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黄芪商王士杰 : 兼记恒山黄芪贸易加工史
作者简介
韩众城,1970年生,山西浑源人。 1990年参加工作,1995年5月23日因车祸致残,此后辗转求医,共做过七次手术,现在一直居家疗养,与轮椅为伴。在康复无望的情况下,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觉得一个人再大的苦痛在历史长河中都不值一提,只有做一些国家和民族需要并且与自己兴趣相结合的事情,活着才更有价值,于是选择了地方文化历史研究。近几年,勤奋用功,寒暑不辍,写下了不少浑源近代史料性文章。此书是他结集而成的第一部作品。
内容简介
一、黄芪起源 清代之前|时间坐标 黄芪是补气固表的传统 中药材。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之一、已知最早的中药学专 著《神农本草经》(东汉) 共收载药物365种,分为上 、中、下三品,将“味甘微 温”的“黄耆”列为上品。明 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本 草纲目》“黄耆”纲目曰:“ 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 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 芪。”清代以降,我国黄芪 的主产地在山西,山西的主 产地在大同,大同的主产地 在浑源,浑源的主产地在西 南山区的官儿乡一带。关于 浑源黄芪的起源,浑源西南 山区有着下面的民间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世居西南 山区碾子沟村的山农王八十 以狩猎为业,时人每以“王 八十户”呼之,其三子王应 、四子王氏兄弟常随其翻山 越岭去打猎。有一年秋天, 兄弟二人远赴内蒙古大青山 一带打猎,返家途中,将成 熟的黄芪籽装满了两个药葫 芦,回村后就将黄芪籽撒播 在荒坡里,从此这一带的村 庄长出了黄芪。 浑源的黄芪生产历史悠 久。明朝之前,野生的黄芪 在恒山坡地自然生长,成熟 籽种随风飘落,蔓延滋生, 开着黄色小花的黄芪遍布山 坡,除了采药者进山采掘, 那些黄芪基本无人问津。明 清时期,浑源州隶属于山西 省大同府。现存山西最早的 完整的省级方志,为明成化 十一年(1475)刻印的《 山西通志》,其《土产·药 属》中记载:“黄耆,太原 、大同、汾、沁俱出。”明 正德年间《大同府志》的《 土产·药属》及明万历年间 《浑源州志》的《物产·药 属》中列有“黄耆”,另清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