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1辑共3册战国秦西汉文白对照全译)

资治通鉴(第1辑共3册战国秦西汉文白对照全译)
作者: (宋)司马光|译者:黄锦鋐
出版社: 新世界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90.01
折扣购买: 资治通鉴(第1辑共3册战国秦西汉文白对照全译)
ISBN: 978780228969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卷第一 周纪一 起著雍摄提格(前403) 共35年 威烈王 二十三年(戊寅,前403) 1.开始命令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司马光说:臣听说天子的职事没有比尊崇礼制更重要的,尊崇礼制没 有比守分更重要的,守分没有比正名更重要的。什么叫礼?就是国家的纪律 纲常。什么叫分?就是君臣的名分。什么叫名?就是公、侯、卿、大夫的名 位。 以广极四海的土地,亿兆众多的人民,大家情愿接受一个人的统制,其 中虽有力量绝伦之人以及超迈当世智慧的人,但没有不为他奔走而服役听命 的,难道不是靠着礼,作维系的纲纪吗!因此,天子统辖三公,三公督率诸 侯,诸侯控制卿大夫,卿大夫治理士庶人。高贵的指挥卑贱的,卑贱的服从 高贵的。如此,上级指使下级,好比心腹运转手足,根本控制枝叶;下级事 奉上级,如同手足捍卫心腹,枝叶庇护本根,然后上下才能相保,国家才可 以长治久安。所以说天子的职事没有比尊崇礼制更重要的了。 文王序次《周易》时,把《乾》、《坤》二卦列在书首。孔子《系辞传 》说:“易含万象,天地最大,天以阳刚,尊于上,地以阴柔,卑于下,于 是乾坤二体得以设定。地体卑下,天体高上,卑高的大义既经设定,那么万 物贵贱的地位便大明于世了。”意思是指君臣的名位,如同天地的不可更动 啊!《春秋》一书的主旨是贬抑诸侯,尊崇王室,王室虽然微弱,夫子还把 他列序在各国诸侯之上,可见圣人对君臣的分际,向来都是殷殷致意,极为 重视啊!如不是遇到像夏桀、殷纣般的暴虐,商汤、周武般的仁圣,四海归 心,奉天承运以至汤、武取代桀、纣,那么君臣的分际,自当坚守名节,效 忠至死。因此,如果以微子的贤才,代纣王而有天下,那么成汤可永远与天 相配;以季札的德能,担任吴国国君,那么太伯可以永远得到奉祀。然而他 们两位宁可身受亡国的悲哀,不愿取而代之,实在是因为礼的大节不可破坏 的缘故,所以说崇礼再没有比守分更重要的了。 礼的作用,可以辨别贵贱,序次亲疏,裁制万物,办理众事,但是没有 名分不能显著,没有器物不能具体;用不同的名分来命名,用不同的器物来 辨别,然后由上而下,才光辉灿烂,有条不紊,这就是礼的大本。如果名器 完全丧失,那么礼又怎能单独存在呢!例如过去仲叔于奚对卫国有功,受奖 的时候,辞去实质的采邑而请赐繁缨,孔子认为还不如多给他些采邑的好, 因为只有名位与器物,不可随便送人,这是国君的职掌;否则,如果政令不 上轨道的话,整个国家也就随之灭亡了。卫出公在位时,等待孔子来办理政 治。孔子竟以正名定分为当前急务。他认为名分不正,人民的举止行为便手 足失措,得不到妥善安置。试想,繁缨,不过是马头上的小饰物,而孔子却 特别珍惜它;正名,可说是政治上的细微末节,而孔子列为施政的优先;究 其实,因为名器一旦败坏,那么君臣上下的关系也就无法保持了。由此看来 ,任何事情的发展,莫不是先由细微末节而后逐渐显著。圣人的思虑深远, 所以能在细微处小心处理;一般人见识短浅,所以必须等严重到不可收拾的 地步,才设法补救;在细微处处理,用力少而功效多,到严重时补救,往往 竭尽所能还达不到效果。《易经》说:“脚下踏着严霜时,就知道水就要凝 固成坚硬的冰块了。”《书经》上也说:“为政之道,要天天注意事情的细 微末节。”指的就是这一类的情形。所以说守分没有比正名更重要的了。 唉!幽、厉二王丧失为君的德行,西周治道日渐衰败,纲常散乱,纪律 毁坏,下以犯上,上以废下,诸侯擅自征伐,大夫独揽大权,礼的重要体制 ,十分已丧失七八了。然而对文王、武王的奉祀,尚绵延不绝的原因,大概 是由于周朝后代子孙,还能各自恪守名分的关系。这话怎么说呢?过去晋文 公有大功于王室,请襄王赐予王者葬礼,襄王不许,说:“这是国家的典章 ,显示周天子和诸侯不同的地方。从没有国君之德,敢僭行二王之礼,这也 是叔父所厌恶的啊。如果不然,叔父有地,尽管行王者的葬礼好了,又何必 请我赏赐呢!”文公于是心生畏惧,不敢反抗。以当时周王所管辖的土地面 积,不会比曹、滕大,以周王统治的人民,不会比邾、莒多,但是它经过数 百年,仍为天下共主,纵然以晋、楚、齐、秦等国的强盛,也不敢随便加害 于它,是什么原因呢?就在于名分还依然存在的缘故啊!