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色(中国人的色彩美学)
作者简介
曾启雄,1953年生人,台湾云林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名誉教授,台湾基础造形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色彩学会理事、台湾设计学会理事,曾任台湾云林科技大学艺术中心主任、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及所长。
内容简介
起头 色彩是感觉,是很抽象的感觉,没有具体、同定的形 状或样子,必须通过眼球感知,再依附于语言或能再现色 彩的媒体,才能被传达出来。 有人说,一定要在光线的反射、贯穿、绕行、直接发 光等作用下,才能感觉色彩的存在。其实,未必绝对要经 过那样的途径。我们只要轻压眼球,便会产生色彩的感觉 ,那是因为外部的压力触动了眼球的色彩感知系统。另一 种情形是大脑病变的状况,例如癫痫患者因脑部的不正常 放电,即使闭上眼睛,亦能感受五颜六色。 在现代科技的协助下,即使天生是盲人,脑部在受到 电流的刺激时也能感受到色彩,这方面的研究包含了色彩 进入大脑后的生理现象,属于现代医学领域的范畴。 进入脑海的色彩,只不过是一堆电流,在大脑里乱窜 ,并与其他的嗅觉、触觉、味觉等信息交织,构成人类与 外界沟通的重要感知系统。这些信息也会和过去的经验、 记忆一起作用、相互影响,产生综合性表达,可以称之为 共感觉。在语言与肢体动作中均可发现类似的范例,这就 是所谓的心理、文化、社会、环境或历史等因素相互影响 下的结果,这些因素经常左右色彩的习惯性用法甚至喜好 ,更影响了色彩的使用、诠释等,是色彩使用上必须考虑 的重要一环。 语言,通常扮演文化索引般的角色,有助于理解没有 具体对象又经常变化的色彩表象下之历史、文化、民族、 社会、地区、信仰等丰富信息。但是,色彩往往是最说不 清楚的,人们形容色彩时,常觉得这样说也对那样表达也 可以,往负面思考,就是不准确、模糊,往正面想去,就 是具有较大的诠释空间。因此,不同的艺术家在表现时, 总是会创作出各具特色的色彩画面。让人感到惊叹的是, 这些创作体现出的迥异风格与色彩,均来自相同的几罐颜 料。 在过去印刷或影像技术不发达的时代,色彩依附的媒 介物,不外乎衣物、绘画、陶瓷、建筑等实体,而这些实 体留传至后世,皆无法抵挡紫外线照射造成的老化,加上 实物本身的有机衰败以及外界的化学变化干扰等影响,原 貌发生了或大或小的改变。因此,我们现今见到的古物, 均是经过若干变化后的产物,尤其是发生了褪色后,这些 古物早已并非原本的色彩。 色彩表现即使通过较为间接的文字或口语传递下来, 也会因为时代的变迁、地区的差异,以及个性化的表达, 而令人感到费解。例如“密陀僧”,这个词到底指什么? 与颜色有关吗?借助字典,我们可以知道,它是由波斯语 翻译来的词,是指黄色的矿物,属于颜料的一类。 更有趣的是我们常听到的胭脂。这种稀松平常的生活 用品,在古代文献中居然有“焉知”“阏氏”“胭支”“ 燕支”“燕脂”等多种写法。这些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历 史总归有迹可循,我们可以顺藤摸瓜,找到答案。 追本溯源可以发现,胭脂一词是民族融合的证据之一 ,它是由匈奴语转译而来的,匈奴语的意思是王的妻子, 原本叫作阏氏。最早开始记载时,使用的名词是阏氏,后 本书通过许多与颜色相关的历史片段,许多口口相传、沁入人心的传说故事,带读者领略中国传统色彩日积月累的醇厚感,领略影响中国人色彩审美的历史、文化、民族、社会、地区、信仰等丰富信息。 本书作者对各种颜料信手拈来,有矿物质的朱砂、佛青、石墨,雄黄,植物质的红花、蓼蓝、乌桕、栌木,甚至来自紫胶虫、胭脂虫、五倍子等昆虫的色彩,通过图文阐释,生动有趣地呈现了古往今来中国人生活中的色彩表现。 本书装帧精美,开本小巧亲切,纸张柔和细腻,选编的各色图片均由作者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