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原售价: 138.00
折扣价: 88.40
折扣购买: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
ISBN: 9787547326121
陈越光,1981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理事长、西湖大学校董,《跨文化对话》(CSSCI来源集刊)副主编。被聘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员,杭州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客座教授等。曾任“走向未来丛书”与《走向未来》杂志副主编,《中国残疾人》杂志、《中国农民》杂志、《中国市场经济报》、《科技中国》杂志创刊总编辑(主编)。著有《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中文版、法文版、韩文版)《谦卑》《以公益为志业》《见证真诚:公益思想与实践的跨文化建构》等。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被评为“中国十大社会推动者”“社会责任先锋”“十大公益人物”“中国公益人物”“希望工程30周年突出贡献者”“《中国慈善家》2022年度人物”“2023年度十大华夏公益人物”等。
第 2 节? 知识分子与中国文化书院 熬过严冬,迎来80年代的知识分子,已经从噤若寒蝉、“夹着尾巴做人”的被压制状态中解放出来,“蛰伏于盛夏,藏华于当春”的自我修身束缚也开始放下。“知识分子”正从一个贬义词转为一个褒义词,“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一种政治地位,但何谓“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的界定话题成为一时之热。顾名思义,知识分子当然是知识拥有者,就有到底何种文化程度算知识分子的议论,有说50年代初高小毕业就是知识分子,80年代了至少大专以上。但有知识就是知识分子?如果某个富可敌国的王子拥有博士学位,也是知识分子?这说法明显有失偏颇。当然,更多的关注在知识分子对社会正义的捍卫上,提出“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1985年秋季号《知识分子》杂志发文,介绍以色列学者米歇尔·康菲诺(Michel Confino)于1972年发表在《戴达勒斯》季刊上的文章,列出知识分子的五大特征:一、深切关怀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各个方面有关公共利益的各种问题;二、对于这些问题的现状深感内疚,感到个人有责任找到解决的办法;三、倾向于把政治社会问题看作道德问题;四、感到自己有责任不惜任何代价在思想上和生活上为这些问题找到最后的逻辑答案;五、深信现状不合理,应当加以改变。这篇文章理想化的归纳备受关注。但如果认为知识分子可以与知识无关,只和道义有关,只要为社会仗义执言,那就是知识分子,这恐怕也是偏颇的。比如清末的大刀王五,为了仗义或社会公义,可以连生命都舍弃,这样的人,可以叫义士称英雄,但也不是知识分子啊。 而区分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爱因斯坦去世前几天签署了著名的《罗素 - 爱因斯坦宣言》,他应该是赞成这样的观点的:如果一个核物理学家,没有在反核武器宣言上签字,他就仅仅是一个物理学家,而不是一个知识分子。所以,我们可以说,界定知识分子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以知识为生存手段,二是具有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切。 “知识分子”(intellectual)概念中的抗争性和引领性,源自19世纪末左拉领导的“德雷福斯事件”抗争运动,“据说‘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就是在那段时期里被创造出来的”。源于左拉时代的西方知识分子的角色认定,出现在现代社会确立了个人权力观念,确立了公权力来自私权利的让渡之后,契约社会的批判者不懂什么“远近皆忧”,也没有“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在中国文化书院30周年庆典上,我做过一个视频致词,我这样概括中国文化书院:“中国文化书院是80年代有全国性重要影响的民间文化团体中唯一保持活动至今的,它在今天代表了80年代精神和思想的延续;中国文化书院是80年代‘文化热’中唯一提出以中国文化为本位的全国性文化团体,它代表了一个历史的维度;中国文化书院汇聚了一批‘五四’以来历尽动荡与政治风霜的学术老人和老中青三代学者,它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坚守学术尊严与梦想的传承。” 40年前,冯友兰、张岱年、朱伯崑和汤一介等几位先生,联合了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及台、港和海外的数十位著名教授、学者共同创办了中国文化书院。它以培养从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历史、文学等的中外青年学者为主要目标,组织了一系列重要文化活动,对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记录了中国文化书院创办初期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作者为中国文化书院现任院长,亲历中国文化书院创办与发展40年的风雨历程,以客观笔触记录中国文化书院创办初期的历史,为研究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展现了一代学术巨擘的文化追求与精神风貌,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书中展现了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庞朴等前辈学者的文化追求、实践精神、无私品格和使命感,对于当代中青年具有精神引领作用。 精装大开本,典雅大气、彰显品质;全彩印刷,一百余幅照片,鲜活地展现历史。