至于季氏对于鲁国 ,田常对于齐国,白公对于楚国,智伯对于晋国,他们四家大夫的权势力量 ,都能够驱逐国君,自己掌握政权,然而始终不敢为所欲为的原因,难道是 力量不够,而心有不忍吗?只是害怕干犯名分,受天下人辱骂啊。现在晋国 大夫轻视君上,瓜分晋国国土,周天子既不能起兵讨伐,又百般宠爱,使他 们身列诸侯的地位,这样连小小的名分都无法坚守。先王的礼制,到此可说 是败坏完了。 有人以为那个时候,周王室已经微弱不堪,三晋势力极其强盛,纵然不 允许,恐怕也不可能吧!此说更是大谬不然。因为三晋固然强大,假使不顾 天下人的辱骂,而违犯道义,妨害礼制的话,那么可以不必请命天子,而竟 自立为诸侯就是了。他们不请命于天子而自立,那就是叛逆的臣子,天下假 使有齐桓、晋文一样的国君,必定遵奉礼义,起兵讨伐他们。现在请命于天 子,而天子又答应了他们,这是禀承天子的命令而为诸侯啊,有谁可以据理 去讨伐他们呢!所以三晋之所以列于诸侯地位,不是三晋破坏礼制,而是天 子自己破坏的啊! 唉!君臣间的礼制既然破坏了,那么天下的人从此便以力气互争雄长, 使那些圣贤后代而身为诸侯的封国,无不遭受灭绝的命运,老百姓也几乎家 破人亡,怎不令人哀伤呢! 2.起初,智宣子准备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果说:“不如立智宵的好。因 为智瑶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而不如别人的地方有一点。例如他留有美 鬓,身材高大,一贤;擅长射箭,驾车有力,二贤;技能出众,才艺超群, 三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四贤;坚强果决,恒毅勇敢,五贤。以如此的 贤能,却没有仁德之心。如果他能运用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人,而以不仁之 心去力行,试问,谁能受得了呢?如果立智瑶为后,智氏宗族必遭灭门大祸 。”智宣子不听。智果为了避祸,经太史的证明,改依别族,就是辅氏。 赵简子的儿子,大的叫伯鲁,小的叫无恤。准备立后时,不知道该立谁 为是,于是写些训诫的话,分别记载在两块竹简上,将它交给两个儿子,说 :“小心记住!”事过三年,问他们简书的内容,伯鲁答不出来;问他竹简 所在?早就失落了。改问无恤时,恤把训诫的话背得滚瓜烂熟;问他竹简所 在?马上从衣袖中抽出来。于是简子认为无恤贤能,就立他为正式的继承人 。 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临行前请示说:“此行的目的是搜刮民脂民膏呢 ?或是谋求人民的幸福安全呢?”简子道:“当然是谋求人民的幸福安全喽 !”尹铎于是减收赋税,增进民生。简子告诉无恤说:“晋国如有灾难,你 不要认为尹铎地位轻,晋阳地方远,一定要去投靠他。”等到智宣子去世后 ,智襄子专任晋国大政,和韩康子、魏桓子宴饮于蓝台。智伯戏弄庸子并侮 辱段规。智国听说后,进谏说:“主人如不小心提防,大祸就要临头了。” 智伯道:“灾祸的发生,出于我的手,我不制造灾难,谁敢胆大妄为呢!” 智国回答说:“事情不是这样的,《夏书》上曾经说:‘一个人的过失很多 ,人们的怨怒往往出于无形,而非明白表露,所以要防患于未然。’君子如 能谨慎小事,才没有大患。现在主人在宴会上羞辱别人的君相,事后又不小 心提防,还说‘他们不敢胆大妄为’,恐怕不妥当吧!蚊子、蚂蚁、黄蜂、 蝎子,都能害人,更何况一国的君相呢!”智伯不听。 智伯请韩康子割让土地,康子不想给他。段规说:“智伯贪图财货,刚 愎自用,不给的话,他会率兵攻打我国,不如答应他的请求。由于他取得土 地顺利,必更加骄漫,一定又请他人割地,他人不给,必领兵攻打,然后我 国得免除祸患,以静观时势的变化了。”康子说:“此说很好。”于是就派 人致送居住有万家人口的都邑给智伯。智伯自以为计划得逞,十分高兴。又 请魏桓子割让土地,桓子不想给。任章说:“为何不给?”桓子说:“毫无 理由的勒索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无理勒索,必引起诸家大夫的恐 惧;我们答应他的要求,智伯必然骄横。他因骄横而轻视敌方,我因畏惧而 彼此团结,用团结一致的队伍,对待轻视的敌方,智氏的性命必不会长久了 。《周书》说:‘想要败坏他,姑且先帮他的忙;想要占有他,姑且先给他 点儿甜头。’主人不如给他,来造成智伯的骄傲,然后才可选择交情深厚的 人士,共同设法对付智伯,我们又何必单独作为智伯攻击的对象呢!”桓子 说:“好极了。”就又给智伯一处有万家人口的都邑。 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