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美/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10609/10/20210609100024176.jpg)
出版社: 团结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4.20
折扣购买: 陈其美/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
ISBN: 9787512604063
张学继(1963.5—),原籍湖南省冷水江市,先后就读于湘潭大学历史系、北京师范大学法政研究所,1989年7月至1996年10月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11月起,任职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02年起任研究员,后兼浙江省历史文化中心研究员。同时兼任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学术团体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华民国史、中国宪法史等。有多种论文著作出版。
一、世居湖州,源远流长 陈其美,字英士,号无为,别署高野,1878 年 1 月 17 日(清光绪三年十二月十五日)生于浙江省湖州府归安县(今湖州市)府学前五昌里的“存诚堂”。 湖州,地处杭(州)嘉(兴)湖(州)平原的西北端,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江南名城。据考古发现,早在远古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风光秀丽的湖天胜地。站在湖州城登高远眺,远处:西有天目山,高耸入云,北有太湖水,浩瀚无边。近处:卞、毗、岘、蜀四山环拱,苕溪、霅溪二水合流。湖州城依山面水,山围水贯,有“水晶宫”“极乐城”“水云乡”之美誉。 历代描写湖州良辰美景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下面不妨摘录几则,以见一斑。 唐代诗人杨汉公《题郡城楼》诗云:“吴兴城阙水云中,画舫清帘处处通。溪上玉楼楼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宫。” 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子昂曾有赋赞叹湖州之美:“苍峰北峙,群山西迤,双溪夹流,泓渟皎澈,山川映发,冲和攸集,星列乎斗,势雄乎楚越。” 清代诗人李煊诗赞湖州云:“侬家生长碧湖头,打桨真从镜里游。怪道当前苏学士,杭州不住住湖州。” 湖州不仅风光秀丽,而且物产丰富,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这里丝绸业历史悠久,是江南湖丝的生产中心,著名的“丝绸之府”。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湖州因其与上海邻近的地理优势,所产辑里丝绸因为质量好,受到中外客户的喜爱,行销海内外,加快了湖州商品经济的发展,湖州成为富甲东南的重镇。到辛亥革命前夕,湖州出现了拥有家财数十万、数百万以至数千万的富户,号称“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在此基础上,形成近代颇具影响力的湖州帮商人。陈其美后来称雄上海滩与湖州帮商人的支持参与是分不开的。 陈其美的祖先,原出河南陈州,后辗转南迁阳武、颍川等地,至胡公满第 78 世孙陈缜时,迁居湖州府归安县东林山,在湖州府城东南约 50 华里,为湖州陈氏东林支始祖。传至第 17 世祖陈应恪,于明末从东林山迁居湖州府城,先卜居于湖州城内天宁寺前的鱼斗亭,陈其美为东林支的第26 世孙。 陈氏第14世祖至第18世祖陈恪、陈应奎、陈履贤、陈梦麟、陈嗣清5代,都是科第出身,做过县令以上乃至中央一级的官,而且“俱以名宦祀其邑”。陈氏裔孙陈惟坤搜集先祖事迹编了一本《五世名贤遗荫录》,并把其所居宅院命名为“五昌里”,取“五世其昌,传衍不替”之意。 陈其美的祖父陈绚,是一位热衷公益事业的乡绅,因排行第五,人称“唱做五太爷”。他曾主持修建湖州城内的骆驼桥,该桥全部用花岗岩大条石建筑。湖州官吏见他急公好义,曾旌赠他“圣门狷者流”和“矜式乡闾”两方匾额,以示表彰。陈其美的父亲陈延佑,秀才出身,后因屡试不第,不得不弃儒从商,在当地钱庄做些文案事务。陈延佑先后娶有吴氏、杨氏两房夫人。生子三人,即陈其业(字勤士)、其美(字英士)、其采(字霭士)。陈其美遇难后,因为蒋介石的关系,陈其美的兄弟侄子均受到提拔重用,可谓一门显达、两代风流。 二、少年异行,大器之兆 陈其美出生时体质孱弱,其生母吴太夫人产后多病,雇一奶妈乳之。陈其美 3 岁时,即受母教开始识字,而且进步很快,到 5 岁时,即已认识了很多字;6 岁时,陈其美入私塾读书,跟同邑儒生忻谷生先生学习经传。 据称,陈其美自小便是一个聪颖而又机警的孩子。