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号手的诺言
作者简介
埃里克·凯利(1884—1960年),美国**儿童文学作家,曾任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英语系教授。1925年,他来到了波兰,在克拉科夫大学担任了一年讲师。就在这短暂而珍贵的一年里,他深深地爱上了古老而美丽的克拉科夫城。他在城中漫步、游走,在图书中查阅资料,*终为这座古城以及城中流传的圣母玛利亚教堂吹号手的传说,写下了这样一个精彩的冒险故事。1929年,埃里克凭借这部**的《吹号手的诺言》摘取了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的桂冠,为世人留下了一部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个吹号手 那是一二四一年的春天,流言顺着基辅的大路席卷了俄罗斯大地,他们 说东方的鞑靼大*又来了。听见流言的人们害怕得发抖,妈妈叮嘱孩子寸步 不离自己的怀抱,因为这支顶着“鞑靼”称谓的部族,血管里流着冰冷的血 液。几个星期以后,流言越传越厉害,说鞑靼大*打进了波兰,而乌克兰的 领土已经是一片火海。后来,又有传言说,基辅沦陷,随后“雄狮之城”利 沃夫也沦陷了,现在那支野蛮*队如入无人之境,前方再过几处宁静的村庄 和肥沃的田地,便是东欧*美丽的城市——克拉科夫。 鞑靼人像一群野兽,到处横冲直撞。他们所到之处,留不下一件活物, 也留不下一棵青葱直立的小麦。他们身材矮小,肤色黝黑,留着邋遢的大胡 子,长长的头发编成小辫子,骑着短脚马,马背上满载着打仗赢来的战利品 。他们勇猛如雄狮,胆壮似巨犬,可却是一副铁石心肠,毫无慈悲、不知怜 悯,*别说什么叫温柔,什么又叫信仰上帝了。他们脚跨战马,手持裹着皮 子的铁盾,长矛挂在马鞍上。这些人身穿兽皮,有的还戴着金耳环——时不 时还能看见一两个穿了金灿灿的鼻环的人。大*驰骋起来,马蹄奔腾,扬起 高高的尘土,滚雷一般的蹄声隔着老远就能听见。鞑靼大*的人数多得数不 清,从头到尾经过一个地方要花上几天时间。与*队相隔几里的后方,还有 隆隆作响的推车负责运送战俘、粮*和战利品——大部分都是金子。 在大*前面,总是有长长一队*望的人,他们听到风声吓破了胆,匆匆 逃离了家园。和自己的破屋道别的时候,他们简直痛不欲生。战争中,*苦 *多的总是无辜的穷人。那些无助的农民推着小车,赶着自己的马、鹅和羊 ,一路风尘仆仆,艰难地跋涉在逃亡路上。队伍里有虚弱的老人,一听别人 提起房子就打不起精神,有还在喂奶的母亲,有病重的妇女,有因为失去勤 勤恳恳种了一辈子地才积攒下的微薄产业而痛不欲生的男人。孩子们则拖着 疲惫的身躯跟在后面,怀里抱着宝贝*物。 克拉科夫一边向这些难民敞开城门,一边在准备战斗。与此同时,城里 有头有脸、富得流油的人大部分都逃出了城,他们或是向西面逃去,或是逃 往北面偏远的修道院寻求庇护。在郊区的一处修道院里,修士们把所有的空 间都用来接收难民,随后便着手为应对围*做准备。那一大队身心俱疲、闻 风丧胆的难民,一进入克拉科夫城便觉得心满意足了。他们进城后做的** 件事,便是面朝南方感恩、祈祷。因为,城南有一条河,叫做维斯瓦河;河 边有一座山,叫瓦维尔山;山上耸立着一座伟大非凡、固若金汤的城堡,叫 做瓦维尔城堡。它就是波兰历朝历代的王城,也是波兰历代国王居住的地方 。 克拉科夫并没有派兵在城外把守,因为那会造成无谓的牺牲。接连几天 ,数不清的难民从四面八方聚到这里来,差点把整个城市挤爆。圣安德鲁教 堂对面,海威堡上的老城门终于上了木栅栏,封锁起来。城墙上站满了自卫 兵,他们已经准备好随时为保护这座城市、为保护自己的家人献出生命。半 夜,鞑靼大*冲到了城下。一路上,他们烧了城市外围的村庄,抢了好几个 教区。夜还有好长,可怕的声音接连不断地响起——有熊熊怒火的劈啪声, 有敌人发现猎物逃跑时的嘶吼声和谩骂声,有找到金银财宝时高兴的欢呼声 。天亮的时候,瓦维尔城堡的哨兵远远望去,发现城里已是一片火海,只有 三座教堂幸免于难:一座是靠近中央集市广场的圣母玛利亚教堂,一座是有 高大塔尖的圣安德鲁教堂,还有一座是市场内的教堂。至于犹太人所住的黑 村,以及那些没能躲进城堡里的难民和市民,谁都没有逃过这场劫难。废墟 中,只有一个人——准确地说,是一个年轻人——活了下来。 他就是圣母玛利亚教堂的吹号手。他曾经发过一个古老的誓言,要在教 堂高高的小阳台上,每隔一小时吹响一次小号,不分昼夜。清晨,当**抹 金色的阳光照耀在维斯瓦河上,把它从一条黑影变成一道波光点点、活泼欢 畅的河流时,年轻人就登上阳台,吹响《海那圣歌》。这首曲子是歌颂圣母 玛利亚的,教堂里的每一任吹号手都发过这个誓言,每隔一小时便吹奏一次 ,*夜不分,至死不渝。年轻人笼罩在晨曦中,感到一阵莫名的欢喜。前夜 太过压抑,除了夜的深沉,还因为那些肆无忌惮的野蛮人对这座城市的践踏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