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简明通史
作者简介
恰白·次旦平措(1922~2013.08.15),男,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县人,出身贵族家庭,藏族著名历史学家,西藏自治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第三、四届西藏自治区政协,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内容简介
第三节藏族的起源 一、藏族人是猿猴与罗刹女后裔 在世界各地,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众多。如西方 各国的上帝造人说,以及我国古代女娲造人的神话传 说等。在西藏也有著名的人类起源说,即父亲猕猴菩 萨化身与母亲罗刹女结合生子繁衍人类之说。 英国 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藏历第十四绕迥土羊年(1 859年)完成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生物从 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他在藏历第 十五绕迥铁羊年(1871年)的另一部论著中,运用大量 科学证据,从人与猿类的亲属关系阐明人类是从古代 的猿类逐渐变化而来。这种进化论的观点已得到世界 卜大多数人的肯定。 实际上,在达尔文之前1000西藏已有藏族人是父 亲猿猴和母亲罗刹女结合而形成的传说。成书于公元 17世纪的《国王遗教》中写道:藏族人的形成过程是 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父亲弥猴绛曲赛贝和母亲至尊度母 的化身罗刹女结为夫妇生下猴崽,他们演变为四部, 即四氏族:赛、穆、顿、东,从此发展成藏族人。这 种说法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已经过去900余年。 上面所说的“弥猴”在藏语中有小弥猴的意思。 罗刹女同样食居于岩穴中,她也像类人猿一样是一种 以食其他动物的血肉而生存的猿类,根据她居住岩穴 和生活方式称之为“罗刹女”,并非实际不存在的魔 女或女妖。总之,藏族人的祖先是栖居于雅鲁藏布江 流域密林中以食果实为生的小猿猴和居住岩穴的以食 动物血肉的大猿猴结合生子繁衍形成的,这种说法符 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西藏古人氏族的形成 从古人氏族逐渐演变成西藏的四大氏族:赛、穆 、顿、东,在此基础增加的“惹”和“柱”两氏族, 通称为“六大氏族”。 三、藏族人种起源的有关出土文物 最近一二十年在西藏发掘的古代大量实物可以找 到藏区人类如何发展的一些科学证据。近二三十年的 发掘,发现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的各种石器、陶 器、骨器、装饰品、谷物种子,甚至_古人头骨等大量 实物。从尼洋河岸发掘出的古人骨头,没有类人猿的 原始特征,属于现代人。“尼池(林芝)人”大约生活 在4000多年前,即新石器时期或者铁石并用时代。特 别是在昌都卡若发掘出的古人房子、谷物种子、动物 骨头、石器、陶器等文物,为研究西藏地区人类形成 过程和西藏古代文化变迁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依据。 原来的卡若村位于澜沧江西岸,海拔约3100米。 据估计,卡若遗址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过去前后两 次发掘的总面积约1800平方米,发掘的各类实物有: 房屋遗址29处、石墙3段、石墙高台2块、石角3块、 灶穴4处,石器文物7978件、骨器368件、石片2万多 块,其中能够拼凑的46件,不同的装饰物2件。草泥房 子有圆形,有四方形,也有长方形,造型各异,房子 中间有三角石锅灶。发掘的骨器种类有锥子、骨针、 斧子、骨锯、角锥等。陶器只有砂罐、砂锅和砂碗等 少数几件,花纹丰富,颜色有红、黄、灰、黑等,多 数陶器光滑突出,做工精细,造型讲究。装饰品有妇 女发卡、环圈、耳环、念珠、项链、珠串、海贝等, 以石头、骨头等原料制成,精美细致,种类繁多。石 制生产工具,有细石器,磨制石器等3种。工具类有: 石锹、石铲、石斧、镢头、犁、矛头、箭、镰刀、劈 刀、打制工具,共计6800多种。 