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氏家训新解

钱氏家训新解
作者: 牛晓彦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6.60
折扣购买: 钱氏家训新解
ISBN: 9787564085759

作者简介

牛晓彦 资深图书策划人,喜欢读书写作。长期从事图书出版工作,曾主持编辑过多种出版物,如《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北大女孩给青少年的15个忠告》等等。

内容简介

第2篇 家庭——吴越钱家,家规良好 第19讲 秩序——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 内外六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 《钱氏家训》有言:“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内外六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想要家庭幸福,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家规。家的里里外外都要干净整齐,长幼尊卑的次序也一定要严格遵守。这句话强调了秩序的重要意义,对孩子们来说,可以大致理解为要守纪律。   这句话中的“六闾”指的是家族聚居的地方,“尊卑”指的是家里的主仆之间的关系。虽然这两者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但是重视秩序这一点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古代,聚族而居的现象很普遍,因此,家训的作用非常大。从汉朝时候开始,家训就开始变得越来越丰富。有些有名的家族家谱中所记载的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广为关注的治家良策,也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其中的不少格言警句在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到现在仍为大多数家庭所坚持。   家规和家训都是强调整饬的秩序,“内外六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说的也是秩序的问题,只是更加微观。   秩序又称有序,与混乱、无序相对应。秩序总是与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等特征相联系,表现为有序的状态。比如每件物品都有一个位置,每件物品都在它的位置上,这就是秩序。而对于社会来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位置,每一个人都在他应有的位置上,这也是秩序。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中,秩序无处不在。每天早上,公交车开始按照固有的间隔一趟趟地发车,公路上的车辆和行人虽多,但都按照红绿灯的要求在有秩序地运转。可想而知,一旦失去了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   在我国古代,秩序的维持是通过硬性的法律和隐性的礼来实现的。从个人到家庭,从社会到国家,从生产到生活,从言论到行为,无不为礼文化所包容、所调整。秦砖汉瓦,编钟乐舞,宫室殿庭,天坛圜丘,是礼的物质遗存;汉唐明清的众多礼典是礼的精神遗存;事长以礼,尊师以礼,是礼的规范遗存。这些礼与各种法律一起维护着社会的基本秩序。   进入到现在,秩序开始越来越多地靠法律来维持。不过随着个性解放和追求自由的风潮越来越强烈,自由与秩序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张了。一些人觉得,自己要是太维护秩序,就会让自己的自由受到损害,其实这是把自由和秩序过分对立起来的结果。   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守纪律、有作为的孩子,就要让孩子明白秩序与自由之间密不可分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让孩子们理解:自由是在一定的秩序之内才可以存在的,如果没有秩序的约束,将无自由可言。   钱永刚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长子,他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研制工作,是高级工程师、上海交大兼职教授。   钱学森和夫人蒋英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当然,这种严格的教育多数都是通过言传身教来实现的。钱永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如果说我们家有什么教育秘诀的话,那就是‘不教育’。我们家要说‘言传’,几乎没有,主要靠‘身教’。”   事实正是如此,钱学森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他本人却一直穿一件黄色的军装,外面披着黄色的大衣。他的衣服虽然很旧,但是却非常干净。他的书房也是如此,不但干净,而且整饬有序,很少出现东西找不着的时候。   航天工业部财务司前任司长亓英德回忆说,钱学森是很有生活情趣的人,喜欢听古典音乐,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钱老每天早上起来打扫卫生,还会自己刷马桶。”   有一次,家里的炊事员很郑重地对钱永刚说:“你父亲是个有学问有文化的人。”接下来炊事员所说的一番话让钱永刚印象尤为深刻。他说:“你看你父亲每次下来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这番话让钱永刚感慨万分。   在钱学森夫妇的影响下,钱永刚也养成了重视秩序的好习惯。他和父亲一样,一直保持着吃饭要穿戴整齐的习惯。钱永刚还非常勤劳,从很小的时候,就每天都会打扫楼前的空地,早晚各扫一次。   钱学森夫妇严格的家教,对钱永刚的健康成长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钱氏家训》作为钱家先祖后唐时期吴越国王钱镠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对钱氏家族的后人来说可以说是无价的宝典。这篇家训分个人篇、家庭篇、社会篇和国家篇,教导一代又一代的钱氏族人修身、齐家、治国。可以说,《钱氏家训》不只是钱氏后人的行为准则,更是留给每个中国人的宝贵精神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认真学习的成长训言。   而钱氏族人自己对《钱氏家训》更是推崇备至。钱永刚有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还特意说起了自己名字的来历。他告诉记者,由于钱家支脉较多,故曾有家规,从第30代孙起启用家谱———“继承家学,永守箴规”,而这八字箴言也因此成为钱学森一家的家训。“永健(钱氏族人,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子女,至今还都是按照这个原则来命名的。”由此可见《钱氏家训》在钱氏族人心目中的地位。   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幼时家贫,就是赖以《钱氏家训》,才得以读书识字。1895年,钱穆出生于七房里的长房——“五世同堂”之家。无锡钱氏有条家规:良田十万亩,每房儿子,均可分得一万亩;有了孙辈,则从各房儿子的土地里再分,代代沿袭。   由于人丁兴旺,到钱穆的父亲钱承沛时,“五世同堂”之家已日益贫寒。但是族人遵照《钱氏家训》的教导,对他们家进行提携,钱穆才实现了自己的启蒙教育,并进一步成长为史学大家。   钱学森和蒋英夫妇对孩子的教育之所以成功,可以说正是家规和家训的巨大影响使然。他们保持家庭整饬洁净的做法,也正是遵从秩序的表现。   自由和秩序就像天平的两端,自由过多,秩序就会变得混乱;而假如秩序那一头“管”得紧,人们的自由感就会相应减少。所以在自由与秩序之间,必须寻求必要的平衡,尽量做到两全其美。   而从单个人来说,同样也要寻找守纪律和发挥自己个性之间的微妙平衡。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就会进入秩序感渐增的时期。很多父母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常常有喜爱整齐的倾向。孩子们尽管年龄小,无法用言语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如果将他们置身于混乱之中,他们也会经常表现出痛苦的情绪。可以说,孩子们比大人更容易察觉秩序的混乱。   因此,父母应当抓住这个契机,尽可能多地培养孩子的秩序感和纪律性。如果孩子从小就能养成重秩序、守纪律的习惯,那么就会像拥有坚固地基的建筑物一样,能够在将来的成长过程中构筑稳定的人格。   虽然秩序不代表善良,却是通往善良的必经之路。因此,人生初期的秩序感很重要,它将对孩子的一生造成影响。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父母要让自己的孩子守纪律、有秩序,就要从他们的日常生活抓起,要通过家庭的日常生活让孩子懂得,任何事情都有一定之规。在家里要让孩子知道,家里的各种用品、物件都有固定的摆放位置,每次使用后要物归原处;每日的饮食起居要有规律,要按时就寝和起床,按时进餐。 对孩子加强纪律教育,要懂得提高孩子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充分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孩子的学习也能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不少孩子就是因为纪律观念淡薄,迟到、旷课,最后才导致丧失学习积极性,成为落后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一定不要放松对孩子进行守纪律、有秩序的教育。 1、钱氏一门的成就背后隐藏的秘密。 2、家训到底在家族传承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3、家教理念,可以复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