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日本(现代与传统)

建筑日本(现代与传统)
作者: (日)五十岚太郎|责编:马步匀|译者:寇佳意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5.60
折扣购买: 建筑日本(现代与传统)
ISBN: 9787559834805

作者简介

五十岚太郎 1967年生于巴黎。日本建筑史学家、建筑评论家。东京大学博士,日本东北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教授。曾任2008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日本馆总策划、2013年爱知艺术三年展艺术总监。著作涉及建筑史、都市规划、建筑社会学等领域,著有《新宗教与巨大建筑》《关于现代建筑的16章》《现代日本建筑家列传》等。

内容简介

·现代建筑中的日本趣味 纵观历史可以发现,所谓日式设计的论题曾被反复提出。像奥运会、世博会以及大型国家工程或皇居营造等注重国际风评的项目,在获得超出建筑界范围的全社会高度关注时,事态往往会照此方向发展下去。因此,本书将围绕这一极具社会性的话题展开讨论。 原本抱着全球化环境下的城市竞争意识、举行国际设计竞赛的新国立竞技场,最终还是绕回了这个问题。然而再次举办的设计竞赛,略显唐突地追加了表现日本风格与使用木材的要项,加上截止日期前过于紧张的工作周期,以及绝大多数建筑师被置身事外无法参加的问题,导致此次竞赛在没有认真讨论日本特质为何物的情况下,就浑浑噩噩地进行了下去。 例如,在新国立竞技场的设计竞赛结束后,自民党的奥运会实施本部就曾向政府提出应当进一步表现日本风格,哪怕追加成本也要将全部观众席改为木制座椅。然而,日本人本就没有使用椅子的文化,这种习惯也是随着西化之风的吹入才在近代逐渐养成。况且在近代之前的椅子式的文化圈中,椅子的材料也基本以木材为主。也就是说,木制座椅代表日本风格的想法实在愚蠢至极。 不过,建筑界早已就这种日本趣味的抬头进行过激烈的论战。激辩练就了坚韧的思考,也走在了时代之前,成为了历史的推动力。这里将再次从分离派的《建筑样式论丛》中摘取一篇重要的文章,即编者堀口舍己投稿的茶室论之外的一篇名为《关于现代建筑中的日本趣味》的论文。 文章对本书第三章中涉及的20世纪30年代追求日本趣味的倾向进行了批判。堀口谈到,虽然在当时的京都市美术馆、军人会馆(现为九段会馆)、日本生命馆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设计竞赛中,随处可见所谓“日本趣味”与“东洋趣味”的字眼,却没有这些词语的具体解释,除了从字面上理解为“呼应周围的环境”和“保持与内容的和谐”之外再无其他线索。不过,他从“大多数评委对竞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的记述中推测,竞赛的初衷应该是“使用钢筋混凝土与钢结构,对过去的中国与日本的木造建筑样式进行仿造”。其他案例还有歌舞伎座、伊东设计的震灾纪念堂与靖国神社游就馆等。但是,这种对材料与结构迥异的过去样式进行整体或局部模仿重现的做法,却受到了堀口的质疑。 顺便一提,这种情况并不是到了近代建筑时才首次出现的。因为石造的古希腊神殿就是由木造建筑演化而来的。实际上,观察它的细部设计可以发现,其中仍残留着明显源自木造形式的建筑形态。与此相反的例子是,哥特式大教堂作为石造建筑的集大成者,在法国达到了巅峰水平,而当它被移植到英国时,却出现了使用木材模仿拱顶肋架分割图案的情况。形态失去了结构的合理性,只有形象得到了继承。这种原始材料与形态间的错位,也曾在近代之前的伊斯兰教与佛教建筑中出现。 也就是说,于日本近代出现的、使用钢筋混凝土模仿木造建筑细部的做法,并不一定是一种特殊的设计手法。不仅如此,像中国、朝鲜、印度尼西亚等曾经以木造建筑为主的亚洲国家,在近代引进西洋建筑之后,同样遇到了身份认同的问题,也都会使用混凝土再现木造建筑的造型。这其实是各国共通的课题。 不过,近代出现了国家民族主义意识的萌芽,进而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形成。在此背景下,日本趣味的建筑得以登场。另一方面,堀口表明了其理性主义的立场,并表示如果从这个角度考察日本趣味的建筑,会发现绝大部分的问题都是造型的问题。既然造型的美感成为问题的焦点,那么对美的分类就势在必行。他首先提出了可以通过知性或感觉捕捉的美,进而将其细分为功利(合乎目的)之美、组织(结构)之美与表现(积极的意识)之美。