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创构中国动力实现阶跃式发展)

新质生产力(创构中国动力实现阶跃式发展)
作者: 贾康//苏京春//彭若飞|
出版社: 中译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51.35
折扣购买: 新质生产力(创构中国动力实现阶跃式发展)
ISBN: 9787500179443

作者简介

贾康,经济学家,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曾长期担任财政部科研所所长。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1988年入选亨氏基金项目,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199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多次受党和国家领导人之邀座谈经济工作。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北京、上海、福建、甘肃、安徽、西藏、广西等多地人民政府特聘专家、顾问或咨询委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十多家高校特聘教授。 2015—2016年与苏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以及《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获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十讲》被中组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图书馆评为全国精品教材。2021年与刘薇合著出版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获评“2021年度中国好书”和全国党建精品教材。 苏京春,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秘书长,“2016年度中国好书”作者。 彭若飞,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特邀成员。

内容简介

2023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2024 年 1 月 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2024年 3 月 5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对新质生产力的阐释,本章首先分析和认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其在以高质量升级发展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第一节?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明确阐述,生产力是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上层建筑演变的最根本性决定因素。在人类脱离动物界以后,就有了特定的社会生产力,初期即为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三要素组合,体现为人类社会面对自然界从事生产活动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总的趋势是从自然分工开始的能力上升、升级的演变。一开始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群,按照自然分工,男性肌肉发达适合狩猎,女性则依生理特点更易从事采集和哺育后代的工作。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随着农业革命的发生,以及后来工业革命的发生,生产力得到巨大提升,也就是其质态的演变。特别是工业革命后,这种质变方式是一种巨量提升、跃上新的大台阶式的重大变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说,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而我们现在所处的发生信息革命之后的时代,生产力的又一次巨大提升更可以在学术上被描述为“阶跃式上升”。信息革命所创造的“新经济”社会,创新大潮日新月异。从半导体到互联网、移动互联,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大模型、人工智能到“人机互联”和“量子时代”的前瞻,让人眼花缭乱,同时在快速发展中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生产力直接表现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体现在投入产出过程中,以多种供给要素结合,提供满足人类需要的有效供给。在当下讨论和认知“新质生产力”,首先要对理论概念有一个正确的把握。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创新和实践中形成的学理表述,体现科技创新交叉、融合、突破所产生的革命性成果。它代表了新时代生产力的具体质变特征,即新的现代化生产力具有技术水平高、质量好、效率高、可持续等特征,依靠创新驱动是其关键要素,体现社会生产力演化发展中的一次巨大跃升。新质生产力在数字经济时代具有更强的融合性和新内涵,体现在其对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先进服务业等领域的“数实融合”——即数字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数字化,以及其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形成的质变。新质生产力也合乎逻辑地体现在其对绿色化、低碳化可再生能源的融合,以及对人工智能、数字网络通信技术等新基础设施的依赖。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作用发挥,是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过程,包括科学价值创造、技术价值创造、经济价值创造、社会价值创造和文化价值创造的能力。在微观层面,表现为新质技术系统、新质生产单元、新质企业组织等;在中观层面,表现为新质产业部门、新质产业链、新质产业集群、新质创新网络等;在宏观层面,表现为建立在国家创新体系基础上的新质经济社会综合形态。 第二节?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在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必须秉持党中央表述的以创新发展作为“第一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从基础理论层面来对“新质生产力”做相关理解领会。这有认知其内涵的两大视角。 第一个视角,是人类供给侧创新中所形成的阶跃式发展所带来的具备质变特征的生产力新水平、新境界。如做大的划分,比如工业革命形成的生产力,较之农业革命时代的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信息革命形成的生产力,较之工业革命时代的生产力,又成为新质生产力。如做细的划分,比如信息革命时代,移动互联网所支持形成的生产力,较之有线互联所支持的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又比如当下,向未来展望,将来量子计算机所支持形成的生产力,较之电子计算机所支持形成的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 第二个视角,是生产力发展中供给侧要素组合的升级版所带来的具备质变特征的生产力新水平、新境界。美国硅谷引领数字经济大发展推进到以人工智能突破产生巨大的生产能力乘数放大效应,是这个原理在实践中的前沿式体现。从供给侧各单个要素的组合及其升级看,涉及“科技第一生产力”,从公式上表现生产力三要素要升级为:(劳动力 + 劳动对象 + 劳动工具)× 科技成果应用,即科技并不是以其创新成果给传统上认知的生产力三要素做加法,排列为第四要素,而是做乘法,形成乘数放大效应,所以它是“第一”。在具备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和科技成果应用之外,一定不能忽视制度和管理的要素。当今中国走到了改革的深水区,必须攻坚克难,即以深化改革解放生产力为思路继续推进实质性改革以取得“最大红利”,尤其要注重制度创新。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自然资源、科技、制度、管理等要素组合视角下的生产力,对应了“全要素生产率”概念,必须充分考虑贡献值不易量化但作用会表现为举足轻重的乘数放大效应的科技与制度因素。 全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应该是以上两个不同视角认识的综合。对中央要求的“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理解,应该包括把握住科技的前沿创新,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来对冲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传统供给要素支撑力的下滑。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开始出现用工荒、招工难、用工贵等现象,说明原有的劳动力低廉成本优势在迅速丧失,在国际竞争力上,我国原来以低廉劳动成本形成的相对优势正在逐渐消退;我国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综合开发成本也明显提高,征地补偿拆迁等环节,往往矛盾积累以致激化,从经济问题变成社会问题,甚至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资本虽然雄厚起来了,但投资边际收益递减的表现已大量发生,如何抓好“有效投资”这一关键,成为新的考验。因此,为对冲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等方面不断增加的发展成本,以及带来的发展支撑力下滑,就必须形成升级发展新动力源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组合,并配之以思想观念的创新,即要以创新发展作为第一动力,有效形成新旧动能转换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1.两度获得“中国好书”、全国党建精品教材作者贾康全新力作。贾康的著作中《中国的坎:如何路越“中等收陷阱”》获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2016年度中国好书”,《供给侧改革讲》被中组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图书馆评为全国精品教材,《双循环新发层格局》获评“2021年度中国好书”和全国党建精品教材。 2.理论学习精品教材。本书立足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从创新发展、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动力转换视角使读者更好地认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进而将“新生产力”概念条化地依次分解到组织方式、产业链和供应链、绿色发展、数实融合、新型举国体制等多个更为具体的经度,并特别强调和展开阐述了在改革深水区攻坚克难的制度创新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龙头作用,系统地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构成到外部条件结合等方面综合分析到底是哪些层面的创新及其有机结合构成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基础。 3.深入探讨创建中国动力,实现生产力阶跃式发展经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帮助读者更好地认知下一步推动配套改革、创新发展、生产力跃升的基才思路与多个重点要领。

图书资料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