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暨南大学
原售价: 18.00
折扣价: 13.20
折扣购买: 快乐的秘密
ISBN: 9787810799560
1.发现生活的多彩 快乐说:“你看不见我,但我无处不在!” 阳春三月,葱郁溪谷,师傅教徒弟练刀。练了多日,徒弟少有长进, 师傅略一思量,将徒弟带至潭边,飞瀑奔流,水汽氤氲。师傅指着一股腕 粗的水流道:“抽刀断水,练成之时,为师再来。”但水流不止,如何能 断?徒弟百思不得其解,师傅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或许我们也曾有过类似这个徒弟的经历。我们总会遇到一些我们必须 去做却又不知道如何去做的事情,于是烦恼产生了,我们变得闷闷不乐。 可能还没有去尝试就会感到焦急、愤怒;如果尝试了一下,却失败了,就 会倍感沮丧、失落,于是愈发悲伤、失望,甚至是痛苦。我们就这样一步 一步离快乐的自己越来越远,等到回头再看的时候,已经不知身在何方, 迷失了方向。 我们都有自己喜欢做的事,在做这些事时,我们体验更多的是快乐。 而那些我们不喜欢做的事,做起来就不那么快乐。但是,生活赋予了我们 使命和责任,所以,有时我们是身不由己的,必须理智地对待它。也许因 为某些理由,你选择了做自己并不喜欢做的事,那么你也不要灰心沮丧, 因为你也许并没有发现,其实每件事都有它的乐趣,任何一种成功都能带 来快乐。 更多的时候,我们身处快乐之中而不自知。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 验,称作“感知觉剥夺实验”。自愿参与这个实验的人,被带人一个与外 界隔离的封闭房间,躺在房间中唯一的一张床上,房间中没有任何可看、 可听的东西,没有人可以交流。当然,会供应必要的饮食等。可以想象一 下,这样的生活你能坚持多久?大多数人坚持不了几天,甚至连一天都无 法忍受。但是尝试过这个实验后,人们就会感觉到外界的生活是多么美好 ,如果生活空无一物,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所以,如果你不停地抱怨生活中没有一点快乐,快让自己尝试一下这 个实验吧。你会发现,其实生活中快乐多过痛苦。当我们拥有快乐情绪的 同时,我们的嘲笑、悲哀、怨天尤人就会越来越少,理解、体验、感受、 获得就会越来越多。当我们知道什么比烦恼更叮怕时,我们就会为烦恼而 庆幸,至少有烦恼的人,解决了烦恼就能得到快乐。现在,你还会说你不 快乐吗? 我们再回头来看这个故事,徒弟会怎么做呢?可能有两种选择,一是 向师傅抗议,没得到结果便放弃了练刀,最后他是做了大侠还是回家种田 ,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做丫大侠的可能会不屑于提起曾经拜过这么低水平 的师傅,种田的大概也不会有人在他割麦子的时候问他是否练过刀。二是 心有疑虑,但师命难违,唯有日夜苦练。春去秋来,凛冬渐至。一日,徒 弟到潭边,看到水已成冰,突然明白了师傅的用意,手起刀落,冰柱断裂 。徒弟通过一年的苦练,刀法早已今非昔比。有人说,我讲这个故事无非 是想证明,选择坚持的人得到了成功。那你就猜错了,因为我要说的是快 乐,成功不等于快乐——成为大侠的人很快乐,因为他成就了自己的梦想 ,虽然没有名师的指导,但是他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他不后悔当初的 选择;种田的人也很快乐,他庆幸自己没有在那样的师傅手下浪费时间, 现在的他丰衣足食,离开了江湖,老婆、孩子、热炕头未必就是人人能拥 有的;练成刀法的人当然也很快乐,一年的时间没有白费,付出的辛苦终 于得到了回报。 只要了解快乐无处小在,就能时刻发现自己的快乐,那么,大家就各 有各的快乐。童话总是喜欢以快乐结局,其实生活中任何结局都可以是快 乐的,生活怎么就不能是童话呢?快乐就如童话里的魔法无处不在,是我 们自己没有去寻找它,甚至丢弃了它,快乐当然不会自己找上门了。 生活中的快乐如真此多彩,但是,它只能靠我们自己去发现。 (秦琪) 2.抛开自寻的烦恼 快乐说:“你总是在寻找烦恼,所以看不到我的存在。” 富人说,我拥有一切,但我不快乐。 穷人说,我一无所有,但我很快乐。 富人说,我愿用我所拥有的一切换取你的快乐! 穷人说,我宁可一无所有,却不能没有快乐! 