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自我--亨利·米勒传(精)

放飞自我--亨利·米勒传(精)
作者: (美)大卫·斯蒂芬·卡洛纳|译者:王玉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3.60
折扣购买: 放飞自我--亨利·米勒传(精)
ISBN: 978753169891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1891—1908年,14区的幸福时光 1891年12月26日中午12:17分左右,亨利·米勒 在曼哈顿约克维尔东85街450号出世。在《南回归线 》(Tropic of Capricorn)这本有名的自传式罗曼 史里,他细细思量了自己的生辰问题: 预产期本该在圣诞节,但我却整整迟了半个钟头 才出生。我总以为,自己的命运应该带有12月25日的 印记,成为因在这一天出生而理应成为的那种人…… 但是,由于我的母亲子宫紧闭,像章鱼一样把我缠绕 在里面,所以我生下来的时候就“配置低”—换句话 说,就是先天不良……但有一点似乎很清楚—这便是 25日那一天遗留给我的—我生就满腔耶稣殉难的情结 。更确切地说,我天生是一个狂热分子。 之后,米勒在其另一部著作《梦魇记》 (Nightmare Notebook)中,又一次考量了自己的身 世:“注意:我出生在1891年12月26日—时间刚好就 差那么一点儿。怪不得我有‘赤道’情结。巨蟹座、 摩羯座、天龙座,还有黄道之类的,都是‘灵魂的暗 夜’!是‘大毁劫’。”这些只言片语都是米勒心路 历程的缩影:倾向自我神化(他其实整整晚出生了 12.5个小时);与母亲之间的疏离;对占星术和东方 哲学思想的毕生迷恋(“大毁劫”—在印度宇宙哲学 中,意味着“消亡、毁灭”);由于生日接近耶稣诞 生日而衍生出的神秘宿命感以及时不时冒出来的救世 主情结。 1892年,米勒1岁,米勒全家从约克维尔搬到威 廉斯堡,在布鲁克林北部附近,越过东河就是曼哈顿 下东区,距离沃尔特·惠特曼故居只有5公里左右, 米勒习惯称它为“14区”。这里的街道由鹅卵石铺成 ,街上也难得见到几辆汽车。其间,米勒一家一直住 在这里,直到1901年他们举家搬到布什维克的“初忧 之街”。威廉斯堡是纽约的德国人聚居区,同时也是 一个巨大的移民中心。据凯思琳·康岑所说:于整个 19世纪而言,移民人口在1854年达到顶峰,有215009 人之多;到1882年,移民美国的德国人已经超过25万 。其中,纽约的移民最多。事实上,到1855年,纽约 市就已经是全世界几个最大的德国人聚居地之一,移 民人口仅次于柏林和维也纳,有“小德意志”之称。 德国人不仅在美国发展壮大,还凭借自身的创造力和 想象力,丰富了美国文化:1853年,亨利·恩格尔哈 特·施坦威创立了施坦威钢琴制造公司,使美国古典 音乐重焕生机;德裔工程师J.A.罗布林设计的布鲁克 林大桥,于1883年5月竣工,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吊 桥。 当时有很多去美国追寻新生活的人,米勒的祖父 和外祖父便是其中的两位,他们为免服兵役而逃离德 国。米勒的祖父海因里希·穆勒(当时还是德语,以 后很快便美国化,这在当时是惯例),来自汉诺威明 登市威悉河流域,娶了位来自巴伐利亚的妻子芭芭拉 ·克洛普夫。米勒的外祖父瓦伦丁·尼汀,来自多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