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治本从肾论——瞿岳云教授解读中医学神奇的肾
作者简介
瞿岳云,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原病证研究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常委。编著学术著作、教材30余本,代表著作有《悟变中医——瞿岳云教授别具一格的中医学理论解读》《中医经方全书》《中医诊断历代医论》《沉疴取痰瘀显奇效——瞿岳云教授解读中医学从痰瘀论治疑难病症》等。
内容简介
中医学对肾的认识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肾是人体脏腑阴阳的根本,生命的源泉,故称“肾先天之本”。其在五行属水、与膀胱、骨、髓、脑、发、耳、二阴等构成肾系统。 肾的生理功能 1.肾主藏精所谓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藏精气的作用。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生之本也。”肾所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为生命的基础,所以称为“先天之精”。先天之精藏于肾中,出生之后,得到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实,成为人体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故又称为“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源于饮食水谷,由脾胃所化生。人出生以后,水谷入胃,经过胃的腐熟,再通过脾的运化而化生成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使之成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充盛,除供给本身生理活动所需要的以外,其剩余部分则贮藏于肾。当五脏六腑需要这些精微物质给养的时候,肾脏又把所藏之精气,重新供给五脏六腑。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其来源虽然不同,但却同归于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先天之精为后天之精准备了物质基础,后天之精不断地供养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只有得到后天之精的补充滋养,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后天之精也只有得到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才能源源不断地生化。肾为先天之本,接受其他脏腑的精气而贮藏起来;脏腑的精气充盛,肾精的生成、贮藏和排泄才能正常;二者相辅相成。肾精的主要作用: (1)促进生殖繁衍:肾精是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又能促进生殖功能的成熟。肾精的生成,贮藏和排泄,对繁衍后代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的生殖器官的发育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赖于肾。人出生以后,由于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相互滋养,从幼年开始,随着肾精的不断充盛,便产生了一种促进和维持生殖功能的精微物质,称作“天癸”。于是,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男子则能产生精液,女性则月经按时来潮,性功能逐渐成熟,具备了生殖能力。肾精对生殖功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生殖繁衍之本。如果肾藏精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性功能异常,生殖功能下降。 (2)促进生长发育:人的生长、壮盛、衰老的自然规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亊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人从幼年开始,肾精逐渐充盛,则有齿更发长等生理现象。到了青年壮年,肾精进一步充盛,机体也随之发育到壮盛期,则真牙生,体壮实,筋骨强健。待到老年,肾精衰退,形体也逐渐衰老,全身筋骨运动不灵活,齿松发脱。肾精为人体的生长发育之根,若肾精亏少,影响到人体的生长发育,则会引起生长发育迟缓,筋骨痿软,未老先衰等。 (3)调节整体功能活动:肾藏精,精化气。从阴阳属性来说,精为物质属阴,所以有时肾精又称“肾阴”;气为功能属阳,所以有时肾气又称“肾阳”。 肾精,是肾脏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对机体各种生理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肾气,是指肾脏的生理功能而言。精化为气,肾精所化之气称为肾气。肾精与肾气关系,实际上就是物质与功能的关系。肾精与肾气互为体用,习惯上常将二者合称为肾之精气。 肾阴,又称元阴、真阴、真水,为人体阴液的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作用。 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真水,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 肾阴和肾阳,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调节整个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动态平衡。 在病理情况下,由于某些原因,肾阴和肾阳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而又不能自行恢复时,即能形成肾阴虚和肾阳虚的病理状态。