40年前,冯友兰、张岱年、朱伯崑和汤一介等几位先生,联合了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及台、港和海外的数十位著名教授、学者共同创办了中国文化书院。它以培养从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历史、文学等的中外青年学者为主要目标,组织了一系列重要文化活动,对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记录了中国文化书院创办初期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作者为中国文化书院现任院长,亲历中国文化书院创办与发展40年的风雨历程,以客观笔触记录中国文化书院创办初期的历史,为研究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展现了一代学术巨擘的文化追求与精神风貌,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书中展现了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庞朴等前辈学者的文化追求、实践精神、无私品格和使命感,对于当代中青年具有精神引领作用。 精装大开本,典雅大气、彰显品质;全彩印刷,一百余幅照片,鲜活地展现历史。
书籍目录
2018 三联版序 陈方正 _01
序 中国知识分子的宽容、耐心与坚忍不拔的精神[奥地利]雷立柏(Leopold Leed)_05
自序 陈越光 _09
引言
第 1 节 本书的写作过程、特点和版本 _003
第 2 节 知识分子与中国文化书院 _006
第 3 节 中国文化书院再出发 _008
第一章 中国文化书院的创院经过与建院设计
第 1 节 1984 年 _016
第 2 节 创院经过的追溯 _018
第 3 节 关于胡耀邦的批示 _023
第 4 节 关于九州知识信息开发中心 _025
第 5 节 关于成立大会 _030
第 6 节 建院设计 _033
第 7 节 中国文化书院合法性的取得 _035
第二章 创院的人们
第 1 节 最早发起创立书院的几位年轻人 _044
第 2 节 创院五老: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任继愈 _052
第 3 节 汤一介与中国文化书院 _065
第 4 节 两大柱石:庞朴与孙长江 _069
第 5 节 创院期的书院导师 _076
第三章 文化热(上)
第 1 节 历史把讲台还给了它的主人:1985、1986 年的文化讲习班 _088
第 2 节 面向驻京外国友人的“中国文化系列讲座”_098
第 3 节 梁漱溟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 _100
第 4 节 中日近代化比较研讨会 _112
第 5 节 1988 年的几次小型研讨会 _114
第 6 节 “‘五四’与中国知识分子”_119
第 7 节 “中国宗教的过去与现在”_121
第四章 文化热(下)
第 1 节 为期两年的“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_128
第 2 节 高级学术研究班 _137
第 3 节 全国环境保护专业培训班 _142
第 4 节 北京市工商企业管理干部深化法制教育培训班 _145
第 5 节 流产的“机动车驾驶员继续教育全国统一教程”_146
第 6 节 形形色色的办班与办班设计 _149
第五章 中国文化书院80年代的出版物
第 1 节 《梁漱溟全集》编辑过程 _155
第 2 节 我国第一部《中国文化研究年鉴》_162
第 3 节 书院的教学用书系列 _164
第 4 节 《中国文化书院学报》_167
第 5 节 《中外比较文化研究资料》和《中国学导报》_171
第 6 节 编纂《中国文化书院文库》的五年规划 _172
第六章 中国文化书院的社会联系与内部管
第 1 节 文化书院与境外学术界的联系 _182
第 2 节 文化书院与媒体和企业界的联系 _186
第 3 节 文化书院与政府管理机构的关系 _189
第 4 节 文化书院的《章程》_191
第 5 节 院务委员会的运作 _192
第 6 节 机构部门设置 _195
第 7 节 各地各样的分院 _197
第 8 节 制度的建设与缺失 _200
第七章 1987—1989年的盛况:年的中国文化书院
第 1 节 院务工作报告:1987 年;1988 年 _206
第 2 节 雅兴与雅聚 _209
第 3 节 1987 年的大招聘 _212
第 4 节 图书馆、编译馆与口述历史资料馆 _215
第 5 节 中国学研究资料咨询中心 _223
第 6 节 同学们 _226
第 7 节 购置或建造院舍的努力 _228
第 8 节 基金会与海内外筹资的设想 _230
第 9 节 文化书院鼎盛期的阵容 _232
第 10 节 财务分析 _238
第八章 内部分裂与一个时代的结束
第 1 节 裂开的阵营 _242
第 2 节 秋风中的分家 _244
第 3 节 院务委员会对“分家”的态度 _249
第 4 节 “6·18 夺家具”与“7·21 取公章”事件 _250
第 5 节 超越底线的动作 _253
第 6 节 解决问题:27 ∶ 1 _256
第 7 节 分析与追问 _264
第九章 危局中的坚守
第 1 节 没有选择,只有坚守 _270
第 2 节 “冯友兰哲学思想国际研讨会”的会前书信 _273
第 3 节 东亚地区文化与经济互动国际研讨会 _277
第十章 余声:未竟的梦想
第 1 节 90 年代组织编写的几套丛书 _282
第 2 节 中西印文化的融合及发展国际研讨会 _286
第 3 节 关于《儒藏》_289
第 4 节 未竟的私立大学梦 _291
致谢 _295
主要参考书目 _297
中外人名及其部分著作索引 _301
附录
中国文化书院档案汇编与文献选录 _312
档案图片目录 _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