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人用人有心计

管人用人有心计
作者: 吴良平
出版社: 中国城市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9.50
折扣购买: 管人用人有心计
ISBN: 978750742032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随手翻阅一下我国的历史就会发现,在历代王朝中,凡是英明的君主 都求贤若渴。一旦发现人才,他们就会立即启用。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位非常注重人才的皇帝,他认为人才没有出身、 学历之分。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唐太宗贞观三年,天下大旱。按照以前的认识,这一定是朝政出了问 题,所以上天才以示警戒,提醒皇帝检查自己为政中的不当之处。唐太宗 李世民坐立不安,颁布诏书,令文武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 对于官员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可以趁机显示自己的才干,于 是纷纷上书。这下可急坏了一个人,因为无论他如何努力,就是写不出一 个字,这便是中郎将常何。 常何在玄武门之变时适值宿卫北门,支持太宗夺取玄武门有功,被提 拔为中郎将,担任要职。他是一介武夫,虽然官职不小,但不善文理,即 使对朝政有看法,也难以用文字表述。这时,一位叫马周的门客替他解了 围。 马周是山东人,早年失去父母,孤身一人,长期生活贫困,他的才华 也因而难以显露。不久前,马周流浪到长安,投到常何门下做门客。 这天,马周见常何在室内独自发愁,便去看看有什么可以帮忙的。当 他问明了情况后,笑着说:“这事容易,我来替您写这份奏章。”于是立 即代常何起草了一份。 唐太宗知道常何写不出什么来,因此对他呈上来的奏章并不抱有多大 兴趣,但为表示负责,还是打开看一看。出人意料的是,奏章里所陈说的 二十多件事,件件合乎自己的意思。而且奏章条理分明,批评和建议都很 中肯,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唐太宗在兴奋的同时又有些奇怪,因为他对常 何的学问很清楚。于是,他马上传旨宣常何上殿。常何不知皇上为什么召 见他,心神不安地随传旨官进殿。 见了常何后,太宗说:“这奏章写得很好!是你写的吗?” 常何松了一口气,老老实实地回答:“我哪有这个能耐!是我的门客 马周替我写的。” 唐太宗一听,非常高兴,连忙召马周进宫。等了一会儿不见来,又派 使者去催促。马周进宫后,太宗与他进行交谈,认为马周是个人才,于是 立即委以重任;因为常何实事求是,荐人有功,让他得到了马周这样的人 才,唐太宗也赏赐常何三百匹绢帛。 后来,马周在任职过程中见解敏速,能言善辩,深识事端,处事平允 ,又敢于直言进谏,得到了唐太宗的器重,步步高升,一直做到中书侍郎 、中书令等要职。 从任用马周的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求贤若渴的君主。 他得知常何的奏章是马周所写后,便立即召见马周。当发现马周的确有非 凡的才能后,他没有计较马周的卑贱身份,而是直接任用。正是因为他的 求贤若渴,使他在执政期间,朝中人才济济,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 础。 从另一个方面讲,人才如果得到了重用,一定会对领导者抱有深厚的 知遇之恩,从而竭尽全力为领导者效劳。反之,如果人才不能得到重用, 难免会产生一种怀才不遇的心理。 同是唐朝人,中唐诗人李贺却没有马周那样幸运。他渴望得到重用, 却始终不能如愿。正因为如此,他十分羡慕马周。 他曾在一首诗里歌咏:“马周昔做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希望 自己也能像马周一样,有朝一日得到皇帝的重用。然而,最后他还是在无 限的郁闷中赍志而殁,难怪韩愈发出了“其真不知马也”的疾呼! 为了完成大业,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不让人才寒心,就应该主动发 现并重用人才。与唐太宗相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求贤若渴同样表现 得淋漓尽致。 当初朱元璋听了冯国用、冯国胜两兄弟以及李善长论述的平定天下之 道后,颇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他隐约看到了一条通向未来的光明 大道,并深深认识到了读书人的重大作用。此后,他特别注意网罗人才, 向他们垂询问计,请他们出谋划策。