由于肾阴与肾阳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病变过程中,常互相影响,肾阴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累及肾阳,发展为阴阳两虚,称作“阴损及阳”;肾阳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可累及肾阳,发展为阴阳两虚,称作“阳损及阴”。 2.肾主水液是指肾具有主持全身水液代谢,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故称“肾者主水”。肾主水的功能是靠肾阳对水液的气化来实现的,肾脏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称作肾的“气化”作用。人体的水液代谢,一是将水谷精微中具有濡养滋润脏腑组织作用的津液输布周身;二是将各脏腑组织代谢利用后的浊液排出体外。这两方面,均赖肾的气化作用才能完成。 在正常情况下,水饮入胃,由脾的运化和转输而上输肺,肺的宣发和肃降而通调水道,使清者以三焦为通道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生理作用;浊者则化为汗液、尿液等分别从皮肤汗孔、尿道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相对平衡。在这一代谢过程中,肾的蒸腾气化,使肺、脾、膀胱等脏腑在水液代谢中发挥各自的生理作用。被脏腑组织利用后的水液(清中之浊者)从三焦下行而归于肾。浊中之清者,再通过三焦上升,归于肺而再布用于周身;浊中之浊者变成尿液,下输膀胱,从尿道排出体外,如此循环往复,以维持着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肾对膀胱功能的调节,称为“肾司开阖”。肾的开阖作用对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有一定的影响。“开”就是输出和排出,“阖”就是关闭,以保持体液相对稳定的贮存量。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肾阴、肾阳相对平衡,肾的开阖作用协调,因而尿液排泄正常。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以肺为标,以肾为本,以脾为中流砥柱,肾的气化作用贯穿于水液代谢的始终,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有“肾者主水”“肾为水脏”之说。在病理上,肾主水功能失调,气化失职,开阖失度,就会引起水液代谢障碍。气化失常,关门不利,阖多开少,小便的生成和排泄发生障碍可引起尿少,水肿等病症;若开多阖少,又可见尿多,尿频等症。 3.肾主纳气纳,即固摄、受纳的意思。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下归于肾,由肾气为之摄纳,呼吸才能通畅、调匀。正常的呼吸运动是由肺肾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所以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类证治裁》) 肾主纳气,对人体的呼吸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肾气充沛,摄纳正常,才能使肺的呼吸均匀,气道通畅。如果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吸入之气不能归纳于肾,就会出现呼多吸少,气短喘促等“肾不纳气”的病理变化。 肾与体、华、窍、志、液、时的关系 1.肾在体主骨骨骼的生理功能与肾精密切关系,因为肾藏精,精生髓而能养骨。髓藏于骨骼之中,称为骨髓。所以肾精充足,则骨髓充盈,骨骼得到骨髓的滋养,才能强劲坚固。由于肾精具有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修复的作用,故称为“肾主骨”。若肾精虚少,骨髓空虚,就出现骨骼软弱无力,甚至骨骼发育障碍。 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也是由肾精所充养,故:“齿者,肾之标,骨之本也”(《杂病源流犀烛》)。牙齿的生长与脱落与肾精的盛衰有密切关系。所以,小儿牙齿生长迟缓,成人牙齿松动或早期脱落,都是肾精不足的表现,常用补益肾精的方法治疗。 2.肾其华在发发之营养来源于血,故称为“发为血之余”。因为肾藏精,精能化血,精血旺盛,则头发茂盛而润泽,说明发的生机根源于肾,故说“肾其华在发”。由于发为肾之外候,所以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与肾精的关系极为密切。肾精血充沛,则毛发光泽黑润。肾精不足和阴血亏虚,则可见头发稀疏,枯萎脱落,早白等。 3.肾开窍于耳及二阴是指耳的听觉功能、前阴的排尿和生殖功能以及后阴的排便功能与肾密切相关。 肾上开窍于耳:耳是听觉器官,人的听觉属脑的功能。《医林改错》:“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而肾主藏精,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肾精充盛,髓海得养,则听觉才会灵敏。《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若肾精不足,髓海失养,两耳失聪,则听力减退,或耳鸣耳聋等。 肾下开窍于二阴:二阴,即前阴和后阴。前阴包括尿道(溺窍)和生殖器(精窍),是排尿和生殖的器官。溺窍内通膀胱,精窍则内通胞室。女子受胎,男子藏精之所,为肾之所司。关于肾与人的生殖功能的关系,如前已述,不再复赘。尿液的贮存和排泄虽属于膀胱的功能,但须依肾的气化才能完成。因此肾的气化功能失常,则可见尿频、遗尿,尿失禁,以及尿少或尿闭等。 ★ 全面涵盖中医学肾的基本理论:阐述中医学对肾的认识,肾虚病机与发病,肾虚的辨证与治法,论肾虚为诸虚证之根,论内伤杂病重在治肾,补肾滋阴温阳名方组方的特点,常用补肾中药,肾虚本质的现代研究,肾本质的科学构想及构建中医“肾脑系统”辨治新思路等,并探析了众说纷纭的中医命门学说。 ★ 全面总结从肾虚论治临床经验:囊括当代专家、学者从肾虚论治内科、妇科、男科、儿科、外科、骨伤科、皮肤科及眼耳鼻咽喉口腔科近90种病症,特别是疑难疾病的验案,其中同一疾病录有多个验案,既体现了中医“同病异证异治”的特点,又汇集了中医名家临床经验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