陈其美三弟陈其采曾经讲过这么两个故事:其一,“先生(指陈其美——笔者注)八岁时,与群儿适野,火柴焚枯草为戏。一儿偶不慎,延烧及衣。群儿骇走,先生独跑近其前,迅将被烧之儿扒之倒地,已则紧伏其上,火乃熄,儿得无恙。”(秦孝仪主编:《陈英士先生纪念集》,第 120—121 页)其二,“先生十岁时,约群儿驱马于海岛(湖州一地名——笔者注)旷地。突有一马向先生狂奔,群儿惊惧。先生独从容,行数十步,将被追及,陡然伏地不动,马失目标,思转身回入其群。先生亟起立痛击之,马奔逸遂得免于难。”(秦孝仪主编:《陈英士先生纪念集》,第 121 页) 民国时期,这两则故事因编入了小学国文课本中而家喻户晓。陈果夫以这两则故事来证明陈其美“智仁勇三者可谓俱备”。他说:“在事中,(陈其美)挺身入火场,援救被烧之童,非仁而勇者不能出此,推之倒地,紧伏其上,以灭火焰,则又非智所不克为。至后一事,虽与仁无关,其动机较前者为单纯,然遇险不惊,从容应付,其智勇处,正不亚于前也。以一孩提之童,能作此等事,则又不啻为其日后之行动预示一缩影焉。”(秦孝仪主编:《陈英士先生纪念集》,第 121 页) 后来,湖州籍著名画家王震(字一亭)以此事为题材绘《英士群戏图》, 并在图上题诗: 嬉游野烧已如炎,拊背方知智勇兼; 迥异群儿能了了,养成大器不烦占。 三、卑微学徒,心忧天下 1884 年 3 月,陈其美生母吴氏因病去世。1887 年,其父续娶杨氏。1891 年春,父亲陈延佑又因病去世。陈家顿时失去了顶梁柱,家中经济状况一落千丈。据说,在陈延佑在世时,家中经济状况便已拮据不堪,有一年除夕,家中无钱过年,继母杨氏变卖了自己手上戴的镯子,才勉强渡过了年关。陈延佑因无力同时供养 3 个儿子读书,曾有意安排长子其业与幼其采读书,让次子其美习商贾之道,以补助家中经济。 父亲去世后不久,15 岁的陈其美不得不中断学业,经亲戚、杭州人吴小舫介绍,来到石门县城(今桐乡市崇福镇)内的善长典当了一名学徒。善长典位于县城西横街,地处闹市中心,是石门县城四大当铺之一,号称“百年老当”。初是由清代著名红顶商人胡光墉(雪岩)开设的。 1883 年前后,胡雪岩在同洋商竞争中惨遭失败,被迫宣告破产。善长典相继由湖州帮、绍兴帮商人合股经营。陈其美进入善长典后,初的身份是“寻包”,其职责是专为客户存放或寻取典当对象。但老板分配给陈其美的具体工作却是拌猫饭。当时典铺老鼠为患,老板特地养了几十只猫来捕食老鼠。老板让陈其美负责为这几十只猫做饭。“拌猫饭”事虽细微,但陈其美却干得很欢,他每天清晨即去鱼摊购买小鱼小虾,给猫做饭。不仅猫儿养得壮实,而且还乘便结交了许多朋友,密切了同当地下层民众的联系。当地百姓家里有红白喜事都 愿邀请陈其美做客,陈其美在当地成了一名很活跃的“小堂倌”。陈其美后来的职务有所升迁,接触了“记账”等高级活。旧中国的典当业,内部有一套严格的等级和升迁制度。善长典的学徒规定为10名,如果在10名以外多收1名,则第10、11两名便成了两个半名;如果多收 2 名,则第 9、10、11、12 都变成 4 个半名。陈其美进入善长典时,在学徒中排名第 12 名,在他前面还有 11 名师兄,要升上去显然是很难的。善长典那种单调、古板、沉闷的学徒生活,对于一个从小好动的陈其美来说,不是一下子就能适应得了的。陈其美闲得无聊时,他就以练习书法来打发时光,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练就了一手好字。这也算是陈其美在善长典期间一个意外的收获。 陈其美自 1891 年进善长典,直到 1903 年离开,一共当了 12 年学徒。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了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痛苦演变。1894 年又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腐朽无能的清政府遭到了惨败。1895 年 4 月 17 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该条约规定: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两万万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国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等。《马关条约》是继 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之后,列强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和民族危机。 陈其美此时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当铺学徒,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当《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石门时,陈其美“愤慨殊甚”,驰书亲友,预言中国人必须卧薪尝胆,自图振作,二十年后始能重振国光,洗雪国耻。