判断。 本书的解读会留心把作品放到其产生的那个时代,找出当时人们思考的主要问题,检视这些智者回答时的取舍和得失 。本书将不仅关注他们得出的结论,也关注他们解答的角度和方式,以及他们的回答对后人产生的影响。所有这些都有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 事实上,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一个或几个核心问题,找出这些核心问题可以*迅速有效地理解当时发生的事情。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思想和立场。有的问题是对新的历史条件所做的回应,有的则是对前人思考的进一步完善。明白问题如何产生,以及前人的解决办法,既是一次愉快的学习,也能获得有益的借鉴。 欧洲文学史中一个*让我敬佩的地方,就是很多智者在思考问题时会尊重人性本身,无论悲观还是乐观,他们都明白人是理解一切的基础。人性一直是文学的重要主题,也是文学的所长,因为文学即人学。发现人类情感的细微变化,把对人性的理解与对人生的解读联系在一起,一直是以描绘命运和内心为主旨的文学*为关心的。当然,宇宙和人脑至今迷雾重重,是科学尚无力洞悉的两大领域。不过,在科学手段依然捉襟见肘的时候,文学可以也确实在科学之外为理解人性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欧洲文学对人性的认识存在一个不断深入和完善的过程,自从莎士比亚把人性的千姿百态作为表现的主题,人性与世界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千变万化的形态也成为文学家思考的主要内容。前人揭开的一层层帷幕,开启的一个个视角,都可以帮助当代的读者打开自己生命的视角和帷幕。 三 这里的十四章内容是在我多年讲课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经过十多年的反复思考和梳理,**我对这些经典作品的理解,已经与刚走上讲台时大为不同,可以说每一年的理解都会有所加深。新的理解不仅来自阅读量的增加,也来自年龄的增长。 我曾经读到一些关于爱尔兰的论文,虽然通篇振振有词,对每个问题都用理论做出看似合理的解释,但很多解释其实都与爱尔兰实际的文化现象和观念不符。这是初读外国作品常遇到的问题,即由于缺乏对该文化的深刻理解,很多结论可能是自说自话,是用中国人的视角来妄论他人。比如有人因为作家笔下的爱尔兰人物从未进行过反英斗争,就认为作家是在表现爱尔兰人的精神瘫痪,却并不知道爱尔兰人身份构成的复杂性,以及在民族问题上存在的各种不同主张。事实上,爱尔兰的民族解放问题比现代中国的民族解放复杂很多,并不能非此即彼地一概而论。还有人简单地依据在世界各地沼泽人(swampman)案例基础上归纳出的沼泽人词条,把20 世纪70 年代北爱尔兰大量出现的沼泽人作品解读为古老的祈神献祭,却不知道北爱尔兰的沼泽人作品与当时北爱尔兰充满暴力冲突的社会历史环境之间的联系。 不过确实,我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做出非此即彼的判断,是岁月让我*理解了人性和思想的复杂,不再一味偏爱是非分明的作品;对于作品中的悖论、杂糅乃至反讽都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能够理解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很可能不是宣传某一种思想,而是传递自己的困惑和彷徨,是多重情绪和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并不是所有作品都能像中学教学要求的那样,明确概括出主题,相反,越是**的作品,里面的思想情绪可能越复杂,越难以用逻辑明晰的语句来界定。 比如我曾经无法理解乔伊斯为什么把良心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出路,为什么不是反叛、革命或者征服?但是随着对不同历史和社会有了*多的了解,随着对各类社会问题和矛盾有了*多的关注,我也越来越能够理解乔伊斯的远虑。我也曾经像很多年轻人一样,嗤笑后人对莎士比亚的顶礼膜拜,但是在阅读了从古至今*多的作家,也*加了解伊丽莎白时代之后,才明白莎士比亚的鹤立*群之处。理解文学需要才华,也需要经验,文学的经验和人生的经验。 我庆幸自己经过十多年的打磨,*终能够跳出文学本身,用*丰富广阔的历史视野来反思文学,这让我看到文学并不是像20 世纪初宣扬的那样可以脱离社会自给自足(autonomy),文学家思考的问题很多时候正是他的社会正在思考的问题,只不过文学家给出了不同的表达方式。类似的问题会在同时代的历史学家那里得到记载,在同时代的哲学家那里得到提炼,因此文史哲不仅不分家,而且可以相互提供解读。所以我也让本书的解读跨出单纯的文学界限,给自己一个*自由的解读空间,跟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考,跟着自己的心在历史的经典长廊中徜徉。 从心读书、史解经典,也是对世界经典的重新阅读,是离开学术论文的条条框框,用自己的心与前人之心的对话。有的可能不够成熟,但何妨拿出来与未来的知己共同分享。对于文学来说,心与心的共鸣和交流不是*重要吗? 1.与其说是随着戴从容老师的课系统地读了一遍欧洲文学经典,*不如说是跟着戴从容老师的心,一起经历人性的善与恶,经历不同时间不同地域里的人生历程。 2.文学史的读法有很多种,可以以时间为轴,可以以题材划分,可以以历史阶段划分,可以分国别读……戴从容老师的文学史独辟蹊径,用“人性”贯穿文学史,以历史的眼光发现了欧洲文学发展的深层脉络,同时让“人”与文学发生真正联系。 3.本书证明了一个观点:经典并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减轻其价值。经典文学的价值除了它的文学性本身,*在于它对人生体验*深刻地呈现及其提供给读者的浓缩经验,它打开了人类的视野,从而让读者获得宽广而公正的判断力。

