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梢上的中国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著有新闻三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总编手记》及《梁衡新闻作品导读》。出版有《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提名奖、全国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代表作有《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内容简介
在伐木者看来, 一棵古树是一堆木材的存储, 在科学家看来, 一棵古树是一个气象数据库, 在旅游者看来, 一棵古树是一幅风景的画图, 而在我看来, 一棵古树就是一部历史教科书。 ——梁衡 【1】 树木是与语言文字、文物并行的人类的第三部史书。所以本书的切入点是用老树来讲故事,讲正史上少有的,但又是名人、大事的故事。但绝不要没有史实根据的传说。我的标准是很苛刻的,所选中的古树,从纵的方面看必须是历史里程碑;从横的方面看必须是当地的地标。——《前言》 【2】 每次来浮来山,我总要抽一点时间,静静地依偎在这棵老银杏下,仰望它遮天蔽日的枝叶,抚摸着它青筋暴突的树身,或秋叶飘零,斜风细雨,或月上枝头,河汉茫茫,屏气凝神地听老树胸中发出的历史回声。教你如醉如痴回肠荡气。历史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像一条地下河流,时隐时现。有时丢了,就到书上去找,正史没有,可找野史;有时丢了,就到地下去找,专门有一行叫考古;有时丢了,还可到树上去找。因为连我们人类自己都是从树上走下来的。那古树下,总会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事过留痕。——《华表之木老银杏》 (配图) 【3】 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 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百年震柳》 著名作家梁衡先生最新力作:从古树观中国历史兴衰,以“人文森林”构筑绿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