他曾对人说:“予思英贤,有如饥渴 。”这话绝非是他的自我标榜,而是他招揽英才的真实写照。 至正十四年七月,朱元璋攻占滁州以后,儒士范常到军门拜谒。朱元 璋热情款待,并将他留在幕下,以便向他讨教。范常也尽心尽责,只要朱 元璋有问题,必会详加剖解。 龙凤元年六月,朱元璋渡江攻取太平后,耆儒李习、陶安率父老出城 迎接。次日,朱元璋召见他们,与他们谈论天下大事。 陶安献策说:“当今四海翻腾,群雄并起,攻城略地,争霸天下。然 而大部分英雄只是喜好美女财富,而不是为了治理混乱的局面、拯救百姓 。如果将军您能与他们不同,不烧杀掳掠,顺应天命,合乎人心,使民心 悦服,必然能够平定天下。” 朱元璋又问陶安:“我想攻取金陵,您以为如何?” 陶安回答说:“金陵是古代帝王建都的地方,龙盘虎踞,又有长江作 天然屏障,如果攻取它,把它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四方,一定会战无不 胜。” 朱元璋对陶安的话十分欣赏,将他留在自己的幕府中。李习也受到重 用,被任命为新建立的太平府知府。 龙凤二年三月,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马上宣布:“贤人君子有愿意跟随 我建功立业的,我都尊礼重用。”消息传开,夏煜、孙炎、杨宪等十几位 儒士前来谒见,朱元璋也全部录用。 当朱元璋听说曾担任元朝江南行台侍御史的洛阳名儒秦从龙(字元之) 在镇江隐居,便特意嘱咐率军攻打镇江的徐达说:“镇江有一位秦元之, 才气老成,你要寻找到他,转达我希望见到他的心愿。” 徐达在攻克了镇江以后访到秦从龙,朱元璋立刻让自己的侄子朱文正 和外甥李文忠带着重礼前去拜望。当秦从龙抵达应天时,朱元璋亲自到城 门外迎接他,与他朝夕相处,向他咨询军政事务。 龙凤三年四月,邓愈率军进入皖南,他听说徽州名儒朱升学问渊博, 于是特地向朱元璋推荐。 朱升,字允升,学者称枫林先生。他是休宁人,后来移居到歙县。早 年曾拜著名学者陈栎为师,刻苦好学。至正四年参加科举考试,荣登乡贡 进士第二名。曾出任池州学正,后来见天下扰攘,便弃官回家,隐居在石 门山,闭门著述。 朱元璋对朱升早有耳闻,听了邓愈的介绍后,便效仿刘备三顾茅庐, 登门拜访朱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大计。朱升虽然身在山中,却一直关 注着时局的变化,心中有所谋划。 朱升被朱元璋的诚意打动,于是进言三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 王。”头一策是让朱元璋加强根据地建设,巩固后方;第二策是让朱元璋 发展生产,积蓄经济力量;第三策是让朱元璋韬光养晦,不要过早地树立 目标。这三策言简意赅,为朱元璋经营江南指明了方向。 朱元璋将朱升的建议作为自己一个时期内奉行的基本方针,牢记于心 。后来,他把朱升请回幕府,参与密议。 龙风四年十二月,朱元璋亲征婺州。他知道婺州是理学中心,一向有 “小邹鲁”之称,拥有大批富有学问的儒士,如果把这些人拉拢过来,不 仅有助于稳固对当地的统治,还可以扩充自己的智囊团。所以,在攻克婺 州后,朱元璋立即召见了儒士范祖干、叶仪,向他们询问治国方略;接着 聘请许元、叶瓒玉、胡翰、吴沉等十三名学者为他讲解儒家经典和历史书 籍;把范祖干、王冕、许瑗等纳入幕府,让他们参议军国大政。他还下令 开设郡学,礼聘名儒叶仪、宋濂为五经师,戴良为学芷,吴沉、徐原为训 导,恢复了因战乱久已废毁的教育体系,深受当地士人欢迎。 龙凤五年十一月,胡大海向朱元璋推荐刘基、叶琛、章滏。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元统年间考中进士,历官高安丞、江浙儒学 副提举、处州路总管府判等。因为才学不为上司赏识,无法施展平生抱负 ,便弃官归隐,读书著述。 叶琛,字景渊,丽水人,曾协助石抹宜孙守处州,授予行省元帅的官 职。 章滏,字三益,龙泉人,曾组织乡兵抵抗农民起义军,授予浙东都元 帅府佥事的官职,但他推辞不接受,退隐匡山。 朱元璋接到胡大海的推荐后,当即派人前往礼聘。叶琛和章滏表示愿 意出来,但影响最大的刘基却不肯出山。朱元璋命人再三敦请,陶安和宋 濂也分别写信劝他应聘,刘基不得已,只好勉强应允。 朱元璋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每到一处都会招揽当地的人才。在与人 才的交往中,他礼贤下士,获得了各地人才的好感。他们要么真心投靠, 要么诚意献策,为朱元璋的统一大业增砖添瓦,最终朱元璋在多人的帮助 下建立了明王朝。 古人云:“数步之内,必有芳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用则满目俊才,弃则遍地糟糠”。很多时候,人才就摆在眼前,关键 在于欲成大业的人会不会发现他们、重用他们。 P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