1.与其说是随着戴从容老师的课系统地读了一遍欧洲文学经典,更不如说是跟着戴从容老师的心,一起经历人性的善与恶,经历不同时间不同地域里的人生历程。 2.文学史的读法有很多种,可以以时间为轴,可以以题材划分,可以以历史阶段划分,可以分国别读……戴从容老师的文学史独辟蹊径,用“人性”贯穿文学史,以历史的眼光发现了欧洲文学发展的深层脉络,同时让“人”与文学发生真正联系。 3.本书证明了一个观点:经典并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减轻其价值。经典文学的价值除了它的文学性本身,更在于它对人生体验更深刻地呈现及其提供给读者的浓缩经验,它打开了人类的视野,从而让读者获得宽广而公正的判断力。

书籍目录

序:史解经典

讲 问天下谁是英雄

——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

第二讲 狄俄尼索斯应该把谁带回来?

——古希腊悲剧的两难处境

第三讲 从丰盈到崇高

——并不黑暗的中世纪

第四讲 失意于现实才有精神的救赎

——永恒的但丁

第五讲 欧洲叙事的成熟

——从薄伽丘到塞万提斯

第六讲 哈姆雷特为何无法说尽

——不羁的莎士比亚

第七讲 群体与自我

——古典主义的困境

第八讲 人类真的是耶胡吗?

——斯威夫特的痛苦

第九讲 被扭曲的莱布尼茨

——启蒙文学中的哲学漫画

第十讲 精神的力量有多大

——走向大我的歌德

第十一讲 仰望星空

——雪莱的宇宙意识

第十二讲 务实的爱情是堕落还是明智

——从夏多布里昂到福楼拜

第十三讲 道德带给人的是什么

——哈代的现代痛苦

第十四讲 毁灭与创造

——浮士德博士的悲歌

试读内容

不过,经典毕竟穿越时间的流沙而来,就像西安兵马俑,保存不当可能失去光彩,解读不对也只能是隔靴搔痒、走马观花。经典作品虽然具有更大的普适性,但作品中提出的问题和答案都更与其存在的时代相关。当然,按照互文理论支持者的说法,当代人对过去的解读必然是当代的,新的解读会赋予作品新的生命。但是,虽然《大话西游》和《西游记》一样吸引当代的读者,但要获得《西游记》本身特有的生命感悟,而不是只把《西游记》用作自己已有见解的佐证,依然有必要回到当初的历史,明白作品中问题的来龙去脉,从而明白哪些问题在何种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解答,哪些立场虽然看起来激动人心,却可能服务于当时党同伐异的目的。只有回到历史,才能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保持自己判断取舍的能力。

用历史的眼光读经典,不仅是对经典的尊重,也是让自己获得更客观中立的立场,获得对经典的更全面的判断力,从而避免成为经典的盲目追随者,毕竟经典只是人的产物,即便是人群中的卓越者,依然会有人类不可避免的局限、偏见和私欲。没有任何经典,即便是万人传颂的经典,值得人去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人文阅读的终目的不是获得一些概念和观点,而是培养自身独立的判断力。这一点对每个新的生命尤其重要,毕竟新生命所面临的环境和问题与前人虽然大同,仍有小异。前人的经验是基石,但是如何将基石搭建得适合自身的环境,尤其需要个人独立的判断。

本书的解读会留心把作品放到其产生的那个时代,找出当时人们思考的主要问题,检视这些智者回答时的取舍和得失 。本书将不仅关注他们得出的结论,也关注他们解答的角度和方式,以及他们的回答对后人产生的影响。所有这些都有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

事实上,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一个或几个核心问题,找出这些核心问题可以更迅速有效地理解当时发生的事情。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思想和立场。有的问题是对新的历史条件所做的回应,有的则是对前人思考的进一步完善。明白问题如何产生,以及前人的解决办法,既是一次愉快的学习,也能获得有益的借鉴。

欧洲文学史中一个让我敬佩的地方,就是很多智者在思考问题时会尊重人性本身,无论悲观还是乐观,他们都明白人是理解一切的基础。人性一直是文学的重要主题,也是文学的所长,因为文学即人学。发现人类情感的细微变化,把对人性的理解与对人生的解读联系在一起,一直是以描绘命运和内心为主旨的文学为关心的。当然,宇宙和人脑至今迷雾重重,是科学尚无力洞悉的两大领域。不过,在科学手段依然捉襟见肘的时候,文学可以也确实在科学之外为理解人性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欧洲文学对人性的认识存在一个不断深入和完善的过程,自从莎士比亚把人性的千姿百态作为表现的主题,人性与世界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千变万化的形态也成为文学家思考的主要内容。前人揭开的一层层帷幕,开启的一个个视角,都可以帮助当代的读者打开自己生命的视角和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