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骨档案(一位法医人类学家的告白)

遗骨档案(一位法医人类学家的告白)
作者: 李衍蒨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7.40
折扣购买: 遗骨档案(一位法医人类学家的告白)
ISBN: 9787521726954

作者简介

法医人类学家,土生土长的香港人。 美国俄勒冈大学哲学学士(学系荣誉生),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文学硕士。于美国迈阿密殓房及相关机构完成实习工作,随后在英国攻读法证学及鉴证科学研究硕士,主修法医人类学,硕士期间在东帝汶法证科担任法医人类学家及顾问,处理无人认领的人体残骸。除此之外,亦先后到波兰进行生物考古学、法医人类学及法医考古学等研究,并担任塞浦路斯项目助理顾问。 2016年开始在媒体平台定期撰写法医学及法医人类学的相关文章。2017年开设“The Bone Room”(存骨房)脸书专页,以双语形式分享世界各地的法医人类学及法证学相关信息。2019年,在香港电台一台主持《法医研究所》节目。

内容简介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B级电影明星伊薇特·维克斯(Yvette Vickers)曾为杂志《花花公子》担任当月玩伴女郎,而她的电影代表作可以说是《女巨人复仇记》( Attack of the 50 Foot Woman)。 不过在2011年,邻居苏姗·萨维奇(Susan Savage)发现伊薇特的信箱结了蜘蛛网,并已堆满发黄的信件。由于知道伊薇特有精神问题,担心之余,她从破窗窥探后,决定进屋内查看。苏珊发现屋内有堆积如山的垃圾、信件及衣物,她推开杂物,找到楼梯爬上阁楼。爬上阁楼后,迎面而来的是一阵阵热气。当时已是8月的加州,开暖炉完全是多余的。回过神后,她发现暖炉旁边是一具已经木乃伊化的尸体。这并不是别人,正是一直没有露面的伊薇特。尸体旁边一直开着暖气,法医的鉴定报告指出,伊薇特的尸体已经进入严重腐化 / 木乃伊化阶段,这表示她可能已经死了一年,但死亡时间到今天依然是一个谜。伊薇特尸体的重量只有25.4千克,后通过齿科记录鉴定了身份。从尸体及案发现场来看,法证人员也表示伊薇特的死因没有可疑,法医科鉴定死因为冠状动脉疾病(俗称冠心病)引发的心脏衰竭。 尸体的腐化速度及表征可以协助我们推断死者到底已经离世多久,从而让我们有初步的调查结果。而“尸体腐化”的原则及条件可以很简单,也有可能很复杂──因为可以影响尸体状态的变化因素有很多(本书第六章曾特别仔细地探讨尸体在水里腐化的谜团)。因此,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尸体存放的环境条件较为极端,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有的尸体可能在10天之内从一具“新鲜”的尸体变成干尸。 但,真的有可能吗? 加速尸体腐化及木乃伊化的要素 要理解“10 天之内变成干尸”这个说法,必须先明白尸体腐化的过程及相关因素。尸体腐化受几种因素影响:温度、湿度、空气/氧气及动物或昆虫接触。有一句话说:“地面一个星期,等于水里两个星期,地下八个星期。”当尸体暴露在空气之中(即没有遮挡的情况之下),尸体腐化的速度比平常已经埋葬及防腐的尸体快 2~4 倍,至于到底是几倍,则取决于尸体有没有接触空气及周围温度的高低。另外,暴露在空气中的尸体,更会吸引乌蝇等昆虫协助加速分解尸体。为了让大家有一个简单的印象,我们举一个大家都可以理解的例子,如果想要把一具尸体做成古埃及木乃伊那样,就算人为打造出与埃及金字塔相同的环境,尸体也需要约 70 天才能和木乃伊相同。 而在平常潮湿的森林之中,尸体从有软组织到只剩下骨头(或许还有少许肉连着)大约需要 50 天。若在一般温度较高,湿度也相当高的森林里面,尸体要从有软组织腐化到只剩下骨头,两个星期就可以了。另外,更有以猪为实验对象的研究显示,这一过程可以于一个星期之内完成。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尸体有可能因为直接暴露在太阳底下而被木乃伊化(注意:木乃伊化其实是一个干扰尸体正常腐化的过程。而学界对此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木乃伊化可以发生在整个尸身上,可以发生在部分软组织上)。尸体如果因为环境条件而“选择”木乃伊化,整个过程快则可以于 11 日内完成,慢则需要 12 个星期之久。重点是,尸体如果穿着任何衣物,木乃伊化这个过程的速度会比赤裸的尸体更快,因为衣物有协助带走水分的作用。有时候尸体只有头部变成骨头,根据前文描述的尸体腐化的程序及有关外在因素,这是由于环境条件使尸体“局部木乃伊化”。在同一具尸体上,可以同时发生程度不一的腐化情况。外国有一名 93 岁的女性的尸体在郊外被发现,尸体的头部已经变成骨头,四肢已经木乃伊化,而躯干部分(特别是器官)已经皂化,形成俗称“尸蜡”的物质。 这种有多种腐化程度的尸体常见的情况都是头部先完全骨化。这是由于头部的软组织较少,而且尸体腐化及昆虫的“协助”都是从水分较多的地方开始的(头部的位置有眼、口、鼻)。 李衍蒨带领读者认识的并非一件件猎奇未解的血腥谋杀,也不仅仅是循着人类解剖史回溯医学发展的关键时刻,而是兼容专门研究者与一般大众对骸骨的好奇、疑惑、迷恋、惧怕、占有、崇拜等,阐述在不同时代地域、群体或个人的白骨上存留的特殊印记。 作者在全书所引用的遗骨及其故事,并不以“知识”作为噱头,而是回归人本思考、摘记近代文明的变迁,并且尊重各种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脉络,来讲述一副副白骨的传奇以及法医人类学的着眼点。 全书具有浓厚的科普特点,但李衍蒨在引领读者从骸骨看见死亡的样貌时,同时也传达了对亡者的敬重。 ◎肉眼看不见的,可能留在遗骨上。深度还原遗骨作为诚实的无声证人,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关于生死的启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