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财富/万博新经济系列丛书

软财富/万博新经济系列丛书
作者: 滕泰
出版社: 时代华文书局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7.72
折扣购买: 软财富/万博新经济系列丛书
ISBN: 9787807697770

作者简介

滕泰,经济学博士,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兼职教授。曾担任多家金融机构的研究所所长、投资总监、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等职务。2006年出版《新财富论》,2009年出版《财富的觉醒》,连同本书《新国富论》,以及即将出版的《软财富》,共同构成“新财富四部曲”,形成“软财富”和“软价值”理论的完整思想体系。滕泰是我国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创立者和倡导者,他于2012年11月发表《新供给主义宣言》,创新性地从供给端重新定义了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并于2013年提出完整的新供给经济学理论体系,目前新供给经济学派在我国的影响力正在迅速扩大。作为知名的少壮派经济学家,还著有《流金岁月——大国崛起与资本市场的繁荣》、《投资银行》、《透视通胀》、《大周期》等多部专著,多次应邀出席国务院各部门及国务院总理召开的专家咨询会,并于2012年创办了民间智库——万博经济研究院,致力于新供给经济学和软财富战略研究。

内容简介

人类第一次财富革命:生态财富革命 《拾遗记》记载,一天,一只鸟衔着一棵五彩九 穗谷,掠过神农氏的头顶。九穗谷掉在地上,神农氏 见了,拾起来埋在了土壤里,后来竟长成一片。他把 谷穗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于是他教 人割掉野草,开垦土地,种起了谷子。然后神农氏又 一样一样尝各种植物,找出能吃的植物的种子,最后 从中筛选出菽、麦、稷、稻、黍五谷,后人尊他为“ 五谷爷”、“农皇爷”。 神农氏教人种五谷的故事,只是一个传说,不可 考证。但是,人类发展农业的过程大致如此。大约在 一万年前,长期从事采食和狩猎的人类逐步发现并开 始利用一些动、植物的繁殖规律为自身提供食物,种 植业和养殖业就此诞生——这种以地球表层生态环境 为基础、利用物种繁殖规律获取财富行为的出现,是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财富革命,我们把它称为“生态 财富革命”。 在生态财富革命之前,人类主要利用纯自然生态 条件进行采猎活动,一两个人在方圆几十公里之内狩 猎和采集也未必能够保障温饱;生态财富革命之后, 一两亩的土地就可以养活一个小家庭——人类财富总 量产生了巨大的飞跃。 当然,生态财富对于地表环境是高度依赖的,漫 长地质运动所造就的肥沃土壤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那些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可种植或养殖种类繁 多的动植物的地区,逐渐聚集了密集的人口,创造了 巨大的农业生态财富:从波斯湾到底格里斯河、幼发 拉底河,穿越黎巴嫩、以色列的“肥沃新月”地区, 人们种植大麦、椰枣、油橄榄、柑橘、葡萄等等;在 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人们种植小麦、稻谷;中美 洲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人们种植玉米、土豆;在 非洲北部尼罗河流域,人们学会了种植大麦、小麦、 棉花;在南亚恒河和印度河流域,人们种植大麦、小 麦、水稻、豌豆、甜瓜和棉花、芝麻、椰枣等。各地 区的农产品互相传播,农产品越来越丰富。 大河流域的冲积平原地带是农业生态财富的摇篮 ,生态财富的聚集地带会随着人口的增加偶尔推进到 高原和山间谷地。数千年的财富拓展使地球上大部分 的大河冲积平原都已成为人类农业财富的聚居地。黄 河流域、长江流域形成了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中东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则形成了古巴比伦 的农业文明;围绕着印度河、恒河产生了古代印度的 文明;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则形成了古埃及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在财富上的领先地位一直延续了数 千年,从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华文明的夏商周,到 汉帝国、罗马帝国、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直到明 帝国、奥斯曼帝国、印度莫卧儿帝国等,同时期欧洲 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民族国家,处于农业和 牧业混杂的时代;而北美洲、南美洲、澳洲等区域仍 然处于人类文明的荒蛮和史前时代。 由于所有的财富来源都局限于地球表层土壤有限 的平面空间,所以生态财富时代的财富创造可以用一 个词来表示,叫作“土里刨食”,而由于动物和植物 的繁殖无法摆脱自然生长规律,所以人类的财富总量 不仅是有限的,而且其本身存在的基础是非常脆弱的 ——一旦地球表层土壤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或者不 足以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那么财富增长的过程就会 逐渐放缓,文明也会随之衰落。翻开历史画卷,当两 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地表生态环境逐渐沙漠化,古 巴比伦和古埃及就迅速走向衰落;而地处温带的中国 ,可开垦的新耕地面积也在逐渐萎缩,农业财富总量 不能无限量增加。 与农业财富时代相适应的财富观,叫作重农主义 或农本思想。比较典型的说法叫作“土地是财富之父 ,劳动是财富之母”,“农业是财富的唯一源泉”。 然而,当农业帝国的疆域不能再继续开拓,人均占有 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的时候,上述农本思想就极大地 阻碍了人们寻求新的财富形态的步伐。 大约从16世纪开始,除了美洲、澳洲等地之外, 亚洲、欧洲、北非等地区都出现了人口与土地的矛盾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口数量的上升首先导致耕种 范围扩展到灌木丛生的荒野,于是荒野被开垦;然后 拓展到森林,森林被砍伐;然后拓展到沼泽,沼泽被 排干;拓展到海洋,海洋被填造耕田。”而在东方, 大约从明代开始,中国的疆域就基本上不再扩大,即 便有新的领土开辟,得到的往往不是良好的可耕地资 源。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的家庭手工业开始不 断发展起来,大批农业人口到城里寻找工作,或者做 佣人、僧侣,或者参加军队,积极寻求新的地理生存 环境和新的财富创造方式,最终导致了地理大发现、 远洋贸易、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爆发。 而在东方,中国的农本思想却严重抑制了新的财 富创造方式。比如在中国明朝、清朝,不但长期重农 抑商,而且直到清代仍然沿袭着秦始皇时期创建的省 、郡(府)、县三级行政管理制度和明代的户籍制度 ,人口被固定在一个个零散的村庄,人口的流动和社 会分工受到极大抑制,对人口流动的控制也不利于新 的财富创造方式的出现。结果,直至1949年,中国国 内农业产值仍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0%以上。 无独有偶,作为受重农主义思想影响最深的欧洲 国家——法国,直到1856年还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从事 农业,结果被原本处于同样发展水平的英国逐渐超越 。 显然,曾经一度促进农业生态财富发展的“重农 主义”思想在新的财富时代来临时,如果不及时被抛 弃,就会成为新财富革命的障碍。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