富人叹了口气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啊! 也许你要问,穷人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一无所有吗?富人之所以不 快乐,是因为他拥有一切吗?难道我们不能既拥有财富又拥有快乐吗? 其实,有时候鱼与熊掌也是可以兼得的。 我们说,穷人之所以快乐,不是因为他真的没有烦恼,而是他不会庸 人自扰。 也许你并不想承认你总是在自寻烦恼,但事实或许就是如此。我们总 是在抱怨生活中这样那样的人和事,其实很多时候,那些让我们不快乐的 人和事,都只是我们一相情愿的想法。我们总在说别人如何如何,这件事 如何如何,却从来都不会怀疑是否是自己的信念出现了偏差。有一位心理 学家阿尔伯特·埃里斯提出了“ABC”理论,其中“A”代表客观事件,“B ”代表信念,“C”代表产生的情绪反应。也就是人们对一件事的看法,人 们如何认为、如何看待、如何思考,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反应,是由人们的 信念而不是客观事实本身决定的。你之所以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并不是因 为行为和客观事件本身让你不愉快,而是你对它们产生的某种看法引起了 你的不愉快;并不是别人伤害了你,而是你伤害了自己;并不是事情缠着 你不放,而是你不肯放过自己。 有一次,几个同伴自驾游西北,一个人写下这么一段话:“什么才是 我要的旅程呢?反正我一开始没有想过是这样的。成行之初我想,大家说 ,竹杖芒鞋,自在而行,驴也要到山林旷野,方显驴族本色吧。可是走了 两天却碰上沙暴,只能改坐车,大家都很失望,只有我想:‘竹杖芒鞋, 轻则轻矣,只可悲,今非昔比,若行到困倦处,能有车代步,岂不美哉? 当然我也很愿意享受那困倦之时随遇而安的惬意。问题在于,古人歌酒万 里,幕天席地,那是处处可赏,步步风光。到了现代,徒步半月,可能仍 穿越于茫茫沙尘中,不得风景,无处可游,困倦啊困倦,于此时此地,不 如作罢,以车代步,冲了出去,寻我美景去也。妙就妙在,困倦之时,有 车代步。’结果车子坏在半路上了,前后百里只有茫茫公路,左右草场也 是直达天际,同行的人都焦躁不堪,我又想:‘这代步之车都说是一破车 ,却破也破得妙。颇有御风而行的架势,撒丫子跑得欢快,超车并线,行 云流水一般。等到了无人之境,沙尘漫天,这场景也难得一见,于是,干 脆趴了窝,让我也赏上个一时三刻,熄了火去。’众人郁闷中,我独乐: ‘坏得好啊,要是没有这么一趴窝,哪来这份悠然,反正都趴这儿了,与 其郁闷,不如观沙。”’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一根棒棒糖能让一个家境贫穷的孩子雀跃不已,却不能让一个捧着变 形金刚的孩子快乐;一双新球鞋能让一个梦想绿茵场的男孩眼神发亮,却 不能让一个喜欢芭比娃娃的女孩快乐。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这样一 种观点,人应该追求的是一种“心理和谐的人”。人要不断使自己保持积 极的生活态度,对待生活中美好的一切,抱着一种乐观的态度去生活,要 让拿变形金刚的孩子能同样为棒棒糖雀跃不已,也要让喜欢芭比娃娃的女 孩同样为新球鞋而眼神发亮。其实,需要做的只是换个角度看问题而已。 有时我们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否则怎么会在千年之前就有了“塞 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样的典故流传呢? 都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何不活得轻松一点,放过那个 人、那件事,也放开自己。宽容地对待别人,也会得到别人的谅解和宽容 ;接受那件让你不快乐的事,它也会接受你。不是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吗? 只要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那么我们就能改变。 (耿娜) 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