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人生智慧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
作者: 编者:吕宁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
ISBN: 978756394543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做了高度评价。这里 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 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 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 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传说,孔子有学生300O余 人,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 门生之一。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 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颜 回,字子渊,所以也叫颜渊。 孔子十分赞赏颜回在陋巷不改其乐的品德。这是 一种“安于贫而乐于道”,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 这几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要身体力行,历 练起来,就不简单了。孔子第一句话就赞叹颜回,然 后说他的生活——“一箪食”,只有一个“便当”。 古代的“便当”就是煮好的饭,放在竹子编的器皿里 。“一瓢饮”,当时没有自来水,古代是挑水卖,他 也买不起,只有一点点冷水。物质生活是如此艰苦, 住在一条陋巷中。任何人处于这种环境,心里都会产 生忧愁、烦恼。可是颜回仍然不改其乐,心里一样陕 乐。 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历史长河中,也形成了代代传 承的美德、充满智慧的哲理和深刻完备的伦理。“安 贫乐道”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理想精神,走进诗人刘 禹锡的陋室,我们就可以发现“安贫乐道”的精神在 其身上淋漓尽致的体现。他在自己的世界里任思绪纵 横驰骋,踏着湿漉漉的青苔,走进幽静的林荫小道, 走进一个无“污染”的大自然里,悠闲地抚弄素琴, 还有野鹤夜听经。可以以琴书会友,当然更没有世俗 嘈杂的声音扰乱自己的听觉,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更让 人心安理得。对于内心愉快的人,钱财是黄粱梦中的 虚无。钱财的分量如何,对于我们来说,取决于我们 的内心。钱财不会自动带来幸福,也不会必然带来灾 祸。它是一面放大镜,放大每个人的内心。把钱财只 看作是福的人,往往塞翁失马,得到的也许只是尚未 打开的潘多拉盒子。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如果不能保持内心的 平静,在获得钱财的同时,也许我们就正在走向万丈 深渊,万劫不复。相反,如果保持清醒的头脑,钱财 或许像镜中月水中花一样可望而不可即,但是快乐却 会如同牛顿头上的苹果,自动落到我们的头顶。 快乐与钱财无关,与内心相连。安于贫穷才能乐 于求道,是之谓安贫乐道。 通常,有人将安贫乐道理解为贫困、满足现状, 但其实安贫乐道是不等于安于贫困、满足于现状的。 追溯历史,隐士们都是贫困潦倒的,居陋室、家徒四 壁;难自给、箪瓢屡空;穿布衣,甚至短褐穿结,想 痛饮一番,还借酒消愁又几千……然而,他们都能“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们宁愿不为五斗 米折腰,去安贫乐道,为什么呢?是他们贪恋家乡美 味吗?是享受田园美景吗?不是,他们不是不为国家 做贡献,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一个压抑人才的时代,有才能的人屡遭贬谪,所 以他们安贫乐道,诵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有才能的人怀才不遇,于是他 们“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后汉书·杨彪传》向我们介绍了杨彪的安贫乐 道:“安贫乐道。恬于进取,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杨彪字文先,东汉名臣,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 人,杨震之后,杨赐之子,世代忠烈。任京兆尹时毅 然处死巨宦王甫。献帝时为太尉,董卓欲迁都长安, 百官无敢异议者,唯其力争,免官。卓死复为太尉, 李郭之乱中尽节护主。后为曹操所忌,诬以大逆,孔 融力救始免。后其子杨修为曹操所杀,闭门不仕十余 年。 古有安贫乐道者,今也有安贫乐道者,大科学家 钱学森就是其中一位。 钱学森1911年12月11出生在浙江杭州。他从小就 很有志气,5岁就能读懂《水浒》,立志长大后也做 英雄,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1935年至1939年, 钱学森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得硕 士学位。后又勤奋学习,获博士学位,并在加州理工 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从研究员一直当到教授。 照理,钱老一家在美国的生活是相当不错的,可是, 当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 1950年8月,毅然带全家返回祖国。他牵头成立了中 国中科院力学研究所,1958年完成了东风导弹计划, 并且在1964年试射成功。2003年成功将“神舟五号” 送入太空的“长征”火箭,也是在钱学森研究的基础 上开发的。很多人都说,是钱学森点燃了中国的强国 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