堀口认为日本趣味的建筑存在形态与结构间的矛盾,所以违背了功利之美和组织之美的原则。而对表现之美的片面追求又导致它丧失了现代建筑的特性。其原因在于,虽然铁与混凝土是最能满足抗震与防火需求的材料,但真正发挥其作用的形态,却与木造建筑发展出的传统结构形式无关。 现在,普遍存在着只要与木造沾边就是日本风格的认识。实际上,在新国立竞技场二次设计竞赛中提出的使用木材的要求,也是遵循这种文脉的结果。另外,伊东与岸田曾表示,出于防火需要,可以对中国大陆传入的佛教寺院进行混凝土化改造,但日本固有的神社建筑应当维持木造建筑的本来面貌。到了战时,因钢铁被挪作军用,还出现了木造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和竹筋混凝土的提案。不过,世界上还有许多拥有木造建筑传统的国家,它们在当代完成大规模木造建筑的事例也不在少数。也就是说,将使用木材视为日本的独门绝学,是一种不了解世界真实面貌的、相当狭隘的见解。 堀口还从建筑与社会环境协调的问题出发,对日本趣味的建筑进行攻击:“无论王朝时代的服装如何华美,现代人都不会再穿着此类服装。无论牛车如何优美高雅,人们的交通工具也会是电车与汽车。”同理,无法想象杂糅了木造建筑样式的新型结构的建筑,如何与现代的东京相协调。他严厉地指出,这就像是所谓“葬仪自动车”(灵柩车)或“穿男士大礼服梳丁髻”的事物一样。话虽如此,堀口表示自己并不打算全盘否定对日本趣味的追求。也就是说,他虽然反对屋顶与斗拱的趣味,但认可将材料的偏好、色彩的偏好、比例的偏好、调和与匀称的偏好具象化后的日本趣味的建筑。其原因在于,这类“偏好”极少与他看重的合乎目的性—结构与工学的公理—相悖。关注“偏好”,确实像是热爱茶室与数寄屋的堀口的叙事风格。 另外,堀口对日本趣味的批判还有以下总结性发言。纪念性的建筑表现中常含有传达社会信息的意图。左翼或许会将其诉诸斗争的、前卫的表现形式之中,反之,右翼可能会对更加彻底的古风的表现形式提出要求。然而,就像建造作为商业广告示人的奇怪建筑,或将流行的设计杂糅一样,这些都是将建筑简单地看成了用来达成某种目的的工具。恐怕纳粹建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过堀口认为这些已经不是建筑应该探讨的问题了。 高密度知识+大视野书写,一部价值含量极高的深度著作 什么建筑能代表日本? 为何日本建筑家的作品能够征服世界? 建筑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如何凸显国家性与民族性? 本书瞄准日本上百处象征性建筑,深度剖析战后日本建筑特质,探讨建筑与民族、国家的紧密关系。 作者并没有简单罗列或梳理日本建筑物,而是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将叙述时间锁定在“战后”,将讨论重点放在“传统”与“现代”在建筑领域的呈现上。可以说,本书以建筑为切片,联结民族传统旨趣与西方现代性,从中一窥日本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 中国建筑同样纠缠于“西方现代性”与“地域传统”之中,本书同样对此有所回应,可为读者提供极具启发的参考意义。 上百处著名建筑插图+无数建筑大师,一卷内涵丰富的日本建筑地图 伊势神宫、桂离宫、日光东照宫、出云大社、国立代代木竞技场、广岛和平纪念馆、太阳之塔、原爆堂…… 岸田日出刀、丹下健三、坂仓准三、冈本太郎、白井晟一、黑川纪章…… 本书从轰动日本的重大历史事件——奥运会场馆建设谈起,围绕日本近现代建筑的“日本性”,以“传统”和“现代”为轴,深入肌理地剖析了日本上百处著名建筑。 这些建筑,连同纷纷登场的多位日本建筑大师,以及伴随而来的一次次建筑界理论思潮,都被作者用“日本性”串联起来,顺着这条线索阅读,如徐徐展开长卷,读者将逐渐体会到建筑背后的日本精髓。 小书不“小”,一趟全方位、有深度的日本建筑之旅 本书采用32开小开本,轻便小巧易携带;精选优质内文纸,阅读手感舒适。 全书共10个章节,每章都是一个独特视角,从奥运会体育场、世博会场馆,到皇居、国会议事堂,大到国家项目建设,小到屋顶上的一砖一瓦,既有经纬纵横历史,又有切入核心的观点,更兼有丰富的文化解读,帮助读者在纵览日本建筑之际,获得专业的、深度的、高价值的阅读体验。 无论你是日本爱好者,还是建筑爱好者,抑或只是想要寻找干货满满没有水分的日本建筑相关知识,这本书都将是一部令你视野大开的杰作。

图书资料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