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余烬(法兰西殖民帝国的灭亡及美国对越南的干预上下)(精)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FredrikLogevall),哈佛大学国际事务研究中心劳伦斯·D.贝尔弗教授(the Laurence D.Belfer Professor),同时在肯尼迪政府学院和历史系任职。他有9部作品,本书获普利策图书奖。弗雷德里克的随笔和评论文章经常被刊登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以及《政治家》《每日野兽》《外交事务》上。他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曾是美国对外关系历史学家协会主席,以及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以及美国历史学家协会成员。弗雷德里克现住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奇。
内容简介
第二章 反帝国主义 戴高乐的希望瞬间并没持续多久,形势很快开始 明朗了:珍珠港事件和美国参战并未能改善其组织在 华盛顿的地位。在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和国务卿科 德尔·赫尔看来,自由法国仍是一个非法而且有潜在 危机的组织,华盛顿方面或许可以就紧迫的问题与之 达成有限的协定,但它无论从哪一方面都不能代表法 国政府;在法国的利益受到威胁时,显然华盛顿该与 之磋商的机构也不是它。两人都相信法德纷争的根源 主要归结于欧洲无法维持和平上。考虑到法国脆弱的 政治系统及其在面对纳粹国防军时的不堪一击,两人 也都对法国在战后是否还能够在国际事务中起到稳定 局势的作用持怀疑态度。罗斯福相信法国大势已去。 他告诉自己的幕僚们,想要缔造一个可以正常运转的 社会,法国人民需要经受一次根本性的转变。 直到此时,罗斯福尚未见过戴高乐,但他听到的 不少风声已经让他无法对这位将军产生任何好感。两 人个性中最根本的差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社交场 合中,戴高乐有多冷峻自负,罗斯福就有多亲切和蔼 。几个月以来,罗斯福不断听到赫尔和其他顾问们批 评这位将军的自我中心、目中无人,以及他对自己代 表着法国人民命运的坚定信念。光是听到幕僚们如此 这般描述,偏爱复杂、混沌、迂回之事的罗斯福就已 经大为光火。肯尼思·S.戴维斯对此有过非常敏5锐 的描述,他发现总统常常蔑视“那些坚定不移、长驱 直人地追逐自己目标,以及对诱骗、掩饰、误导等策 略不屑一顾的人,而在罗斯福看来,这些手段都是选 举政治的艺术,或者说是这场角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 分”。 二人试图向公众传递截然不同的形象,更加剧了 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成功的美国总统往往会展示民粹 主义的形象。他们不能高高在上,而是要在任何可能 的时候都展现出“普通”美国人的特点。如果他们天 生智力超群,他们要想尽办法掩饰。讨人喜欢、笑脸 示人、朴实无华,这些都十分重要;能够传递普通美 国人的价值观,这是成就伟业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在 法国,历史上的伟大领袖则恰恰相反:他们高踞众生 之上,遥不可及,体现的是法兰西的光荣与伟大;他 们在讲话时不会放下架子扮成普通人。而在塑造这种 形象方面,没有谁比戴高乐更加孜孜不倦。这位将军 在谈及圣母,或者将自己跟圣女贞德或者克列孟梭这 些国家英雄相比较时,没有半点儿羞怯的意思。罗斯 福虽说对法国的语言和文化尚算熟悉,但他并不了解 法国的这种造神文化;而总体上对美国方式一无所知 的戴高乐,则是把罗斯福的亲民作风当成对伪善和欺 骗的矫饰。 在1941年平安夜,戴高乐和罗斯福之间的关系遭 受了沉重的打击,当时自由法国军队在接到戴高乐的 命令后,占领了加拿大纽芬兰海岸外的圣皮埃尔和密 克隆,这两个小岛原先是由维希政府控制,共有5000
《战争的余烬》获奖情况 2013年历史类普利策奖 美国历史学家协会弗朗西斯·帕克曼奖 美国图书馆巴黎图书奖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亚瑟·罗斯图书奖 入围莱昂内尔·盖尔伯奖、坎迪尔历史文学奖决选名单 《华盛顿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环球邮报》年度好书
书籍目录
目录(上)
前言
序幕 一个在巴黎的越南人
部分 解放,1940~1945年
章 “帝国与我们同在!”
第二章 反帝国主义
第三章 交叉路口
第四章 “人生而平等”
第二部分 殖民战争,1946~1949年
第五章 修士勇者
第六章 火花
第七章 没有前线的战争
第八章 “如果我接受了这些条款,那么我就是个懦夫”
第三部分 当东方遇到西方,1949~1953年
第九章 “冷战中心”
第十章 4号公路的枪炮声
第十一章 让?6?1德?6?1拉特尔陛下
第十二章 文静的英国人
第十三章 转折点未现转机
第十四章 艾森豪威尔主政
第十五章 纳瓦尔的美国方案
目录(下)
第四部分 坩埚,1953~1954年
第十六章 众神竞技场
第十七章 “我们有种感觉,他们将在今晚发动总攻”
第十八章 “越南是世界的一部分”
第十九章 美国人涉足
第二十章 杜勒斯VS艾登
第二十一章 眼泪谷
第五部分 某种形式的和平,1954年
第二十二章 拥有像这样的朋友
第二十三章 “我们必须尽快行动”
第二十四章 “我亲眼见证宿命被意志折服”
第六部分 紧握火炬,1954~1959年
第二十五章 除了在这里取胜,我们别无他选
第二十六章 带来奇迹的男人
第二十七章 分崩离析
尾声 不同的梦想,同样的脚步
鸣谢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