并致函其弟陈其采,劝他习西学,以求实用,表达了一个爱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 当时,上海是我国新文化新思潮的发源地。从 1861 年起,《上海新报》《申报》《字林西报》《新闻报》《中外杂志》《中国教会新报》《福音新报》《小孩月报》《益智新录》《格致汇编》等新式报刊相继创刊,对于传播新知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 1896 年 1 月,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以及同年 8 月,维新派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梁启超任总主笔),大力宣传维新变法的政治主张,尤其是梁启超以略带感情的文字,尽情倾吐忧国忧民的悲愤心情,表达了变法维新的政治主张,热情洋溢,气势磅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时务报》亦因此而风靡全国。 石门县城距上海仅一百多公里,这些报刊也迅速传到了石门。据说,陈其美“日阅沪报,了然于世界大事与中国国情,深自奋勉”。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皇帝接受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下诏变法维新,史称戊戌变法,但维新变法很快遭到了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强烈反对。9 月 21 日,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等被迫亡命海外,谭嗣同、杨锐等六君子喋血京城菜市口,戊戌变法彻底失败。 1899 年,又发生了义和团运动,接着是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北京,清朝统治者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仓皇出逃西安。陈其美从报上获悉这一连串重大事件后,又愤国事不振,痛恨清政府内行暴政,外辱于强权,他在致大哥陈其业的信中“愤言清廷昏聩,妄信妖惑”,并赞许两江总督刘坤一能见其大。 陈其美在石门期间,还留下了几个反对封建迷信活动的故事。其一,1892 年 12 月的一天,正是所谓城隍菩萨诞生之日,陈其美与一位朋友结伴来到城隍庙游玩。陈其美进入庙门,只见到处香烟缭绕,一群群善男信女正跪在泥菩萨前顶礼膜拜,陈其美看到此情此景,不禁又好气又好笑,便在心中怒斥泥菩萨:“老百姓已经受到愚弄,你还在这里骄横自在,假作正经。”说完,便乘人不备,挑了两尊小的菩萨带回善长典,将其鞭打数百下,随后丢进了粪坑里,并训斥道:“尔无端受民之香烟久矣。今以臭务相委,亦当恪守其职。”第二天早晨,陈其美的同事朱和庭发觉后,将泥菩萨捞起来洗干净,送回城隍庙。陈其美得知后大怒,再次跑到城隍庙将泥菩萨偷出来,将其粉碎后扔入尿坑中。其二,石门县城总管衖口墙上绘有无常鬼象,香火甚旺。当地老百姓认为“灵应如响,莫敢撄其锋”。陈其美听后极为愤怒,说:“此魅竟敢祟人乎?”他趁弄里无人的机会,将此像毁掉。其三,有一次,正当当地百姓在城隍庙里问卜求签时,陈其美偷偷将庙内的仙方签与西寺观音殿的灵方签对换了位置。求签人不知其故,以为是菩萨在发怒,地方要遭殃,因此而惊骇异常。但久而久之,仍无异样,人心才安定下来。但乡民们始终不知道这是陈其美搞的恶作剧。以上故事都说明,陈其美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是一个富于反抗精神的人,这种性格无疑会影响到他参加革命后的行为表现。 1901 年,25 岁的陈其美娶同邑姚纯青次女姚文英。姚氏“性温恭,事姑孝,协理家务,有条不紊”。姚氏婚后没有生育,1961 年 10 月 9 日在台北去世,享年 83 岁。后来,陈其美又娶妾田氏,1913 年 11 月生子陈祖华(駪夫)。1932年陈祖华考入杭州笕桥的中央航空学校。同年 9 月 9 日在试飞时,发生飞机相撞事故,遇难身亡。1915 年 2 月 13 日,陈其美又与一名叫神谷山ツ的日本女子生下次子祖和(甘夫)。有关陈其美私生活的材料极为缺乏。1914 年陈其美从大连写信给大哥陈其业和三弟陈其采,信中说及与田氏的关系:“小妾田氏,年幼无知,其家人毫无教育,种种悖理妄为,祈勿与之认真可也。美现在亦只有听之自然而已。” 同一年,陈其美又致函陈果夫,再次提及田氏,信中说:“家事,叔不能兼顾。田氏妾属种种无理犯上,叔亦不能遥制,惟心中甚觉不安也。”由此看来,陈其美与小妾田氏的关系相当紧张。 ★《陈其美》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的其中之一,对辛亥革命和重要人物的了解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依托丰富史料记载,多方位展现陈其美的传奇一生,介绍了他与孙中山、蒋介石等人的传奇交谊,对学界不同的评价进行的叙述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