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权威典藏版欧美中小学通识启蒙读本)

艺术的故事(权威典藏版欧美中小学通识启蒙读本)
作者: (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译者:王乐
出版社: 天津人民
原售价: 32.80
折扣价: 18.10
折扣购买: 艺术的故事(权威典藏版欧美中小学通识启蒙读本)
ISBN: 9787201111612

作者简介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Van Loon.H.W.,1882—1944),杰出的美国通俗历史作家,出生于荷兰。他1931年开始写书,直到1921年写出《人类的故事》,一举成名,饮誉世界。房龙一生著述颇丰,写了30多部涉及历史、文化、文明以及科学等方面的书籍,主要包括《房龙地理》《文明的开端》《太平洋的故事》《人类的艺术》《圣经的故事》《宽容》《美国的故事》《与伟人谈心》以及此书《人类的故事》等。房龙的著作文笔优美、知识广博、轻松风趣,真知灼见发人深省,贯穿着理性、宽容和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世界各地广受读者喜爱。房龙是出色的通俗作家,伟大的文化普及者,他的目标是向人类的无知和偏执挑战。他采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他们成为尽人皆知的常识。

内容简介

人们经常认为,艺术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语言, 但这并不是说,艺术可以非常容易地为大家所理解。 ……不过,我那身处楼下的孩子却为此而心烦意乱, 对他而言,这音乐好像是噪音。 我可以为弗朗士·哈尔斯或伦勃朗的一幅肖像作 品而莫名地激动。不过,或许在另一个人的眼中,那 仅仅是一片暗淡的涂料。我记得年轻时曾发生过的一 件事。那次,我的叔叔买了一张文森特·凡高的小速 写。因为当时的社会认定凡高是败类(这真是一件非 常不幸的事情),于是,此事在邻居中间引起了轩然 大波。而去年冬天,情况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变化—— 当几幅凡高的作品在纽约展览时,观众竟然热切地冲 进博物馆——当时的场面是如此激烈,以致纽约市政 府不得不派警察来维护秩序。 如今,中国画的意趣深远已经为人们所接受,不 过,西方为了理解它,竟然花费了数百年的时间。 归根到底,超越了国界和时间局限的那种品质, 就是艺术的普遍性。 既然如此,本书的第一章不管是从欧洲部分开始 ,还是从中国部分开始,不管是从毛利人开始,还是 从因纽特人开始,都是合情合理的了。 现在,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出自中 国的典籍,大概内容如下:画家娄公快要告别人世的 时候,将其门徒召集到身边。门徒们到了以后,看到 老画家仍旧在画案前作画,而他的身体已经虚弱到了 连画笔都拿不稳的程度。于是,门徒们将他请回床上 躺下休息,他却摇摇头说:“对我来说,这些笔墨和 我相伴甚久,我们之间就如同手足一般不可分离。因 此,在我还活着的时候,我还是情愿与它们待在一起 。” 听了画家的话,众门徒都跪了下来,很多人悲伤 地放声大哭。娄公看了看他们,惊讶地说:“怎么了 ?孩子们,我请你们来,是为了让你们赴宴啊!在这 人生的最后时刻,我特意邀请你们来,正是由于这是 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是人生必经的庆典。没想到你们 却哭起来了。” 说完这些话,娄公笑了。一个门徒擦了擦眼泪说 :“老师,请原谅我们的软弱,我们是为您艰难的一 生而流泪。您终身未婚,死后又无后代替您守灵。您 毕生如同奴隶一样忙碌地工作着。可是,人世中的那 些投机钻营之人却可以日进千金,老天爷公平吗?