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略雄心(西域两千年)
作者简介
张安福,男,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首席专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一般项目、教育部社科项目、新疆自治区社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出版《唐代农民家庭研究》、《清代以来新疆屯垦与国家安全研究》、《西域屯垦人物论稿》、《汉唐屯垦与吐鲁番社会变迁研究》等著作,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目前主要从事西域史研究、汉唐史研究。
内容简介
一 “凿空”西域的张骞 张骞(前175?--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 陕西省城固县)人,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汉武帝时期,张 骞应募出使西域,东西文明的交往从此进入了新纪元。 西汉初,匈奴势力控制了河西走廊,不仅阻断了中原 王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而且时常侵扰西北边境。西汉王 朝迫于形势,只好采用和亲的政策缓和边境危机。经过文 景之治近四十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经济实力日渐殷实, “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为反击匈奴提供了 坚实的后勤保障。在汉武帝得知大月氏与匈奴的敌对关系 后,便决定联合大月氏夹攻匈奴。“为人强力,宽大信 人”的张骞“以郎应募”愿出使西域,说服大月氏与汉结 盟从而成为史书记载的出使西域第一人。 (一)两次出使屡建奇功 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以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 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自长安出发前往大月氏。西行的道 路极尽艰辛,“行旅负水担粮,履践沙石,行人唯以人畜 骸骨及驮马粪为标验”。交通不便、危机四伏,张骞的首 次出行并不顺利,在途经匈奴领地时被俘获。匈奴为了笼 络汉朝使节,甚至让张骞娶妻生子。但张骞始终秉持汉 节、不辱使命,心怀出使大月氏一事。终于,张骞伺机摆 脱了匈奴人的控制,向西逃奔,日夜兼程十余日进入大宛 境内。受匈奴役使的大宛国王得知张骞西使大月氏的意图 后,立即为其安排了翻译和向导,将张骞一路护送到了大 月氏。不料,定居妫水(今阿姆河)北岸的大月氏早已远离 匈奴的侵扰,百姓安居乐业,无意再报复匈奴。张骞多次 试图劝服月氏王联合汉朝夹击匈奴,但终“不得要领”。 无奈之下,张骞只得辗转返回,在大夏停留了一年始 归。途中,张骞再次被匈奴所俘,一年后才逃回长安。张 骞不仅带回了大量的西域物产,还向汉武帝报告了出使情 况和沿途的所见所闻,以及西域诸国的地理位置、特产、 人口、城市、兵力等信息,得到了汉武帝的高度重视。张 骞熟悉西域人文地理,便跟随卫青出击匈奴,建战功。汉 武帝取“广博瞻望”之意,封张骞为博望侯。“博望侯” 的称号从此流传开来,甚至直接成为外交使臣、西域使者 的代名词。汉代以降,张骞获得了不计其数的赞誉,作为 西汉盛世王朝与西域诸国进行文明连通的见证者而彪炳史 册。 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被拜为中郎将,第二次出 使西域。此行的路途较为通畅,张骞不仅携带了大量的 马、牛、羊以及大量的财物,也背负着“断匈奴右臂”的 政治、军事使命出使乌孙。张骞使团到达乌孙时,恰逢乌 孙内乱,乌孙王并未答应西汉结盟的诉求,但派遣了十余 名使者跟随张骞回访汉廷。张骞在原定计划无果的情况 下,派遣副使分别出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身毒 等中亚、南亚以及西亚地区,传递了汉朝与西域国家通好 的意愿,同时也使得汉朝国威远播,扩大了政治影响。 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一行偕乌孙使者抵达长安, 完成了第二次出使。西汉的富庶与广大,深为乌孙使者所 羡,无形中为西汉结盟乌孙夹击匈奴战略的实现增添了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