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60.00
折扣价: 35.40
折扣购买: 大学·中庸:人性的试炼
ISBN: 9787559487957
张水金 美国乔治敦大学科学硕士。曾任教师,教育部门公务员,曾在美国波士顿、华盛顿、纽约、洛杉矶等地从事文化交流工作,目前退休,专事写作。获得过台湾中山文艺奖等奖励,著有《大风起兮云飞扬》等书。
开宗明义:朱子《大学章句》前言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语译】 程夫子说:“《大学》是孔子留下来的著作,也是刚开始修习德性的入口。”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学习的顺序和系统,就是因为有这一篇留下来,可以作为依靠。接下来才读《论语》和《孟子》。学习的人,一定要照这样的顺序来学习,也就能够把握住大方向了。 【详注】 子:对男子的美称,习惯上又多指有学问、道德或地位的人。如:“孔子”“孟子”。经典上的惯例,普通人称子,大抵加上姓氏;称自己业师,就在姓氏上再加“子”字,如朱熹称程颐为“子程子”。至于孔子 ,照例只称“子”,因为他“圣德著闻,师范来世,不须言其氏,人尽知之故也”。程子:(1033年—1107年),名颐,字正叔,洛阳人,宋朝大儒,世称伊川先生。其学本于诚,主于穷理,认为“天下物都能穷,只是一理”。又主张“去人欲,存天理”。他和兄颢的学说,后来为朱熹(1130—1200年)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孔氏:孔子(前 551—479年)。次第:次序。庶乎:几乎、差不多。 【精解】 入德之门 朱子在《大学章句》前面说的这几句话,引发的问题,恐怕比提供的答案还要多。他先尊称自己的老师为“子”,接着反而称孔子为“孔氏”,似乎有点大不敬?其次,《大学》全文虽只有一千五百多字,却颇费思索,恐非初学者所能完全吸收。说它是“初学入德之门”是不是有点小看它了?《论语》是由简短语录组成,字字珠玑,容易理解,也富启发性。把它和《孟子》放在《大学》之后,是不是先后倒置?第三,说《大学》是孔子的遗书,也大有疑问。孔子一向“述而不作”,怎么会有这样的作品?内文中还有“子曰”和“曾子曰”,怎么会是孔子写的呢?所以,一般认为《大学》是秦汉时期儒家学者的集体创作,而这些儒者又与子思、孟子一派较有渊源。 其实把孔子称为孔氏的是程颐,这样称呼并无不敬。朱子只是引用而已。 《论语》并非有系统的论著,而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搜集的语录,它有点像是一盘散开的珍珠,每一颗都是晶莹美丽。但因为没有贯穿成串,只有少数人懂得怎样把它们串成高贵的珍珠项链。对初学的人而言,《论语》比较欠缺系统。 《大学》则不然。它文字精要,条理井然,有一定的逻辑次序。所以一旦上口,便可反复诵念体会,余味无穷。如同成串的念珠,诵经千遍,仍然不会散落。 这个现象,我们只要举两本书的第一小节,便可看出端倪。《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弟子编的这本书,以学习开端,非常切要。但是它又同时谈到交友与君子,有点跳跃式思考,难以聚焦。 《大学》开端则不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同样是学习的开宗明义,却能以四句话提出三大纲领,把全篇的主旨,完整而又有条理地呈现出来。 所以,《大学》初学者即使不免囫囵吞枣,但因为只有一千多字,很容易熟记心中,日后随时可以与《论语》《孟子》等书互相印证,所以称之为“初学入德之门”有其道理。若是因而领悟“为学次第”,那就更加功德无量了。 ★探索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光,领悟《大学·中庸》的深邃哲理 在纷扰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渴望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让心灵得以栖息。《大学·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之作,不仅承载着千年的智慧,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南。 ★《大学》篇,指引你步入学问与德行之门 从“三纲领”到“八条目”,《大学》以其清晰的逻辑和深邃的见解,教你如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最终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远境界。在这里,你将学会如何以学为基,以德为本,成就非凡人生。 ★《中庸》篇,领悟和谐之道的真谛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以其独特的视角,阐述了中庸之道的精髓,教你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通过学习《中庸》,你将学会如何在纷繁复杂中寻求平衡,实现个与社会的和谐共生。