您 难道得不到它的一丝同情吗?您去世后,我们会将您 的事业继承下去。但我们也很想知道,做出如此大的 牺牲,您认为值得吗?” 娄公缓缓地抬起头,脸上带着一种坚定的神情, 他说:“在我看来,这不仅非常公平,而且,我从中 获得了远超自己期望的报酬。你们说得没错,这么多 年,我孤身一人生活着,假如朋友不接济我,我不但 会挨饿,而且可能会受冻。…… 娄公站起来,一种奇异的光芒从他的眼中迸射出 来,他缓缓地挪到屋里的一张画前——那是用一支大 笔画出的一片草叶,它特别生动,活灵活现。它并非 普通的草叶,因为其间聚集了自开天辟地以来大地上 所有草叶的灵气与精髓——那是他的得意之作。 “这正是我的回答。我心满意足,因为我已经到 达和自然之神同等的位置。” 然后,他向每一个门徒表达了祝福之情,随后就 安然逝去。 人们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启发,进而深入思考。 按娄公所说,真正的艺术家是要深谙自然之道的。或 者,这个问题还会有别的答案。但是,我认为,这种 想法早在古希腊时就开始深入人心了。 假如我是娄公,我也会这样回答。人类就算是在 最伟大的时候,和自然界相比也是弱小、无助的。自 然界通过万物和人类接触,而人类借万物表达自己。 在我看来,这种表达就是艺术。 当有一天,你成为举世公认的伟大艺术家时,你 就可以这样告诉上帝:“主啊,您了解,我所做的一 切或许并不是您所期望的那个样子,不过我是在您的 感召下做出的表达。尽管它不太完美,但我已尽我所 能,而且我要告诉您,这种感觉特别棒!” 中世纪时,有一个寓言故事。这个故事讲了两个 忏悔之人,他们分别是鞋匠和音乐家,一起来到圣母 面前请求得到她的宽恕,不过他们都清楚,自己无法 对圣母的祝福予以回报。于是,音乐家用他的小提琴 为圣母献上了一支悦耳动听的乐曲,后来,他的要求 得到了圣母的祝福。当鞋匠向圣母请求祝福时,他相 当没有信心,因为他只会为圣母做一双舒适、小巧的 鞋子。鞋匠想,一双鞋子是无法和美妙的音乐相媲美 的。 尽管这么想,鞋匠还是将一双漂亮的鞋子送给了 圣母。结果,他同样得到了圣母的祝福,因为他真挚 的感情通过那双闪亮的鞋子传达了出来。 对比这则故事,我对现今艺术和工艺之间存在的 严格界限感到迷惑不解。过去,艺术是人们日常生活 的一部分,艺术家和手艺人不分高下。事实上,艺术 家只是人们对技艺高超的手艺人的称呼。可是如今, 艺术家和手艺人却互不来往,形同陌路。 对这一点,我有着深刻的体会。在我年轻的时候 ,有人曾荒唐地推崇“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三十 年过去了,人们最终明白,不管是老布鲁克林桥的设 计人,还是沙特尔大教堂设计图的制作者——一位老 石匠,都是伟大的艺术大师。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 都可以从阿斯达的踢踏舞和《名歌手》的五重奏中得 到相同的美感。 没错,对艺术而言,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例如,意大利在15世纪时的确是艺术家们的天堂,但 是,如今它和英格兰北部的工业城市一样,早已丧失 了脱俗的艺术美感。在过去的一百年间,美国人 忙碌到了就像完全不知美为何物的蝗虫那样,一 直从北美大陆的东边啃到西边。而下个世纪或更长一 段时间,美国则很可能会成为世界艺术的中心。 出于方便的理由,本书还是用常规的时间划分法 对艺术进行分类。像中世纪艺术、埃及艺术、希腊艺 术、中国与日本艺术…… 实际上,在划分人类艺术时,这种分类法显然并 不科学。 此外,对于“天才”一词的含意,我有必要解释 一下。从今天评论家的眼光来看,天才好像太多了, 可在我的童年,天才人物却是极其稀少的。本书将引 用那个时期的标准,对“天才”一词给出一个解释: 天才=高超的技艺+独特的东西。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