卡若村落古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农业,附带进行 狩猎活动。土石工程建筑的习惯和三脚石锅灶的建造 法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对加强研究藏族人的祖先出 现在高原这一问题有重要价值。 卡若文化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至今已有 4500至5000年的历史,从这里可以窥见,西南和西北 的古人相互往来和进行文化交流的情况。卡若遗址是 西藏高原上至今发掘的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化遗址,也 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绚丽璀璨的瑰宝。 总之,出土的大量古代文物和民间故事证明,数 千年乃至数万年前在西藏土地上早就有形成并发展为 人类的氏族,藏族是由此形成的,绝非从其他地方迁 移来的。 藏民族和其他任何民族一样,不只是一种成份, 而是一个拥有多种成份的民族。譬如在藏民族的形成 过程中混杂着毗邻地区的汉族、羌族、蒙古族等民族 成份,不用说其它民族之中也含有藏族成份。 第二章悉补野王统世系 按照本教观点,古代天神下凡为人主;以后,从 后弘期开始则说印度释迦族的王族及其王子流浪到西 藏(为藏王);部分汉文献说:从祖国内地流浪至西部 的樊尼为藏王;藏族最早的教法史书认为,根据民间 古代传说,聂墀赞普从波沃地方莅临雅隆。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其实前面三种说法或无事实根据,或与 史实不符,不足信。 关于聂墀赞普为藏人之说,这是一种古老观点。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说:“于地方城邑,各有四 蕃,有悉补野赞普德邬王托杰,各自分离,有的人说 属十二小邦,有的人说不属十二小邦。”这里肯定了 聂墀赞普来自这四蕃。聂墀赞普并非来自一些不存在 的天神和夜叉等种族,而是来自藏族人自己的种族。 江朗巴·若贝多杰撰著的《雍布拉康志》记载聂墀赞 普的来源时说:“昔日,波沃地方,有一位名为“恰 姆增’的妇女生下饿鬼九兄弟,幼子取名‘乌贝惹’ ,眉目俊秀,指间有蹼,能力甚大,故被全乡人驱逐 。前往蕃地时,适逢蕃人寻王,相遇于强朗雅赖贡。 众人问:‘你为何人?自何地来?’答道:‘我自波 沃来,欲往蕃地。’众人问:‘然则,你有何能力? ’答道:‘我法力甚大,故被众乡人逐出。’众人问 :‘你可否做蕃之王?’答:‘尔等以颈载我,我有 法力神变。’众便遵其命,以肩舆舁之,尊其为王, 上尊号为‘聂墀赞普’。”因聂墀赞普是从波沃地方 来的王,故尊号为“悉补野”(即波沃之王)。自从聂 墀赞普为吐蕃王之后,开始了悉补野王世系。蔡弥穆 杰和宗弥恰嘎担任此赞普的神师,创建了雍布拉康宫 。部分本教史书记载,聂墀赞普时期创建了“索喀尔 雍仲拉孜”和“青瓦达孜宫”,本教得到了发展。 在计算悉补野王统时,大部分著名的王统、教法 史书引证较全面的提法是:聂墀赞普和纳木穆穆之子 为穆墀赞普,穆墀赞普与萨丁丁之子是丁墀赞普,丁 墀赞普与索塔塔之子为索墀赞普,索墀赞普与托迈迈 之子为迈墀赞普,迈墀赞普与达拉嘎姆之子为达墀赞 普,达墀赞普与思结拉姆之子为思墀赞普,以上七王 通称为“天墀七王”。 到了第三十一代赞普囊日松赞时期,大部分卫、 藏地区基本上纳入其管辖范围。赞普徙居雅鲁藏布江 北岸,修建了墨竹的强巴弥居林城堡。在过去数百年 中,小邦割据各霸一方,形成了互相侵袭的习惯。各 将领居地自傲,想占领一片地方为王。因此,悉补野 赞普的政权基础未得到巩固,最终囊日松赞自己亦被 门地毒药杀害。P11-15 本书是一部厚重的中国地方通史,书稿以西藏地方政权演变为基本线索,描述了西藏地方历史的全貌,揭示了西藏地方走向祖国完整的过程和特有的规律,贯穿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中国一体化的主线。 The book depicts a panorama of the history of Tibet based on its regime evolution, which clearly reveals the process and special laws of Tibet becoming an integrated part of China, indicating the ethnic diversity and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